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课件PPT文档格式.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624459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课件PPT文档格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课件PPT文档格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课件PPT文档格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课件PPT文档格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课件PPT文档格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课件PPT文档格式.ppt

《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课件PPT文档格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课件PPT文档格式.ppt(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课件PPT文档格式.ppt

2顶板事故案例分析

(2)盯面安监员南某擅离职守,工作责任心差,使现场失去监督管理。

3、间接原因:

(1)作业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贯彻不力,安全教育抓的不够,职工“安全第一”思想树立不牢。

(2)现场管理松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三、事故点评:

这起事故首先是在没有严格按照作业规程要求施工的情况下发生的。

班长王某身为生产现场的安全第一责任者,应该知道三大规程中明确规定:

严禁空顶作业。

可是王某却为了提前完工,进行违章指挥,使李某和冼某在大面积空顶的条件下,冒险作业,导致冒顶伤人。

同时,煤矿安全规程第五条明确规定:

职工有权制止违章作业,拒绝违章指挥。

而李某和冼某在接受违章指挥时,对自己应有的权利不明确,没有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由此说明,该矿在对职工的日常安全教育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抓的不严、不细、不全面。

这起事故发生在其他人员已经收工升井以后,即交接班这个特殊时段,作业人员心理慌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急躁,极易出现误操作和违章行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交接班期间以及其它特殊时段的安全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安全管理制度。

盯面安监员组织纪律性不强、素质差,在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不力。

在盯面范围内有人员作业时,安监员必须盯面在现场,对出现的任何隐患有督促整改、落实的责任,对出现的任何“三违”,有制止、处罚的权利。

而该盯面安监员提前离岗,使隐患和“三违”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遏制,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顶板事故案例分析南桥煤矿“5.4”顶板事故现场示意图4顶板事故案例分析马村煤矿“5.22”顶板事故1999年5月22日23时,采煤四队在113507高档普采工作面发生一起顶板事故,伤亡一人。

一、事故经过1999年5月22日,采煤四队四点班在113507高档普采工作面中巷向机头方向回采。

约23时,距中巷22.9米处移溜过程中,该班班长曹某某发现此处有长5米范围内没有打贴帮支柱,支护强度不够,当即安排职工补打贴邦柱,在支护过程中,煤壁区顶板突然来压下沉,造成该处(长5米、宽3米、高度1.01.5米)冒落,正在此处检查移溜子的验收员任某在向机尾撤退时,未及时跑出冒顶范围,被冒落的煤矸埋压。

事故发生后,班长曹某某带领本班工人进行抢救,23日零时20分将任某救出,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于23日1时35分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

顶煤离层冒落,埋压致死任某。

(1)工作面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裂隙比较发育,割煤后没有及时支设临时贴帮支柱,形成局部空顶,造成顶煤离层,导致突然来压发生冒顶。

(2)现场管理松懈,班长、质量验收员、安全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支柱迎山无力、初撑力低、无贴帮支柱、支护质量差等重大隐患没有及时督促整改。

5顶板事故案例分析(3)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特殊地段开采无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

针对这起事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发生冒顶的区域恰在工作面中部地质变化带,没有进行贴帮支护的地段,距离中巷22.9米,矿山压力较大,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加强支护。

可是,当班在生产过程中,竟然在该处5米范围未进行贴帮支护,形成局部长时间空顶,直到移溜时,方才发现隐患。

由此说明,现场人员的防患意识差、责任心不强,对空顶作业可能造成的恶果认识不足;

当班班长、验收员对工程质量、现场安全管理、隐患排查不严、不细;

支护工的安全自保互保意识差。

2、该工作面在过中巷期间出现地质变化,无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无区队干部跟班,说明区队和管理科室对工作面出现的变化重视不够,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安全技术管理滞后。

3、劳动组织相对混乱。

在补打贴帮柱进行加强维护期间,验收员进入煤壁侧检查移溜情况,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劳动组织的相关规定。

4、事故预防和出现险情时的应急措施不力。

在井下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必须处在安全的地点,并清理好退路,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施工区域。

显然,当班验收员的行为不符合此项规定,致使在预防不力的情况下,撤退不及,被冒落的煤埋压致死。

6顶板事故案例分析马村煤矿“5.22”顶板事故现场示意图7顶板事故案例分析朱家河煤矿“11.6”顶板事故1999年11月6日凌晨2时21分,采一队11501工作面机尾5m处发生顶板事故,致一人伤亡。

一、事故经过11月6日零点班,采一队跟班副队长安排张某等三人在机尾茬作业,当机组在机尾割煤后,张某等三人进行移主梁,打贴帮支柱,移溜子时煤壁侧有浮煤,张某即进入煤墙侧清理浮煤。

2时21分,顶板突然来压,推倒支架,顶煤(长7.0m宽2.5m厚1.5m)随之跨落,将张某埋压,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顶板来压推倒支架,顶煤冒落将张某埋压致死。

2、主要原因:

(1)工作面煤层结构复杂,节理发育,顶板松软、破碎,难支护,且11501开切眼于1995年底形成,已放置4年,加之多处冒落,虽经处理,但顶板完整性被破坏。

技术措施针对性不强。

(2)职工“违章作业”,操作不规范。

(3)隐患处理不及时,支护质量差,现场管理不到位。

8顶板事故案例分析3、间接原因:

(1)职工安全教育不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不牢,“自保互保”意识差。

(2)没有严格执行业务保安制度,(3)新工较多,技术素质差,施工组织不细致。

这起事故发生在朱家河煤矿刚刚试生产的第六天,在这起事故中,假如我们能够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够避免此次事故的发生:

