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1678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改Word文档格式.docx

《新课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改Word文档格式.docx

(二)语文教学理念的滞后

•1、清末:

赫尔巴特。

三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

以学校为中心。

(传统主义教育)

•2、民国:

杜威。

新三中心:

以儿童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

以社会为中心。

(现代主义教育)

•3、凯洛夫“重基础知识、重书本知识、重课堂系统讲授”对我国影响消极。

(新传统主义教育)

附:

“新课改”的五大

理论支柱:

•1、活动课程教育观(杜威)

•2、人本主义教育观(罗杰斯)

•3、建构主义教育观(皮亚杰)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威廉姆-多尔)

•5、多元智能论(加德纳)

1、活动课程教育观

•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强调从做中学

•注重在活动中发展

•主张教育即生活

2、人本主义教育观

•主张以人为本

•强调人文教育

•注重精神追求

•实行“非指示性教学”

3、建构主义教育观: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说,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不确定性)

•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同化与顺应);

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

学习者的建构是主动的、多元的。

•教学是创设学习环境

•教学是组建学习共同体

•教师是伙伴,是合作者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去中心”,否定怀疑一切(无中心论)。

•反对同一,推崇差异,张扬个性,强调不确定性、多元理解(多元论)。

•教学“不是传递所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5、多元智能论

人有多种差异:

(1)性别差异

(2)人格(个性)差异;

(3)认知方式差异;

(4)智能差异;

(八大智能)

(三)语文教材内容的陈旧

(1)是受“左”的思想影响较大,选文带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像“阶级”、“人治”、“官本位”等思想时时可见。

(2)是政治化倾向严重,鲁迅、毛泽东等人的文章比例太重,不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是古文“儒家”作品太多,而最能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墨家作品却一篇也没有,并且其他“诸子”文章也少的可怜。

•(4)是课文观念落后、缺乏时代气息

•(5)是文学作品太少,人文内涵不丰富、缺少多元文化观念。

新课程语文教材观

•1、面向时代

•“新课标”提出:

“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多元文化

•“新课标”指出:

“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3、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4、学法指导。

•“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5、资源开发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开发包括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学科资源与活动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走“开放性”教学的道路。

(四)语文教学程序的呆板

•“旧五环”: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新八股”: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

附1:

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模式

•传授式:

复习—授新—巩固—应用

•学导式:

自学—质疑—诱导—练习

•发现式:

诱导—提问—研究—解决

•体验式:

设境—活动—体验—感悟

•师徒式:

示范—模仿—练习—迁移

附2:

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

•在启发下接受(接受模式)、在活动中探究(探究模式)、在网络上搜寻(选择模式);

•重视学科渗透(渗透模式)、重视情感体验(体验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模式);

•在合作中学习(合作模式)、在交流中分享(分享模式)、在互动中深化(互动模式);

•面向社会学习(交往模式)、重视整合方法(综合模式)、培养对话意识(对话模式)。

附3:

温州中小学十种教学模式:

•1、讲授——演示型

•2、自主——探究型

•3、自学——辅导型

•4、任务——驱动型

•5、实验——探索型

•6、问题——探讨型

•7、分工——合作型

•8、话题——论辩型

•9、课外——拓展型

•10、活动——体验型

(五)语文教学方法的单一

•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

•语文教学七大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对话法、实践法、自学法、研究法、电教法等

讲授法

•方式:

讲述法、讲解法、讲评法、复述法、讲读法、讲演法、讲练法、说书法

•优点:

传授知识系统性、高效性、示范性

•缺点:

不讲民主,不能发挥的主动性,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结:

•万法读为本

•教有法,教无定法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一法为主,多法组合

•教的法子依据学的法子

(六)语文教学手段的落后

•一本书一支笔四十五分钟讲到底

•传统媒体,如卡片、挂图、图表、标本、模型等

•现代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机、电影、电视、电脑等

电教的三大作用:

(1)演示展现

(2)信息共享

•(3)改变学习方式

(七)语文教学评价的无理

•重选拔、轻发展;

重知识、轻能力;

•重书本、轻实践;

重课内、轻课外;

•重笔试、轻口试;

重量评、轻质评;

•重客观、轻主观;

重理性、轻情感;

•重少数、轻多数;

重结果、轻过程。

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目的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八)语文教师素质不高

•教育观念不新;

专业知识不实

•教学能力不强;

科研水平不高

•信息素养不好;

人文底蕴不厚

语文教师的修养:

•1、品德个性修养

•正确的政治方向

•深刻的思想内涵

•高尚的道德品质

•高雅的审美情趣

•健康的人格魅力

2、学业知识结构

•语文专业知识

•教育专业知识

•文化科学知识

3、教育教学能力

•备课能力

•施教能力

•考评能力

•课外辅导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4、科学研究能力

•听课评课能力

•说课能力

•教改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

•实验能力

•撰写论文论著能力。

5、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6、风度仪容

•容貌

•穿着

•气质

二、新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

小雅·

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

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在国外,“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学习过程”。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最早使用“课程”一词,他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

课程的不同含义:

•1、课程作为学科。

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

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

2、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如课程论专家塔巴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

3、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

•狭义——学科教育所说的课程,通常是指教学科目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习者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的总体。

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进程和教育评价等。

(二)三种课程理论:

•1、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也是一种知识中心的课程理论。

它重视人类文化的传递,强调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及分科进行教学与训练,在教育思想史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布鲁纳等

(1)“知识中心”的课程理念;

(2)“学科中心”的课程思想;

•(3)“教师中心”的接受教学论。

2、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是20世纪初对传统课程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标志着课程理论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变,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对课程领域的贡献是空前的。

(1)“经验为基础”的课程理念;

(2)“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3)“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论。

3、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这是目前成为热点和时尚的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有许多流派,其中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1)“知识建构”的教育和课程理念;

(2)创设“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思想;

•(3)倡导“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三)新课改的开始: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

•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

•同年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推行。

•2003年4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发。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部分学校开始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2005年秋季江苏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2006年秋季浙江、福建、安徽、天津、辽宁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1、新课程发展趋势:

•新课程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