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69574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将歇(xiē)欲颓(tuí

)沉鳞(lí

n)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三、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提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

)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共谈:

共同谈赏的。

五色:

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

交相辉映。

四时:

四季。

俱:

都。

歇:

消散。

颓:

坠落。

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

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

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与:

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奇:

指奇山异水。

2.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之美。

2.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才好?

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高峰入云”至“沉鳞竞跃”分述,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总括前文。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是以哪个字统领全文的?

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

以“美”字统领全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配合之美。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

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是一幅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文章的结尾两句有何作用?

作者对美好景物发出感慨,并展开议论。

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来证实文首“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说。

这样首尾呼应,使得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鲜明地突出了主体部分。

3.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景物的?

观察角度:

由仰视(高峰入云)到俯视(清流见底)到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间跨度:

由早晨(晓雾将歇)到黄昏(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

有静景(高峰……俱备),有动景(晓雾……竞跃)。

感官冲击:

有视觉(高峰入云),有听觉(猿鸟乱鸣)。

如此,描绘出一幅具有山水相应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俯仰结合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的山川美景。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

“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

“颓”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夕阳将落山的客观景象,还表现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颓丧、低沉的。

“鳞”是鱼身上的一部分,说“沉鳞”,是以鳞代鱼,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鱼儿跃出水面,在夕阳照映下鱼鳞和水面辉映出的粼粼波光。

“竞”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的多和活泼,增加了愉悦的气氛。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有人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人认为流露了作者闲适归隐之意,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试分析本文的行文特点及表达效果。

文章以感慨发端。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

接下来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

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上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答谢中书书》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

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答谢中书书》借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六、课堂小结

本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文章清幽隽雅,如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深入自然,去感悟自然,就会发现无数的美。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沉醉山水愉悦自得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背课文,复习巩固生难字词。

二、新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文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三、自主预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文纵横恣肆;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写于词人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其关入大牢。

后获赦出狱写下此篇短文,借着对美好月色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对知音难觅的无限感慨。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戏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小品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因内容不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闲适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之分。

体裁多种多样,有游记、速记、随笔、杂感(或称杂文)、寓言、序、尺牍等。

遂(suì

)寝(qǐn)藻(zǎo)荇(xì

ng)

闲人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5)重点虚词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念无与为乐者(省略主语和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应该为“<

吾>

念无与<

为乐者”)

③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四、朗读指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