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记者人格形成及特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
《穆青记者人格形成及特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穆青记者人格形成及特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此外,祖父对下层百姓的同情和救济,也在无形中影响着童年的穆青,使他明白人在世上就要树立人生的抱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如果说祖父的严格教授让穆青接受了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话,那么,二姑穆雨珊则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影响着穆青。
通晓诗文书画的二姑具有温柔敏感而又大气浪漫的性格,她酷爱《红楼梦》《西厢记》《封神榜》《说岳传》等书籍。
(1)二姑对穆青倍加亲爱,经常给他讲岳飞、三国、西游记、杨家将等民间故事,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授更能为人接受,幼年的穆青在内心深处隐约地接受了好与坏、是与非的概念,萌发了生命中最初的对文学和历史的向往与憧憬。
更重要的是,二姑知书达理的气质、爱憎分明的个性,及其女性特有的对情感与人生的表达方式,都对穆青童年的心灵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里,能给人最大影响的,恐怕莫过于自己的母亲。
穆青的母亲是一位纯朴善良的女性,她一辈子任劳任怨,处处与人为善,宁可自己吃亏,决不亏待他人。
母亲的优良品质如涓涓细流般浸润着穆青幼小的心灵,使他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学会了用低调的姿态和平民化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
这一时期的穆青处于无忧无虑的童年阶段,优裕的家境和家长的疼爱、重视,保证了他能够从幼年时起就开始接受传统的知识文化教育;
长辈们身上优秀的品质和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给他骨子里注入一种中国传统文人悲天悯人的精神气质与经世济民的理想抱负,尽管这个时期的穆青内心深处可能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但是在他以后的人生历程中,这个家庭传递给他的最初的人格信号,会在穆青每一个紧要的生命关口迸发出它独特的能量。
2.学校生活的影响
穆青接受的学校教育是短暂的,但学校生活对他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影响较深的是穆青在杞县大同中学和延安“鲁艺”学习的两个阶段。
穆青就读的杞县大同中学,自成立之日起就成为县委同志活动的秘密据点。
这里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当时的进步青年,其中骨干教师全部是中共地下党员。
(2)在这所充满了抗日爱国氛围的学校里,穆青开始接触到真正的社会知识,了解到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并初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穷人求解放的革命力量。
在学校里,老师也许是对个体人格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其影响可能对个体一生都产生重要意义。
因为老师往往是学生崇敬的对象,模仿的榜样,学生从他们那里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
老师的言行举止、思想态度和人生信念,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个体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同时对学生的行为特征也产生积极的塑造作用。
在穆青所喜爱的老师中间,他最喜欢的是梁雷和姚雪垠。
其中梁雷老师给他的印象最深,这位老师除了教授同学们文学、历史知识外,还给他们“讲国际国内形势,讲抗日救国的责任,讲红军长征、北上抗日……”(3)同学们都喜欢他的博学多才和慷慨激昂的讲课。
还有一位姚雪垠老师,“风度儒雅,富于激情”,穆青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经常停他讲文学、谈时局。
在穆青的心目中,这两位老师富有极大的人格魅力,让人不禁的佩服和敬仰。
对于他们的思想信念,此时的穆青自然向往已极。
而这两位穆青所喜爱和仰慕的老师,一个是地下共产党员,另一个是共产党的坚定同盟者。
少年时期的穆青在他所仰慕的老师身上,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许多共产党的思想。
这种结论,从穆青后来的回忆中可以得到印证,在他为纪念梁雷老师而写下的《泪洒偏关》一文中,穆青这样写道:
正是这位梁老师“把革命的火种播进我们的心田”,是“我们”走上革命征途的“引路人”。
在这些为革命积极奔走的老师的影响下,穆青参加了学校“抗日救国大同盟”下设的“文学艺术研究组”,参与宣传抗日救亡的《群鸥》杂志的主编,还和同学们一起组织各种活动,宣传抗日思想。
一种朴素的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穆青的心底生根发芽。
穆青在大同中学的另外一个收获,是他在这里第一次读到了许多中外优秀文学作品。
童年时期家庭的文学启蒙在此时开始显现出它的作用。
穆青在为作品中的人物遭遇时而激动时而忧伤的同时,还把作品中的社会环境与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相互对比。
这种有意识的行为说明,穆青已经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开始认识到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
穆青对文学一如既往的喜好,使他由最初对文学的感性憧憬开始上升到有意识的创作阶段,这个转变应该发生于他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接受系统的文学理论教育之后。
这一时期的穆青,从家庭走向学校,迈出了走向外界广阔天地的第一步。
随着对文学热情的升温,穆青对文学及其创作的梦想开始由童年时期的喜爱与憧憬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他积极地付诸实践,很快就表现出创作的天分和潜质。
然而,也正是这种天分与潜质,使他在不久的日子里不得不放下自己日渐清晰的文学梦想,选择了服从革命的需要,从而走上了党的新闻工作的道路。
3.在战争中成长
穆青的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伟大革命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到规模空前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热血奋战中去。
在革命形势的指引下,穆青选择了追随中国共产党加入到这场保家卫国的革命战争中去。
然而,追随革命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年少的穆青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及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也亲身体验到了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鱼水深情。
1937年,穆青刚考入开封两河中学高中部不久,便开始和好友冯若泉策划离开学校去投奔八路军的事情。
是年12月,穆青偷偷离开学校,回到家中向父母告别后,奔赴山西临汾,找到当地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加了八路军,踏上了他人生理想中的第一步——追随革命,救国救民。
在八路军学兵队接受了3个月的训练后,穆青被分配到驻扎在晋西北岚县由贺龙领导的八路军120师,在师部宣传队工作。
不久,120师的队伍重新调整,穆青所在的宣传队被编入120师独立第二支队,改名“战火”剧团。
穆青在剧团里担任文化教员,除了教战士们学文化,他还亲自创作表现抗日斗争的短剧,穆青的多才多艺受到战士们的欢迎。
尽管穆青所在的“战火”剧团没有机会参加前线战斗,但战争还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残酷性,给穆青的一生留下了非同寻常的烙印。
他曾在日记中记述了一次对他有着特殊意义的战斗。
在战斗中,为剧团背汽灯的两位支前的青年民工牺牲了。
穆青甚至连他们的具体名字都不知道,就这样看着他们离去了,他们的死,在穆青的心里激起很大的震撼。
之后同样难忘的一次经历,让穆青真正体会到老百姓的纯朴善良和对革命的无限奉献之情。
很多年后,已经80多岁的穆青,想到这些事情依然泪流满面:
“老百姓真好,死心塌地跟着你走,不要任何报酬。
那时候很多老百姓就是这样参加八路军的。
军队和老百姓真是鱼水之情。
只有经过战争的人才会理解这种生死与共、鱼水相依的感情!
