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69753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文档格式.docx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文档格式.docx

答案 D

2.(2017·

广东广州荔湾、海珠模拟)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

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

A.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B.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 材料显示了三次工业革命后农业、工业和信息产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直接说明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明确显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

材料与美国产业的转移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

安徽皖南六市联考)1981年,里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强调:

“在当前的危机之下,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这表明里根将(  )

A.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投资B.减少税收和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D.逐步提高进口关税

解析 材料中的“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指的就是长期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得财政赤字过高,已经影响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故A项错误;

里根的做法是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税收和政府开支,不是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故B项正确,C项错误;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

答案 B

4.(2017·

陕西咸阳调研)1981年上台的美国总统里根采纳了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减少政府开支,实行减税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

其主要目的是(  )

A.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B.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C.迎接“新经济”到来D.促进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

解析 联系所学,在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滞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里根上台之后主张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5.(2017·

山东临沂模拟)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

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  )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

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

解析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体现了英国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力度,增大市场自由竞争活力,与亚当·

斯密倡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故A项正确;

重要产业收归国营是资本主义国家行政干预加大的体现,与亚当·

斯密倡导的经济原则不符合,故B项错误;

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调控原则,故C项错误;

扩大失业救济范围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调控原则,故D项错误。

6.(2017·

河南焦作模拟)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

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这段话(  )

A.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

B.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

C.意在论证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必要性

D.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

解析 “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是断章取义,不能体现对国家实行计划和经济确认目标的肯定,故A项错误;

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与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涉及国家进而企业的关系,既要干预,又不能过分干预,故C项正确;

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7·

山东济宁模拟)以下是根据世界银行对美、英、法、日四个国家1965、1983和199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绘制的示意图。

图中代表日本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战后,日本在短短25年时间内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日本出现“泡沫经济”,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①居首位,故A项错误;

②为第二经济大国,故B项正确;

③不是第二经济大国,故C项错误;

④不是第二经济大国,故D项错误。

8.(2016·

河北邯郸模拟)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

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

承包到家的农机手承包家庭。

这一措施(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解析 根据材料中“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可知这一做法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无法体现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故A项错误;

据材料“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

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故D项错误。

9.(2016·

安徽马鞍山模拟)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安德鲁·

萨哈罗夫在致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把苏联比喻为“一辆巨大的卡车”,而驾驶员“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却用另一只脚踩刹车”。

这里的“踩加速器”是指(  )

A.利用科技革命成果B.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C.支持第三世界国家D.加快工业化步伐

解析 1970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领域,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军事工业,故A项正确;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巩固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经济方面内容,不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故C项错误;

加快工业化步伐不符合“踩加速器”的史实,故D项错误。

10.(2016·

湖北十堰、宜昌、襄阳联考)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单位:

吨)。

下述表格说明(  )

年份

黄金总量

黄金出口

其中用于购买粮食

1965年

577.1

335.6

335.3

1972年

1243.7

458.6

458.2

1977年

774.4

390.0

1980年

502.0

156.0

A.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

C.苏联已成为重要能源输出国

D.农业危机威胁政治稳定

解析 材料只是表明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故A项错误;

1965~1980年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能源输出,故C项错误;

材料表明苏联出口的黄金几乎都用来买粮食,说明当时出现农业危机,故D项正确。

11.(2016·

福建三明模拟)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

“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开展私有化,结果导致苏联解体,与材料中“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相符,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苏联政局的动荡,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故C项错误。

12.(2017·

山东聊城模拟)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

这说明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

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解析 1990年的时间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

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

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

此题侧重是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问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

从1929~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

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见下图)

——[美]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首先对材料一进行分层,逐层概括其原因,其次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时代背景、国家措施、民众参与等角度分析。

(2)问,第一小问,根据A段走向概括两国经济状况;

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相关史实从政府与民众等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