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03-2020)文档格式.doc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03-2020)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03-2020)文档格式.doc(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25
三、产业发展战略 25
四、空间发展战略 29
五、城市发展创新战略 32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7
一、城市性质 37
二、城市发展规模 40
第五章生态适宜性评价 42
一、生态评价的基本原理 42
二、城市地域生态条件特征 43
71
三、生态条件评价 45
四、用地评价 47
五、城市发展方向与用地规划建议 48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49
一、现状 49
二、总体规划布局 50
三、居住用地规划 52
四、公共设施规划 54
五、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56
第七章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58
一、绿地系统规划 58
二、城市景观规划 59
三、历史文化要素保护 61
第八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62
一、对外交通规划 62
二、道路交通规划 63
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70
一、给水工程规划 70
二、排水工程规划 72
三、电力工程规划 74
四、电信工程规划 75
五、燃气工程规划 76
六、供热工程规划 78
第十章规划实施与部署 80
一、近期建设规划 80
二、远景规划 80
第一章概况
一、区位条件
杨陵区位于东经108°
—105°
07′,北纬34°
12′—34°
20′之间;
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安—宝鸡的中间位置。
行政区域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总面积94.18平方公里。
其中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杨陵行政区东部,总面积22.12平方公里。
2002年全区共有人口13.99万人,其中示范区7.6万人。
杨凌东隔漆水河与武功县相望,西、北与扶风县相连,南以渭河为界与周至县相邻。
新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均从区域内东西向穿过,是杨凌东连我国中东部地区、西进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
国家区域性航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于杨凌以东70公里处,通过西宝高速公路保持着便捷的交通联系,也是杨凌联系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
杨凌位居全国宏观经济布局的一级发展轴线上,系属陕西传统的关中经济区,是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星火产业带,“一线两带”重要节点城市。
东距陕西省省会西安市82公里,西距关中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宝鸡市86公里,其间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交通联系十分方便。
二、历史沿革
杨凌历史悠久,公元前21~16世纪为邰氏部落故地。
4000年前,中国农耕始祖后稷带领部族“树艺五谷”、“教民稼穑”,该地区成为古代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
汉时杨凌属扶风管辖,魏时归武功郡,晋改名为平郡,北周时为雍州属地,唐代设稷州,宋初属武功归京兆府管辖,后改属醴州,金时属武亭县,元明两代为乾州属地,清属武功。
建国后,杨凌的行政隶属关系变化频繁,1956年设杨陵镇,1959年改为杨陵公社,1979年设立杨陵特区,1992年称杨陵区,属宝鸡市,1993年划归咸阳市。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省政府直接领导。
三、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杨凌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
南侧为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
区内属典型的河谷地貌类型。
渭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南界,因此,区内自南向北分布着渭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等河谷地貌单元,构成本区北高南低,倾向渭河的地形大势。
目前,示范区22.12平方公里的用地主要位于二、三级阶地。
表1-1地貌概况一览表
地貌类型
特征
面积比重%
渭河滩地
海拔高度420米,相对高差1.0米
2.5
一级阶地
海拔高度420—430米,相对高差10米
13.8
二级阶地
海拔高度451.8—484.6米,相对高差32.8米
18.5
三级阶地
海拔高度516.4—540.1米,相对高差24米
59.9
2.水文气候
杨凌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热凉爽而多连阴雨、冬寒干燥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特征。
多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9.4℃;
1月份平均气温-1.2℃,7月份平均气温26.1℃;
无霜期211天,初霜期在10月下旬。
全年≥10℃积温4184℃,≥20℃积温2401℃。
全年太阳总辐射为114.86千卡/平方厘米,其中生理辐射57.43千卡/平方厘米;
年日照时数2163.8小时。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35.1毫米,最少年降水量约327.1毫米,最多年降水量979.7毫米;
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540毫米。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春季占23%,夏季占43%,秋季占31%,冬季占3%。
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93.2毫米。
东风和西风为区内常年主导风向,最大风速21.7米/秒。
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连阴雨、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等,其中干旱是本区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杨凌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渭河、漆水河、湋水河等。
渭河从李台乡的永安村流入区内,从东桥村出境,境内流程5.6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6.5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46.03亿立方米。
最大洪峰流量578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5立方米/秒。
漆水河系渭河北岸一级支流,由武功县武功镇马家尧村入境,于大庄乡圪崂村注入渭河,境内流程8.4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1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260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1.31亿立方米。
湋水河系渭河的二级支流、漆水河的一级支流。
湋水河发源于凤翔县雍义村鲁班沟,由五泉乡曹家村入境,在杨村乡北杨村汇入漆水河。
境内流程24.6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46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1448万立方米。
