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鲁迅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1799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Word格式.docx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鲁迅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Word格式.docx

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4、“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学情分析

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

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

知思路易,明思想难;

知局部易,观全文难;

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知崇拜的民族,是一个永远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论鲁迅

有英雄,不去崇拜,却将她们毁灭,这就是悲剧,22岁的年轻的刘和珍以及众多爱国青年的死,不仅仅是一出悲剧,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一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哀思与愤怒的。

二、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学生收集资料,教师介绍)

1、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政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

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

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并用大刀砍杀,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为“三.一八”惨案。

三、知识积累

  ⒈走近作家(学生结合“创新设计”资料帮助了解)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检查课文预习情况,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

噩耗(è

)羽翼(yì

)屠戮(lù

)浸渍(zì

)菲薄(fěi)  

(1)寥落:

稀少。

(2)深味:

深深地体会。

(3)广有羽翼:

到处有帮凶。

(4)长歌当哭:

用文章来代替哭泣。

(5)微薄:

依稀、淡薄。

(6)桀骜:

形容性情倔强。

四、信息筛选

1、题解:

(教师讲解)

(1)《纪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

明确: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因为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了解刘和珍。

(学生介绍)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

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

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

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

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

“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

”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

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

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五、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师指导:

文章的思路,显示的是对布局谋篇的安排。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感情线索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

1、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1)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学生讨论、归纳)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师明确:

第一、二部分表明写作目的;

第三、四、五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

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思考)

设疑:

(1)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

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筛选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

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

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

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

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

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2)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提示:

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

(3)从标题开始,结合纪念类文章的特点让学生思考:

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本节课教学难点,学生较难把握,教师多加引导、点拨)

提示:

从追悼会写起,自然地交代写作用意:

一是爱国力量方面:

“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悼念刘和珍等爱国青年;

二是反动势力方面: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即为痛斥反动文人;

三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唤醒麻木的庸人,激励苟活者,即为生者。

这是文章的一、二节。

纪念类文章少不了对纪念对象往事的回忆,这就是文章的三、四、五节。

内容有二:

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

“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

(强调:

纪念类文章的叙事是为抒情与议论奠定基础。

六、课堂小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即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七、作业设计

1、背诵第2、4节。

2、摘抄全文中你感触最深的语段。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局部思路,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2、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学生在黑板上写)。

 2、检查背诵第2、4节(指名提问)。

二、导入新课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

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牢记血债!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感受一下这位可亲可敬的英雄的刘和珍君。

三、速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探讨分析,思考:

⒈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教师引导归纳:

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细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⒉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学生读课文,筛选信息,讨论归纳)

(提示: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先找出刘和珍每个方面的行事,不要遗漏,再总结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录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有的要点则是在对课文语句进行改造或补充后形成的。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学生在课文中筛选信息)

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

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

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

是一位热血青年。

(1)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

(2)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7)“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8)中弹牺牲。

教师小结: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

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

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

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

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四、合作讨论(难点探讨)

⒈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

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人物塑造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定要选取典型事件来写,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1)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2)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

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4)运用反衬手法。

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5)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2、师生讨论:

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境地的?

然后举例说明。

(教师点拨、学生举例说明)

明确:

如本文的第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