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2184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

……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

(2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

这说明了什么?

(4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措施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目的,从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

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可知政治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

(2)第一小问批评,从材料二“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尚书何为不察”,可知孝文帝批评元澄原因是:

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

第二小问说明,从元澄认为出现“著犹少于不著者”的局面就已经满足,可知说明了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从孝文帝批评元澄,可知孝文帝主张彻底改革,说明了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

(3)第一小问评价,从材料三可知作者肯定孝文帝的改革,概括材料三内容即可总结作者的评价;

第二小问认识,总结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措施:

均田制。

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

(2)批评:

仍然有人穿胡服;

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

说明:

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

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

(2分)

(3)评价:

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分)

认识:

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

王安石变法

江苏南通、扬州二模·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0分)

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患陕西财用不足。

(王)安石曰: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O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

“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

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

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述变法措施相同的积极作用。

(5分)

(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考点】王安石变法

(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可见以理财为中心,“以农事为急”可见调动农民积极性,“抑兼并”可见抑制豪强地主。

第二小问积极作

用,理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豪强打击了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

(2)第一小问缺陷,由材料二可知,“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政府垄断了商品买卖;

青苗法使得地方官强制借贷,利息偏高,盘剥农民。

第二小问认识,在政府是否干预市场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好关系;

改革可能会出现偏差,要及时纠正。

(1)主张:

以理财为中心;

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

抑制豪强地主兼并。

作用:

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打击了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

(2)缺陷:

政府垄断商品买卖;

地方官强制借贷,盘剥农民;

青苗法利息偏高。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防止改革措施执行中出现偏差。

2.(2015·

江苏南京、盐城一模·

(10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万两绢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

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

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

有何益处?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

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300—6800万缗,但是其支出却高达7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知,材料反映了变法的措施是均输法;

第二小问“益处”,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可知,作者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

才华和勇气超人;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可知,制约王安石变法措施效果的因素有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

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变法手段简单粗暴。

(1)状况:

入不敷出。

(1分)

理财观: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措施:

均输法;

益处:

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

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3)长处:

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

才华和勇气超人(2分)

因素:

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

变法手段简单粗暴;

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2分,任答2点)

3.(2015·

江苏淮安四模·

(10分)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多者,五事也:

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吕诲:

(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褰慢上,荫贼害物,众所共知……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是人也。

——摘自吕诲弹劾王安石的奏章《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

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吕诲弹劾王安古的主要理由,对其观点你如何认识?

(3)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1)第一小问措施,材料一中“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五曰市易”,即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

第二小问作用,青苗法、免役法缓解了民众负担;

市易法促进了商品流通;

这些措施都增加政府收入。

(2)第一小问理由,材料二中吕诲认为“(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品行不端。

第二小问认识,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不够客观公正。

(3)第一小问含义,材料三中“美意”即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目的。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梁启超所处时代特征,得出他推崇王安石变法,是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

缓解民众负担;

促进商品流通;

增加政府收入。

(2)理由:

品行不端。

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公正。

(3)“美意”:

富国强兵。

原因: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俄国农奴制改革

江苏南通一模·

25)

(10分)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

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

萨克雷、约翰·

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1799—1900》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妈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来概括作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材料一中“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等角度回答即可。

(2)从材料二中“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来概括作答即可。

(3)材料一指出改革的消极面、材料二指出改革的积极面,都体现了论从史出,但不够全面。

由此概括提炼出科学评价改革的方法即可。

(1)内容: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