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266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各说各的。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述说,群众各有不同的体会。

传统的健康观念是:

机体机能稳定,体格健康,躯体健壮。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发达,对健康也有了新的认识:

躯体健康、生理机能健全、心理正常健康、面对困难承受挫折敢于挑战、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才算是一个的人。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

2、一定程度上说:

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俗话说:

“嘻嘻哈哈,人添寿;忧忧虑虑,命不长。

”积极乐观能延年益寿。

反过来说:

“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引起生理上的不健康。

”英国有家医院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得出结论:

“癌症,十有八九是心理上的不健康造成。

癌症基因人人都有,癌基因转化成癌症重要的是心理因素。

心理不能何持正常,情绪不好,造成好细胞减少,抵抗能力差;而坏细胞拼命增长,导致癌症恶变。

总之,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有积极的作用,有自我保健的能力,有治疗性功能和战胜困难、战胜疾病的功能。

医学家认为:

疾病,70%是由精神和心理上引起的。

心理健康,能增强抗病能力。

3、我们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

为什么?

心理卫生,最通俗的说是“脑子里的卫生”。

据测试心理达不到成熟的十有八九;生理上十有八九达到了健康。

中央广播电台指出:

中小学生50%有心理问题;医院门诊调查指出:

70%左右的青少年有心理问题。

有调查指出:

中国家庭教育有问题:

授科学化、民主化教育的18.9%,80%的家庭不能授科学化教育。

专家指出:

“强国先强民,强民先强心。

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责任重大:

儿童(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是影响他一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①自觉。

行为的自觉性,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愿意学习,乐于学习。

不把学习作为负担,而从成功中体会乐趣。

②自知。

正确认识自己是最大的智慧。

对自己的长处,优点感到兴欣,但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缺点不妄自菲薄。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缺点。

③自爱。

爱惜自己,保护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观念,正视现实。

④自持。

要有乐观,稳定的情绪,乐观平静的心境,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

活泼开朗,朝气勃勃。

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学习效率提高40%,记忆力提高1.5倍。

⑤自尊。

要有适度的自尊,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没有适度的自尊,会自卑,会失去信心。

有告诫的自尊,才会自重,自强,才能增加承受挫折的能力。

⑥自强。

自强不息,是立足社会之本。

否则来,整个一生就稀里糊涂。

要有理想,有目标。

当然,目标不要过高,过低,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以目标。

⑦自制。

能自我调适以制约,有制约、约束的能力,喜不狂(妄);忧不绝(望);“胜不骄,败不馁”,能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纪律,约束自己,使自己合理、合情、合节。

5、中小学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

①狭隘心理。

心胸狭隘:

委屈,得失,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不能自拔。

谨小甚微——心理封闭——交往狭窄——神经过敏(芝麻大的小事扩大成西瓜大),把欺骗作自我安慰。

②抑郁。

较长时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萎靡不振,待人冷漠,缺乏自信,缺少兴趣——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绝望——轻生。

(原因:

可能家庭歧视虐待,欺凌;遭到师长不公正待遇——挫伤了积极性;或学习力不从心,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③怯懦。

胆小怕事,遇事畏首畏尾,屈从于人;害怕困难,意志薄弱,情感脆弱。

(原因:

过分溺爱,从小缺乏独立性;或受挫折过多。

④自卑。

以别人比较后,偏低估计自己,失去信心,悲观失望,也可能老师没尊重、没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所致。

(自评纪律过程中,评自己不达标,但不敢表表现自己,承认自己“中等”、“差”,表面似乎谦虚其实自卑。

)需要老师多鼓励多正面教育,给予信心。

⑤妒忌。

对比自己强的人产生怨恨的情绪和攻击的态度,不允许别人的进步,造谣中伤,幸灾乐祸。

这是所有道德中的恶习。

⑥猜疑。

极度神经过敏症。

“越疑越猜,越猜越疑。

”对神经质的过于小心,对自己过于关注。

⑦急躁。

和气质(外向型)有关。

(首先培养克制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告诉他如何放松的心情。

⑧孤僻型。

(为数不多。

)跟家庭结构有关,从小受成人化的熏陶,跟成人相处,喜欢独来独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他——他看不起别人,但内心空虚,看不到人间温暖——孤僻。

(原因,有创伤的经历:

离异;心灵受到创伤;受到别人嘲笑,欺负,讽刺,交往中受挫折。

解决办法:

多组织集体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活跃情绪。

我做思想工作——打开封闭的心灵。

多活动:

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独生子女早点送幼儿园。

3、4岁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小时候形成的性格,影响他一生。

⑨暴躁型。

一触即发,一不顺心,火冒三丈。

冲动性的语言,行为,缺乏自我控制。

(原因:

甲状腺含量较高;教养低;家教不正确——溺爱。

发作时,血压升高,血管收缩,供血不足,消化动能紊乱——严重的引起心肌梗塞。

解决办法:

①指出危害性,培养理智感。

学会容忍,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的后果。

②要有合理的渲泄:

给他找个朋友,哭泣;转移一个环境,散散步,消消气;正面暗示,要镇静,要放松。

⑩敌对型。

遇到来重挫折,强烈的不满情绪,所表现出来的高抗情绪,往往把别人对他的帮助你解为“跟我过致不去——所以不理采——恶习作剧——别人的苦恼他却幸灾乐祸。

(原因:

家长暴躁型,专制型,强迫型;老师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当——学生看问题偏面——对着干。

解决办法:

多帮助多关心,站到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

①指出错误的危害性;②肯定点点滴滴的正确行为,扬长避短,以长克短——消失。

6、样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1)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活着为什么?

