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课件17-第十六章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外国教育史课件17-第十六章PPT格式课件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课件17-第十六章PPT格式课件下载.ppt(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在“民主”社会中,应该通过学校教育“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
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尽可能高水平地保持共同的文化,(3)因而,“包括这些要素在内的一个各门特殊学科韵教学计划应当是民主教育制度的核心。
”。
“要素主义教育”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3、具体举措和影响
(1)要素主义教育家要求美国普通中小学重新审查它们的课程计划,以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60年美国教育改革中,要素主义教育家特别强调“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
(2)他们还强调必须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认为实用主义教育所谓的“做中学”是没有普遍意义的。
(3)要素主义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同时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二、永恒主义1、主要史实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RMHutehins)、阿德勒(MJAdler),英国的利文斯通(RLivingstone)和法国的阿兰(Alain)等。
2、主要观点:
(1)人性不变,所以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要素”,如理性等。
(2)培养这些共同的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著作。
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3)强调老师在此过程中的指引。
3、新托马斯主义教育1、主要史实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是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
它的思想基础是新托马斯主义,是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的经院哲学在现代的复活。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里坦(JMaritain)。
2、主要观点
(1)“教育就应是基督教教育”,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
(3)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4)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第三节新兴教育思潮一、结构主义
(一)理论基础结构主义形成于世纪年代,由法国学者列维一斯特劳斯创立。
该理论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结构关系,如同语言中的语法一样。
1、人类心理具有一个基本的共同性,即善于把各种事物进行分类。
2、人类有创造二元对立法的天性,人类的本质在于善于把文化与自然作对立和统一的比较。
3、分类就是创造秩序,人类把各种事物进行分类的目的就是使社会有秩序地运转。
4、作为分类结果的秩序必须用符号表示,因此,文化是象征符号体系。
5、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意识结构可以抽象成结构模式。
6、结构模式有深浅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结构,也就是社会成员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有意识模式”或“机械模式”;
二是深层结构,它是隐藏在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社会成员未能感知的“无意识模式”。
深层结构与经验现象和价值没有关联,它植根于人类的心灵,最能反映人类的普同心理。
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分析纷乱繁杂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表层结构,探索存在于不同时空的深藏于人类心灵中的普遍性结构,以认识、解释全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原则。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人文社会科学、逻辑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和数理科学影响很大,许多其他学科的学者都运用结构主义方法从事本学科的研究,从而形成世纪年代的世界性的结构主义热潮。
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均有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文化和思想史研究中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福柯(,年生),哲学中的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德里达(,年生)和德勒兹(),文学理论和美学中的结构主义是罗兰巴尔特(,1年生)、托朵罗夫(,年生),精神分析学中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为拉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阿尔杜塞(,)和哥德尼埃(),发生学中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二)结构主义教育思潮1、描述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在现代欧美国家广泛流行、影响很大的教育理论。
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
2、史实20世纪60年代起,布鲁纳把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3、基本观点该理论侧重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其重要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4)提倡“发现学习法”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附:
皮亚杰一、生平、思想渊源和著作中译本: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行为,进化的原动力、意识的把握:
年幼儿童的动作和概念、儿童智力的起源、成功与理解、心理学与认识论:
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儿童的早期逻辑发展、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儿童心理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儿童的心理发展:
心理学研究文选。
二、主要观点:
每一个认知活动都有一定的认知结构。
儿童的认知结构不同于成人的认知结构,因此,一切教育和教学都应该了解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成年人心智发展的关系,并据此来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三、心理学的方法论:
临床法特点:
丰富多彩的小实验;
合理灵活的谈话;
自然性质的观察;
新颖而严密的形式语言和数理逻辑的分析工具。
贡献和问题四、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发展观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主体的动作,活动:
认识发展的因素: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发展的结构: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五、发生认识论特点:
1)研究个体的认知心理起源和历史过程;
2)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根本观点:
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结合影响和局限六、儿童教育观教育科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强调儿童中心(以上与教育目的论相关)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重要作用,教育应配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
强调智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因此重视儿童主动性,注重游戏和科学实验视听教学等,善于利用冲突和情景,来推动儿童认知和道德发展,重视儿童之间的交往即社会化过程。
儿童道德发展及教育:
阶段性特征:
道德情感萌芽阶段,道德他律阶段,道德自律阶段,道德的公道阶段七、影响和评价道德发展论上:
1超越了两种模式,2确立了道德发展阶段,3对教育作用的指导意义。
局限:
1忽视道德习惯的培养,2忽视道德标准的变化独特的超越两种模式的理论对此后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很大对其的批判朱家雄等著:
皮亚杰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二、终身教育思潮
(一)形成和发展史1、1919年英国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2、1929年耶克斯利终身教育3、1965年法国教育家朗格郎(PLengrand)发表论终身教育报告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走向世界的开始。
5、70年代的发展:
朗格郎终身教育导论;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富尔(EFaure)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舒瓦茨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
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
终身教育于是成为一种受到许多国家关注的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
6、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二)产生和形成的原因1、学者的观点:
1)朗格郎:
社会变化的加快;
人口增长;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政治挑战;
信息;
闲暇;
生活模式和相互关系的危机;
身体;
思想意识形态的危机2)库姆斯:
职业转换;
科学技术知识;
丰富闲暇生活3)森隆夫:
个人和社会经济两方面。
2、终身教育形成因素的系统分析1)社会因素;
2)教育因素(三)理论观点1、终身教育的概念1)朗格郎的观点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3)学会生存的观点4)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观点2、理论原则1)朗格郎的理论原则2)戴夫的理论原则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理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总结1、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从时空,内容,形式,制度等方面打破学校教育限制。
3、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
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
三、分析教育哲学1、描述分析教育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理论。
它是一种早期“元教育哲学”,注重教育名词和概念的分析,而不谋系统的教育理论。
2、代表人物分析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索尔蒂斯(JFSohis)和谢夫勒(LScheffler)、英国的奥康纳(DJOConner)和彼得斯(RSPeters)。
3、基本观点
(1)分析哲学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能获得知识,而是要了解获得知识的条件和过程,关注探究的逻辑或方法论,澄清表述知识和概念的语言含义。
(2)以前的教育理论中,教育术语和概念是十分混乱并被人误解的;
助长了标语口号化的体系和盲目的信仰。
(3)因此,对教育基本概念和论证方法进行澄清,并注意正确使用教育术语,应该是教育哲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4)同时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应该尽量使语言符合逻辑、明白易懂。
4、评价:
重视语言逻辑的表述作用;
重视分析技术;
倾向于形式主义四、人本主义教育1、人本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
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应用。
2、人本化教育试图达到情感与认知之间的一种更重要的平衡,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
它的兴起直接起因于对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知主义”教育的批判。
3、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罗杰斯(CRogers)、弗罗姆(EFromm)4、主要观点: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2)主张课程人本化(3)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五、教育经济化思想
(一)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为解释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美国舒尔茨(TWSchults)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
他们把人具有的知识、能力,以及劳动者质量的提高看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认为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生产功能。
人力资本投资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力的全部开支;
2、在职培训,包括由商会组织的旧式学徒制;
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4、不是由商会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