除上述三条天然河流以外,宝鸡峡主干渠、二支渠、渭惠渠等人工灌溉渠系流经境域。
其中宝鸡峡主干渠年入水量230万立方米,渭惠渠年入水量359.5万立方米,宝鸡峡二支渠年入水量917.1万立方米,渭河滩民堰入水量61.3万立方米等。
3.土壤植被
杨凌总土地面积14.12万亩,土地比较平坦,土壤比较肥沃。
共有7个土类、11个亚类、15个土属、34个土种。
其中,娄土类面积最大,为10.13万亩,占总面积的71.7%,广泛分布在一、二、三级阶地的塬面上。
黄土类土面积1.53万亩,占总面积的10.83%,主要分布在塬边、梯田、壕地和沟坡地上。
新积土面积1.57万亩,占总面积的11.1%,主要分布于渭河及漆水河滩地区。
另外,潮土、水稻土、红粘土、沼泽土等土类面积较小,分别占总面积的2.66%、1.87%、1.11%和0.8%。
杨凌自然植被属森林草原带,自然植被几乎全部为人工植被所替代。
成片的人工林主要分布在渭河、漆水河、湋水河的两岸及河滩地、农田、沟坡等地段,且以防护林为主。
植被类别主要是河滩堤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沟坡水土保持防护林、道路村镇防护林等。
另外,在渭河三级阶地区亦分布有5000多亩的苹果、梨、桃等经济林。
目前森林覆盖率为13.0%。
四、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杨凌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部,土地相对比较平坦,地面平均坡度1.12%。
地面组成物质以第四纪黄土为主,其土层深厚,成土速度较快。
土壤肥沃,耕性良好,灌溉方便,宜于农作物生长,属比较优质而宝贵的土地资源。
因而古为周人祖先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成为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水资源
杨凌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7亿立万米。
其中地表水资源28.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98.26%;
地下水资源0.34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18%;
宝鸡峡高干渠、二支渠、渭惠渠等灌溉渠系年调入水资源量约0.16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0.56%。
同时地表水资源利用比较方便,目前仅利用约0.2亿立方米,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地下水资源以潜水为主,占到地下水资源总量的65%以上。
因而地下水埋藏较浅。
其中渭河滩地地下水埋深仅2米左右;
一级阶地埋深2—4米,单井日出水量达1000—3000立方米,属极富水带;
二级阶地地下水埋深15—20米,一般单井日出水量500—1000立方米,为强富水带。
三级阶地埋深80—120米,单井日出水量300立方米,为中等富水带。
因此,地下水资源开采条件较好。
另外,该区水质也相对较好,地表水适合于渔业和农田灌溉,地下水除大肠杆菌数超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水质要求,属良好型水质。
3.生物资源
杨凌区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持续繁育、改良、优化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并引进新品种,使杨凌成为优良动植物品种的优质生物资源基地。
主要包括优质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西瓜、蔬菜、苗木、花卉、饲草、苹果、葡萄、猕猴桃等农作物种子资源;
以及杜仲、沙棘、元宝枫、冷杉、刺梨、马桑、喜树、板栗等优质植物种及其高科技附属深加工产品;
主要优质畜禽种类包括马、牛、羊、猪、兔、鸡、狗、骡、驴等及其高科技产品。
五、社会经济
杨凌示范区成立6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目前已成为陕西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
杨凌示范区已经成为国家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十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我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试验区之一。
1.人口与行政区划
杨凌示范区成立于1997年7月29日,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杨凌示范区辖一个县级杨陵区,杨陵区下辖五泉镇、李台乡、大寨乡、杨村乡和杨陵街道办事处。
全区面积94.18平方公里,其中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到2002年年底,全区总人口13.99万人,其中示范区7.6万人。
2.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杨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的农科城。
首先,农业科技实力雄厚。
在4平方公里范围内聚积着70多个学科的5000多名农业科教人才。
建国以来,累计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项,推广应用后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元,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小麦良种、旱作节水农业、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家畜生殖内分泌与胚胎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园林绿化、果树园艺、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部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科教体制改革激发技术创新的步伐。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的十大农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
近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新格局。
示范区依托高校的18个重点实验室,组建了9个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的研究中心,作为学校的科技创新基地,使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两校成立以来,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42项(次),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特别在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目前,在示范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项目中,有46项源自杨凌的科技成果,有两家企业已形成近亿元的销售额。
示范区成立以前,杨凌没有一家由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如今仅在创业中心进行孵化的就有76家。
此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示范区利用各种交易会积极吸引国内外涉农大企业。
目前,泰国正大集团的正大杨凌示范中心项目、美国华盛制药的杨凌植物药项目、西班牙光际实业、深圳光明实业和亨通光华等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公司正逐步看好杨凌,都纷纷把投资的眼光盯向杨凌。
同时,示范区也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培育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设立科研成果专项资金支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