1、在初采前进行严格验收,及时了解巷道的围岩、支护等状况,发现不安全情况,及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落实。

2、加强对新工的教育和培训,增强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规范职工在现场的实际操作程序,并能够做到对周围顶板、支架、煤壁等情况的随时观察,发现顶板来压能够及时撤退。

3、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总体水平及安全意识,随时注意观察作业地点周围环境,发现顶板来压、煤壁片帮能够及时撤退作业人员。

朱家河煤矿“11.6”顶板事故现场示意图9顶板事故案例分析白水煤矿“1.16”顶板事故2002年1月16日4时,采一队17502机采工作面机尾发生冒顶事故,伤亡一人。

17502机采工作面后部,煤层走向倾角较大,实施仰采,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煤层松软,采煤过程中煤矸冒落,处理时顶没有背实,且采高偏大。

1月16日零点班,采一队按照正常生产程序安排生产。

4时机组割完煤,换梁时发现此段掉渣,表现出支护无力的状态,班长立即组织人员抢修,在抢修无效的情况下,立即撤出人员,但是老空侧的王某某反映迟钝,撤之不及,顶煤冒落推倒支架,被埋压窒息死亡。

顶煤冒落推倒支架,王某某被埋死亡。

(1)顶煤矸漏空,背顶不实,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发现此段支护无力,加固处理措施不力,没有按由外向里的程序进行。

(3)王某某疲劳作业,先一天零点升井后,未休息去县城为儿子寄钱购物,精力不足,在遇到险情时反映迟钝,躲避不及。

10顶板事故案例分析3、间接原因:

(1)现场管理不到位,班组长、安全员盯防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处理隐患时组织混乱。

(2)安全技术措施存在漏洞,针对性不强。

(3)遇地质变化带后,未采取队干跟班制度。

(4)有重生产轻安全思想。

三、事故点评造成“1.16”顶板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工作面在仰采期间发生漏顶,在采高偏大的情况下未能将顶部背实,致使支架处于失稳状态(老空不实);

二是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原支护时的防范措施不得力,没有采取先加固、支护,后调整原支护的办法进行,从而造成顶煤离层冒落推倒支架,发生事故。

仔细分析这起事故,从区队到班组,首先是管理上重视不够,重生产轻安全。

在发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后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依然是该开帮就开帮,这种行为直接导致接顶本就不实的支架进一步失稳,使煤顶离层。

白水煤矿“1.16”顶板事故现场示意图11顶板事故案例分析在此种情况下,隐患已经形成,如果当班队干能够予以足够重视,制定有力的安全技术措施,采取安全的、合理的支护方案,并安排有经验、技术熟练的老工人进行操作、处理,通过现场监督,事故依然可以避免。

但是采煤队传统的管理模式,限制了队干在现场安全协调指挥生产的能力,使指挥渠道不太顺畅,下达的指令和进行的安排不够科学、合理,造成没有经验的王某某在毫无思想防备的情况下,被冒落的顶煤及支架埋压致死。

这起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是:

在处理隐患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严密、科学的安全措施,领导干部要亲临现场进行指挥、指导,保证政令畅通,并要进行严密的现场监督;

对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进行预想预知,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12顶板事故案例分析马村煤矿“9.3”顶板事故2002年9月3日,采煤二队零点班在115506炮采工作面发生一起顶板事故,伤亡一人。

一、事故经过2002年9月3日,采煤二队零点班在115506炮采放顶煤工作面中部偏机头段回采,7:

40左右在第七茬移第3根副梁时,跟班副队长冯某某突然发现顶板掉碴,并伴有异常压力响声,立即招呼作业地点的工人迅速撤离,作业现场的两名工人和当班正在帮助注液的副班长及时向机尾方向撤出,冯某某和班长郭某某向机头方向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发生大面积推垮型冒顶(长16M、高2.53M),冯某某被推倒的柱梁和顶煤埋压,工人郭某某被砸伤腿部。

事故发生后,矿迅速组织人员采取可靠措施进行抢救,约12:

00将冯某某救出,但冯某某胸部受到严重创伤,现场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大面积推垮型冒顶,发生埋压致人死亡事故。

(1)支护质量差,特殊支护不全,支柱数量不足,个别梁间距超过作业规程要求,支护强度不够,导致离层顶煤在矿压作用下发生了滑移,推倒支架发生冒顶。

13顶板事故案例分析

(2)工作面投产验收把关不严,现场管理存在严重漏洞,安全隐患未及时整改落实。

(1)“作业规程”审批把关不严,初采初放安全技术措施针对性不强。

(2)区队在组织工人学习作业规程和初采初放措施时重视不够,致使个别职工未经培训就上岗作业,工人对重大灾害事故的预防及避灾知识掌握不够。

(3)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初采初放领导小组成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监督检查不力,未及时认真监督做好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工作。

发生这起事故的最重要、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支护质量低劣、支护强度达不到要求,造成推垮型冒顶,所以这起事故的核心应是支护质量和支护强度的问题。

采煤工作面的支护强度设计和支护质量验收制度,是作业规程的主要内容,必须明确规定。

显然,马村煤矿采二队在组织职工学习作业规程时,是否组织了考试,是否使每位职工都真正明白作业规程的要求;

在工作面作业的过程中,是否真正按照作业规程要求进行作业;

在质量验收过程中,是否进行了严格把关;

初撑力是否按要求进行了测试,并达到规程要求;

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

支护质量是实现采煤工作面安全的最基本、最根本保障,来不得一丝马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