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经济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
《物流经济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经济地理教案Word下载.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术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教材:
《物流经济地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资料: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特点、经济区的划分、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的原则与特点,建立“系统”的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增强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掌握世界枢纽港口、重要航线的布局,为物流管理、港航生产管理、货运代理、船舶代理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国地理对物流的影响。
本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包括:
1.教学内容跨度大,涉及我国乃至世界的地理、经济安排;
2.容易出现理论与实务脱节,学生对经济地理和物流专业的联系没有现实的感受。
注:
1、本页内容针对所讲授课程的总体情况填写;
2、预留版面不够可另附页。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教案(课次)
总第课时
授课题目: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
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了解本门课程对物流业发展的意义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理论名词:
生产力
◆第一里程碑: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出自《资本论》,作者:
马克思
◆第二里程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出自《邓小平文选》,作者:
邓小平
◆第三里程碑:
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
资本是第一生产力。
出自《财富论》,作者:
刘德
1、生产力布局:
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生产力各要素的地域分布与组合。
◆生产力布局的层次
①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这是宏观层次的布局
②生产部门布局和地区生产力布局。
这是中观层次的布局
③企业区位的选定,这是微观层次的布局。
◆生产力布局原则
生产分布的一般规律决定了生产力的布局原则,主要有:
①调整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发展比例,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
②企业布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③地区专门化与地区多样化发展相结合;
④根据各类企业的指向性,选择最佳区位。
◆生产力布局因素
生产力布局是随各种布局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些因素主要有:
①自然因素。
即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②人口因素。
主要指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
③技术因素。
主要指科学技术总水平、企业的技术装备及新技术掌握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④经济因素。
主要指经济开拓的历史特点,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已形成的经济结构。
⑤社会政治因素。
主要指国际国内政治状况、国家(特别是区域)的经济政策。
2、地理: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
互关系的学科。
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禹贡》和《山海经》等。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
包括了环境的演变过程、现状及未来的演变趋势。
【技术(过去怎么做)、工程(现在怎么做)、管理(将来怎么做)】
地球表面:
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
人类生活:
乡村-集镇-城市-人种--国家--世界政区--各国首都--洲--地区--州--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联盟--市--县--自治县--旗--郡--城市--城镇--村落--地名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天文: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的学科。
现在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
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
第一节我国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一、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1、区位:
它位于北半球,在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远。
◆世界上有几个大陆?
欧亚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分成洲就是南、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以及南极洲,其中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是连着的,亚洲和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原为苏伊士地峡,被人工开凿成运河,连通地中海和红海-印度洋),亚洲和欧洲的分界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就是直布罗陀海峡了。
◆世界上有几个海洋?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思考中国的文明和中国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
◆中国国土大部分地处中纬度,由此导致辐射能和温度的差异。
从南到北,全国(除青藏高原高寒区外)跨越了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南)温带、中温带和寒(北)温带等6个温度带。
其中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者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0%。
又因位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显著,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风的影响,夏半年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特别是占全国面积26%的亚热带地区温度高而降水丰沛,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季雨林与常绿阔叶林,适宜种植水稻和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这与大陆西部同纬度地区在回归高压带控制下降水稀少的荒漠景观迥然不同。
在距海遥远、夏季风难以到达的中国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则为干旱地区。
◆温度带
温度带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
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
温度带
主要分布地区
积温
(≥10°
C)
生长期
(月)
作物熟制
寒温带
黑龙江省与内蒙古的北部
<
1600
3
一年一熟
中温带
长城以北,内蒙古大部分,准格尔盆地
160~3400
4~7
暖温带
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塔里木盆地
340~4500
5~8
两年三熟为主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450~8000
8~12
一年两熟为主
热带
台、粤、滇的南部、琼
>
8000
全年
一年两~三熟
青藏高寒区
青、藏、川西
2000
0~7
◆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转。
中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
05′),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
附近)。
东西距离5200公里,跨经度将近62°
。
时差在4小时以上。
在世界标准时区中,中国国土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五个时区。
目前中国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统一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时间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并称其为“北京时间”。
中国国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亚洲面积的1/4。
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第3位。
中国陆上与15个国家毗连,东邻朝鲜,南接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同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西北和东北有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北面是蒙古。
海上,向东有日本,东南和西南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与中国隔海相望。
在中国所处的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聚集着大量军事力量,分布着经济、军事力量较强的美国、欧洲各
国和日本及俄罗斯这些军事力量,有的对中国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同时,中国的军事力量也制约着霸权主
义的侵略扩张,对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指对生产力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自然界中的各个要素:
包括土地、气候、陆地水、海洋、矿藏、动植物等。
1、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三)土地资源的地区不平衡性,耕地资源总体水平差。
(四)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背土地资源潜力不足
(五)利用程度第,土地浪费严重。
●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5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8.13万公顷(12121.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8%),林地283.15万公顷(4247.2万亩),园地31.03万公顷(465.44万亩),牧草地1.47万公顷(22万亩)。
居民点工矿用地185.57万公顷(2783.55万亩),交通用地38.96万公顷(584.40万亩),水域用地122.23万公顷(1833.45万亩),未利用土地184.84万公顷(2772.60万亩)。
耕地总面积所占比例为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
人均耕地0.0867公顷(1.29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气候资源
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
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
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
主要是指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能源。
气候资源与其它资源不同,不能进入市场交易。
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气候资源最容易发生变化,且变化最为剧烈。
有利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生产力,是资源;
不利的气候条件则破坏生产力,是灾害。
利用恰当,气候资源可取之不尽,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可取代性。
故对一地的气候资源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是一个新的科学概念,约形成于本世纪70年代。
《世界气象组织第二个长期计划草案(1988-1997)》第一句就提出:
“气候既是有益于人类的一项重要自然资源,又可能导致自然灾害。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写道,“凡农之道,原(即候,指时令)之为宝”,将气候称为农业生产的资源(宝)。
我国古代即已提出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等,以便掌握农时,利用好气候资源的科学方法。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七十二候:
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历。
以5日为候,3候为(节)气,6气为时,4时为年,一年分24节气,共72候,每候有一种相应的物候现象,即候应。
●气候是包围地球的大气圈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总称,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的一部分。
●气候环境则只是对人类有影响的那一部分大气的性质的总称。
气候与气候环境在现代并不明显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差别,而只存在着概念上的差别。
气候资源则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气候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
其中有些是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等。
此外,高山反应、空调病、风扇病等也与气候有关。
为了满足广大居民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气象部门开展了人体舒适度、中暑指数、心脑血管病、胃肠道传染病,以及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等医学气象预报。
当然恰当利用气候条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气候条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登山、冬泳、滑冰、滑雪等,以增强体质。
气候疗养,如沙疗、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等防病治病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天气预报中诸如穿衣指数、登山指数等内容,对人们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病健身起到了指导作用。
人类也是喜光动物,我们经常晒太阳和我们的居室内有较好的日照,不仅可以杀灭病菌,减少疾病,还可以帮助对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