帮助认识人生价值——在于奉献。

(2)培养健康,乐观的感情生活。

马克思说过:

美好的心情比10副药解决生理上的痛苦更有效。

(有利食欲,有利内分泌,有利睡眠。

)愉快的心情是健康的标志。

(愉快的心情能强化智力活动,提高记忆能力;能增加抗病能力。

(3)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养成有规律,有关奏的生活习惯;愉快饱满的生活情绪;多睡不太久;饮食定时定量不太多。

(5)科学用脑。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学习过量,时间过长,得不到恢复——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

注意:

①睡眠充足;②加强营养;③适当休息。

(饮食高蛋白,碳水化合物,不多,不偏。

)④加强体锻,提高大脑活动的灵活,敏捷,正确率。

小学生的智力与学习

一、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智力指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包括注意力、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二、智力发展的年龄趋势

0——5岁,智力增加最快。

3——6岁的儿童脑容量达到1000克左右,趋近成年人,(成年人脑容量1500克左右),是智力发展的迅速时期。

这个阶段尽快送孩子进幼儿园,多接触同伴,参加集体活动,接受多方面教育。

12——13岁的儿童,智力基本和成年相等,脑机能发育基本达到成人程度,智力增加仍然很快。

要注意多表扬、鼓励,师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15岁以后,智力增加较慢。

三、发展学生智力的注意点

1、要激发学生发展自己智力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发展智力的促进作用。

2、教给学生系统的规律性的基础知识,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

3、要讲究教法,提倡启发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4、作业设计利于学生智力培养-发展。

5、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使之成为发挥聪明、才智的内驱力。

6、注意教育卫生,注意学生身心健康,促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进入最佳状态。

7、面向全体,照顾后进生,因材施教,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

8、教给学生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并付之实践,持之以恒。

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学业不良,责任大多在老师、家长身上。

孩子都有努力学习的愿望,但缺乏耐心,不能坚持。

除外,学生学业不良也有身体欠佳,负担不起繁重的学习任务;贪玩,完不成学习任务;营养跟不上,影响智发展;还有来自家庭、社会、个性等方面的因素,引起学业不良。

五、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1、教学贯彻“少而精”原则,提倡“举一反三”,特破难点。

2、了解学生缺陷,指导对症下药,要求循序渐进。

3、充分应用直观手段进行教育,

4、教师要满腔热情的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上课时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老师态度亲切自然,说话力求风趣幽默,语调力求抑扬顿挫。

根据儿童思想一次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的特点,安排好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

尽力肯定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要把学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跟他们同欢乐。

小学生品德方面心理问题的表现

常言道:

少年时期是人生难得的欢乐时光。

事实并没有这样美好。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到特别呵护。

而在学校里,不可能特别照顾,只能处平常地位。

而且,学习难度高,难于适应。

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他们任性,焦虑,自卑,学业不良,过高过低地估计自己,自尊心自信心不足,耐挫力差、、、、、

小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一、儿童“多动症”

这些孩子智力正常,但任性,冲动,易怒,易兴奋,挫力差、、、、、他们精力充沛,但注意力不集中,爱吵架,打骂。

他们有的跟遗传因素有关,跟他们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关。

我们不要轻易扣“多动症”的帽子;不能过分严厉;不能羞辱、惩罚,要给与信心,逐步调适、引导。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具体表现:

欺负他人,说谎,逃学、逃夜,流浪……其产生的原因归纳如下:

跟自身有关,神经系统兴奋程度较高,控制力差;认知水平低,认识事物有限;家庭溺爱……

跟师长有关,家长的棍棒体罚使其模仿:

老师对他的歧视、冷漠、批评等使其转而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久而久之,形成了爱攻击的行为。

跟社会上的暴力行为有关;跟影视传媒有关;跟武侠小说有关。

三、独生子女的特异性

他们养尊处优,是小太阳,过分接受照顾、保护,不爱劳动,缺乏磨练。

客人面前却展尽了风采,夸奖声不断……久而久之——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他们在家里没有伙伴,没有模仿的对象,缺乏家庭小集体生活——他们孤独,不合群,没有责任感,不关心集体,不同情他人。

他们物质条件优于非独生子女,但“热爱劳动,勤动脑筋”劣于非独生子女。

四、不良行为的矫正、预防

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环境里受教育的影响,在实践中的来。

小学生不理解“道德”的含义,教育他们做高尚的人,他们只认为不打架,不骂人,遵守纪律就是“高尚”。

因此,老师要结合具体事例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干巴巴的说教。

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

培养他们爱劳动,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等。

让他们在具体事情过程中正真体会到助人光荣,自私可耻。

小学生处于个性的形成时期。

他们的过失,不一定是道德行为问题,我们要抓紧时机加以引导、纠正,不乱扣“道德不良”的帽子。

教育要严得适当,不伤害他们的自尊性。

学生即使犯了错误,批评教育只能“论事不论人”帮他们分析错误原因,指出错误后果,教给改正的方法。

所谓“惩罚”,可以订个公约:

小错,为大家唱个歌;中错,为大家做件好事;大错,写个说明。

对后进生的缺点、错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

师道尊严要有,但不能让学生害怕。

正确的教育、评价,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

怎样的家庭教育才算科学化、民主化?

1、创设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

父母性格开朗,说话诙谐,家庭气氛活跃,家里常常笑声朗朗。

这种家庭的孩子心理负担轻,趋于活跃、勇敢、大方,有利智力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