高三历史复习共性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757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共性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复习共性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复习共性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复习共性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复习共性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共性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

《高三历史复习共性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共性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共性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

⑴、富国强兵:

管仲改革【奴隶社会】、王安石变法、周世宗改革、金世宗改革。

⑵、社会转型:

商鞅变法

⑶、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⑷、挽救危机:

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2、认识:

①、王朝初的改革成功多,王朝中后期改革失败多。

纵观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

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

从结局上看,前者多成功、后者多失败。

其原因:

⑴、新王朝的建立者多是雄才大略者,他们亲历了新旧王朝更替的血与火的变革,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个人权威强,调整政策的阻力小。

而后者,其改革都是被动的,其进取性相对差,皇权保障作用相对小。

⑵、新王朝多是在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以后建立的,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冲击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

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多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调整,封建统治的受到的冲击小,统治阶级派系复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⑶、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相对广泛地符合社会各阶级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

而中后期的改革和调整,必然损害统治阶级中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因而改革多归于失败。

②、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③、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④、适应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将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⑤、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阴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⑥、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措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

三、古代中国国家的统一

1、统一趋势乃至统一实现的原因:

⑴、中央集权的巩固与发展。

⑵、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

二是如马克思所说,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

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⑶、文化传统。

如儒家思想。

⑷、杰出人物的作用。

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⑸、民族融合。

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

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得“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2、国家统一意义深远:

(1)、这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边疆开发、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2)、历史证明,统一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中华民族之所以从未中断,先后相承,绵延不绝,国家统一功不可没。

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但分裂时期历史也在发展着,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扩展、经济文化交流等,而且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四、政治人物。

对政治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须注意以下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

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

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

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

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服英雄史观。

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五、经济思想

(一)、古代中国的农本思想【重农抑商】

1、原因: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

A、农业是国富的标志;

B、有利于安定民生,巩固统治;

C、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

D、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2、历程:

始于商鞅,定制于秦汉,延续至明清。

3、基础:

农本思想的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是中国特有的农业自然条件决定的。

4、组成:

战国至隋唐至明清,都有不同程度的商品经济成份,但未占据主要地位。

5、冲击:

明清之际,封建制度衰落,外国影响日渐扩大,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二)、认识

1、规律:

⑴、农业是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⑵、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是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

⑶、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2、古代农业的成就与局限:

【成就——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⑴、传统农业具有极强的保守性,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保护他们。

⑵、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再加上户籍束缚,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

⑶、精耕细作靠投入大量劳力来获取收获量,未成年人过早投入劳动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六、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封建国家巩固和统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

2、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经济。

3、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

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5、民族关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历史概念,其主要是以战与和的形态呈现于历史中间,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平稳定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共同组成、发展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把握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要能从分分合合的历史表象中找出统一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七、古代中国对外关系: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

⑴、从时间和地域上看:

历史悠久,地域广阔。

早在秦汉时期,与朝鲜、日本交往;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开创中欧友好交往的记录;

宋元时期,对外交往进入繁荣阶段;

明郑和下西洋。

⑵、从渠道和途径上看:

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外贸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如西亚商人给我国带来宗教,向西方则传播中国文化;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鉴真、玄奘、利玛窦;

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战争在客观上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⑶、从内容上看:

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经济往来,互通有无;

②、文化交流,取长补短;

③、睦邻友好,友谊长存。

2、中国古代的外贸总体认识

⑴、兴起于封建社会早期,发展于它的上升时期,繁荣于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前后,衰落于封建社会崩溃前夕。

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科技的进步与传播,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都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⑵、我国古代的外贸一开始就以国家组织的形式进行。

这种情况是由外贸必须服从外交、经济必须服从政治这一国策决定的。

而这一国策的发生又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密切相关。

因为国家外贸的体制是中央集权意志的体现。

我国古代外贸一般采用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而官营贸易成为中国古代外贸的基本特征,即使私人经营的外贸,也被置于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

宋代提倡的外贸[出口贸易]一般由私人经营;

元代出口贸易也由私人经营,有时由国家派船出海贩鬻;

明代则禁止私人出海,一般由国家派官员出海贩运。

对于进口贸易,宋代以前各代多持积极态度行鼓励政策,甚至国家派官招诱外商,但到了明代则规定凡进贡外商,才允许其携商品入境,此即所谓贡舶制。

然而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中国古代外贸总是被作为对外经济交流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面。

⑶、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闭关政策不是一种传统政策,对外开放和相互交流才是历史的主流。

对外开放政策,渊源于秦汉,推行于隋唐,发展于宋元。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虽有过较长时期的海禁,但也曾实行过开放政策。

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封建国家政府的倡导、管理下,我国的外贸和对外经济交流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为世人瞩目。

3、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

(1)、有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就有什么样的对外关系。

汉—明:

开放;

明末—清初:

闭关。

(2)、“闭关政策”一方面是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这个集团不仅对汉族人民非常猜忌,就是对充当奴仆的汉族地主官僚也深具戒心,它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内外勾结,形成反清势力。

(3)、随着西方入侵,闭关政策的后期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

但它对近代社会的发展起严重的阻碍作用,闭关政策又与狂妄自大互相联结。

4、唐文化圈。

文化圈是指某一地区的诸国中,一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周边国家。

有五个特点:

⑴、包括东亚诸国,又称东亚唐文化圈;

⑵、使用汉字;

⑶、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机构;

⑷、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⑸、信奉佛教。

唐文化圈影响最大、受益最大的是日本,奈良王朝推行吸收唐文化的政策,日本由一个国力不强、国际影响不大的国家,一跃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唐王朝的强国。

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⑵、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⑶、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不甘落后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应发扬光大。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⑸、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首先是从政治上考虑的,经济交换活动是附带进行的,制造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

八、对列强发动的六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认识:

1、从原因来看,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列强在发动战争之前总要寻找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当然,中国落后的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取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

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

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至于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