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2599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

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敢于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理想的生活图景?

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礼记》中的一篇,题目是《大道之行也》。

二、作品介绍:

多媒体展示

(一)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是“四书五经”中的一经。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五经》是指: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三、 

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3、结合注解,四人一组,翻译课文。

不懂之处,及时问老师。

教师巡视,解疑。

四、课堂检测:

多媒体展示

(二):

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

了解

自由朗读

听读正音

翻译课文解决疑难

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补读,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这篇文章时间久远,生僻词较多,比较难懂,但文章简短,读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读、练,以便掌握。

1、正音

选贤与能( 

jǔ)讲信修睦(mù

) 

幼有所长(zhǎng)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

n)货恶其弃于地也( 

2、释词: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选贤与能。

通“举” 

意思:

选拔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 

“鳏” 

老而无妻的人 

③便要还家。

通“邀” 

邀请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通“悦” 

高兴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男有分,女有归 

分:

职分、职业 

归:

女子出嫁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憎恶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造反 

作:

兴起

④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外户:

指大门 

大同:

指理想社会

(3)指出斜体字在句中的词性及用法。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

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子:

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3、译句: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大道施行的时侯,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担任领导), 

讲信修睦。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矜、寡、孤、独、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皆有所养。

残疾人都能够受到供养。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私藏。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五、 

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点拨引导:

第一层:

总说大同社会的纲领。

第二层:

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

总结全文——外户不闭,和平安定。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教师点拨、引导:

按要求完成题目。

思考、举手回答

在书上标记

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脉络。

把握文章要点。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

“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

“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

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不要规定答案。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

还有对理想的执着。

七、比较阅读:

对比《桃花源记》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教师点拨明确: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便要还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

——其中往来种做……悉如外人。

八、在理解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背诵全文。

举手谈看法

对比阅读。

举手展示自己的发现。

诵读课文

深刻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对比桃花源,感受其共通之处,体会古人的伟大理想。

1、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

2、背诵全文,归纳本文重点词语。

大道之行也

——《礼记》

第一层(第一句话):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

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

天下统一,政治清明;

上下有分,等级有序;

尊贤礼士,君仁臣义;

君民同乐,轻敛薄赋:

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

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

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

“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

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

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