”(4)
如果说刚进部队时的穆青身上还有些许少年的脆弱与稚气,那么,在随之而来的这一系列战斗经历中,这个年轻的战士在情感上不断受到陶冶,个人意志也更加顽强了。
战争使他明白了个人力量的渺小和革命群众力量的浩瀚与伟大,使他明白了坚强与勇敢、向着困难不断前进,才是作为一名革命战士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特殊的入党经历,更使穆青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根源所在,明白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理想所在。
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给穆青带来的深刻体悟与理解,注定在他此后的生命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困难,都无法改变了。
4.新闻信念的确立
1942年7月,穆青快要从“鲁艺”正式毕业的时候,突然接到组织关于他和同学张铁夫毕业后到《解放日报》工作的决定。
作为一名党员和革命的战士,穆青最终选择了服从组织的决定,很快就和张铁夫一起走进了清凉山《解放日报》的大门。
穆青的“文学梦”暂告段落,迎接他的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新闻记者生涯。
这一时期,解放日报内外充满了新旧思想、不同作风的碰撞与摩擦,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就在不知不觉中注入每个人的头脑。
对于年轻的穆青来说,这种效果更为明显,这一历史时期成了穆青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他不仅从中系统地接受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观的基本理念,增强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而且还锻炼了他深厚的新闻阅历与扎实的专业才干。
然而,真理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会真正体现它的价值,才会给人们的思想打上深刻的印记。
尽管此时的穆青已经开始喜欢上新闻这个事业,但还没有深刻理解无产阶级新闻观的真正内涵,还没有深刻理解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和群众性所在,没有真正体会到新闻和政治之间那种紧密而微妙的联系。
进入《解放日报》后不久,穆青亲身经历的一次采访,和随后时任社长博古的严厉批评,给他留下深刻的教训,才让他开始真正明白文学与新闻、作家与新闻记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明白了新闻必须真实的道理,开始了他无产阶级新闻观教育的第一堂实践课。
晚年的穆青回忆起清凉山的这段经历,曾感慨地指出:
“……这段岁月,虽然充满了艰难困苦,犯过许多今天看来似乎是幼稚可笑的错误,也直接或间接地挨过严厉的批评,但正是在这种‘严’字当头的环境,给了我思想和业务方面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使我认识到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和党报记者的神圣职责,树立了无产阶级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一唯物主义新闻观,培养了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作风,也摆正了政治和业务的关系。
正是这些艰苦的锤炼,奠定了我半个多世纪新闻生涯的坚实基础。
”(5)可以说,若干年后穆青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最终得益于他在清凉山时期所接受的严格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及其实践。
1942年底,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延安开始了全面审查干部运动。
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的文件,指出:
“整风的主要斗争目标,是纠正干部中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封建阶级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与肃清党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
”可是,审干反特运动很快便发展成了声势浩大的“抢救失足者运动”,开头还是和风细雨、苦口婆心的规劝,不久便转入了疾风暴雨、铺天盖地的批斗。
(6)
年轻的穆青第一次经历革命队伍内部的斗争。
看着自己熟悉或亲近的同事一个个被抓去审查,他心中感到疑虑不安,无法理解发生在革命同志内部的不信任行为。
但是他面对接二连三的审查,并没有就此对党和革命丧失信心,他实事求是地应对一遍遍的审查,沉默地忍受着内心的委屈和愤怒。
后来,一次面见毛主席的机会,让穆青对党和革命的信念愈加坚定了。
当毛主席问到怎么看待“抢救运动”时,穆青坦率地说:
“延安是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那么多青年和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延安,主要是投奔党和参加革命的。
当然可能会有个别坏人趁机混进来,但大多数人可能没有什么问题。
”
毛主席严肃地说:
“如果大多数人都不可靠,共产党还有什么伟大可言?
革命还有什么凝聚力?
整顿党的作风,同时审查一下每个人的历史这是可以的,但不能扩大化,更不能搞逼供信。
现在已有不少同志向中央反映这一问题,我说搞错了,要平反;
戴错了帽子,要把帽子摘下来,要脱帽鞠躬。
你回去跟博古同志讲一下,搞错了的,一定要平反,要赔礼道歉。
不久,毛泽东亲自提出审查干部的九条方针。
这场“抢救运动”的风波很快就平息了。
(7)
与毛主席的这次谈话,以及后来党组织的处理结果,对穆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