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5140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doc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doc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须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标准,努力改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人文修养、人文精神、情感体验;重视写作与生活、阅读的联系,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教给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倾吐蓄积阅读社会情感松绑鼓励创造性思维

  

  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

喜欢作文的少(据笔者统计:

初、高中分别是6%、10%),对成绩不在乎的人多。

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难在哪里?

一是作文本身难。

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

二是教师指导难。

作文环节的纷繁,令教师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

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而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排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

而且,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指导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胡编乱造,被动应付,必然产生厌烦情绪。

  

  可见,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怕作文一老师有劲使不上的状况,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前提。

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

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己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

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不吐不快”呢?

本人在反复研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丰富蓄积,有源倾吐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

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

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

“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标准》中也指出: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以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样有了充足的“源”。

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当然,生活认识的蓄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

《标准·有关阅读》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

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

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其次要注意“三定”,即定时。

定向、定位。

“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也可指导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

“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书随笔,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倾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标准》)

  

  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

因此,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学完《苏州园林》,教师布置一篇介绍某处风景点的说明文。

教室里没情绪,怎么办?

带着学生到风景地实地走一走,情绪便陡然高涨起来。

有条件的学校,亦可组织学生参观工矿企业或参与某项社会活动,从而直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走出教室是创设情境的较好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在教室里同样可以创设情境。

我在教学中常使用“小品激情法”,就是在课前预先指定几位同学(可有教师自己)演练一小品,而后在课堂上当众表演,作文话题便由此生发出来。

实践证明,此种形式颇能激发情绪,每次小品结束,学生情绪高亢,倾吐欲望十分强烈。

  

  此外,就作文命题或所给材料引发讨论,或进行实物牵引,像一片枫叶,一只苹果等都能成为契机,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去,以激发倾吐欲望,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收获。

  

  三.引导鼓励,促进倾吐

  

  正如叶老所言,学生。

中有了蓄积,会。

不吐不快。

,但这仅指出了青少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后而产生的强烈的倾吐愿望。

作为语文教师,则不仅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使其转化为写作行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标准》)

  

  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引导:

  

  其一,开设论坛,促进探索,加强求异,发散等创造性思维训练。

论坛的形式有多种,可以举行辩论会,就某些问题进行论辩式探索。

如针对当前社会上的“追星”热现象、禁不得批评而跳搂自杀问题、中学生活主旋律的内涵等中学生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进行论辩。

此外,还可以举办专题讨论会、写影评等多种形式的论坛,从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倾吐欲望,据此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处处显示出同同学们思辨的锋芒。

  

  其二,培养思考习惯,丰富生活认识储备,训练潜能迁移。

生活离不开思考。

所谓“行成于思”正点明了“思”的重要作用。

看到玫瑰,有人欣赏它的美丽,有人责怪它的多刺,但有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

因而也必须辩证看待的哲理。

灯光给人希望,白扬坚强不屈,凡此种种,无不是思的结晶,潜能迁移指的正是这种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起的某种形式的思考,习惯的自然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定势思维在起着积极的作用。

具备这种思维习惯,是能促使生活认识增值,从而写作时能有效倾吐的心理意识和思维技能所提出的高层次要求。

基于此,一次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地点醒学生的这一认识,以促使其不断发展和成熟。

  

  另外,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l、题目要松绑并切忌脱离学生实际,鼓励写真情实感。

《标准》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在作文训练中应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学生熟悉的事为基本内容,在作文选材、立意等方面,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可以发挥想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切不可以“事件要有意义,观点要正确”来束缚学生的手脚。

  

  2、“由粗到细,由放到收”。

宋人谢仿说这样做的好处是:

“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

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

”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此谓之“粗”“放”。

  

  3.提倡预先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事先收集必要的材料。

文学巨匠茅盾不是说过:

“伟大的作家,是以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

”这样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时自然就得心应手了…(有时甚至可以允许那些作文基础差的学生仿照范文写作。

  

  4、批阅作文、(此处不用“批改”)时,要珍视学生的劳动,尽量少作删改。

指出主要不足即可,评定力求用等级制,并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来。

另外还可以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着眼,采用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如学生自批、学生互批等。

《标准》也提出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一句话,就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避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四.教给方法,有效倾吐

  

  《标准》提出: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观察的方法,积累材料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就观察而言,有掠影式观察、探索式观察、摄影式观察、反刍式观察、机械式观察、立体式观察等等,方法众多,不一而足。

而积累材料主要表现在日记式或卡片式,是观察感受以及阅读的直接记录;因而可看作是写作的雏形。

  

  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则一方面体现了写作者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等基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

而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

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实际上是写作中的技能训练,方法繁多,不胜枚举。

但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领会掌握,“关注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忌教师作‘*股式”的机械灌输,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宝贵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朕:

  

  ①《论写作教学》叶圣陶

  

  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③{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胡焕送

  

  ④《怎样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黄玉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