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06333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将为政府和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研究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

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的创造思想;

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

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的思想。

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

引入教育领域。

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

和“开辟精神"

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有了长足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更是硕果累累,研究者在提高高等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术规范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展,研究的问题逐步深入,研究的方法不断走向科学,并且涌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著作及学术论文。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无论是理论研究本身还是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比如,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老生常谈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研究形式来看,研究中量化研究不够,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研究欠规范、不科学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等等,如果不从认识和研究上加以强调,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恐怕只能沿着不规范、低水平的轨道永无终结地运行。

因此,我们认为对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理论文献进行全面研究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重要的一项课题。

我们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从建国一直到1990年代初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同时大多数是经验总结或工作报告类文章,真正的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并不多,所以我们主要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最丰富的1996~2005年为研究范围,对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多维度考察。

我们调查到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著作(含教材)和相关学术论文,我国大多数著作或教材都有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列举和简要介绍,在著作或教材中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提到比较多的是调查研究法(75%)、实验研究法(75%)、比较研究法(72%)、历史研究法(50%),次之的是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统计研究法,以及表格图示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法等。

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进行高等教育文献的定量分析无疑有着参考作用,尤其对我们全面掌握高等教育研究现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我们在参考大量文献,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分析基础上,开始设计和建立了对当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分析的理论框架。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研究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

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

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上述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

创新的原意是指创造或引入新的东西、新的概念。

自二十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把创新(Innovation)概念引入经济领域之后,“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词汇之一。

“创新”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历史性的范畴,它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现今人们对“创新”的理解越来越具有多样性。

从当代创新理论的研究对象来看,“创新”概念的含义即是创造新的东西或在特定的环境中把某种创造引入某个社会组织系统以获得综合效益的活动。

创新活动可以划分为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四个基本类型。

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获取能力、整合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出创新成果的能力。

对应于创新活动的基本类型,创新能力可划分为四种:

意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结合创新的基本含义,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就是指地方高校能够优化配置内外部各种资源进行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获得综合效益的能力。

具体展开而言,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及组织创新能力等,它们集中表现着地方高校的综合实力,是区域创新能力体系乃至国家创新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学创新能力相关的概念包括创新力和组织创新力的概念。

从词源学看,创新(create)的拉丁文是creare,意思是产生或者引起生理上的意识,也具有发生或者产生的意思。

使用词源学作为导引,创新力作为一种创造力,和各种形式的思维能力,例如观察力和洞察力、猜测力区分开来。

而组织创新力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成员的角度,这受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例如英国学者加菲尔(Jaafar)认为关于创新力的理论基础有三:

原过程认知理论、发散思维理论以及联想谱系理论(意思是联想以前没有意识到相关的事实,使之建立关联的过程)。

此种以个体为中心的界说方式,在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间甚为流行,例如有关性格因素的探讨,或是研究认知能力与人类创造行为的关系,研究并发展客观的评量工具来加以测定,或进一步地提出提升创造能力的训练课程。

相对于组织创新力研究成果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大学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襁褓之中。

除浙江大学于2006年在国内首次发布的国际大学创新能力客观评价报告之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见。

但徐小洲教授课题组报告未对大学创新能力做概念界定,而是直接以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影响力三项大的指标来评价大学创新能力。

此外,张慧洁教授从大学的特点与规律上探讨了大学创新力的要素,论述了这些要素形成的原因,大学创新力与知识生产力、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不同层次大学创新力要素的内容、结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创新力形成的制约因素——内部系统机制、外部系统机制、体制、制度、文化、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

本文则借鉴组织创新力研究的成果,把大学创新能力界定为大学现行的组织、规划、用人、领导与控制等各项活动的管理创新能力,以及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创新能力,而且组织创新已被成员所接受。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而创业的本质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加上建立新的组织,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

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者的功能是等效的。

创新创业教育是结合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为一体,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为高素质现代化社会建设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储备的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奠定基础,为高素质现代化社会建设进行人才储备,并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渗透结合中,形成并发展了具有独特功能和体系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实践和应用,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高校现有教育的中西方对比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解与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高教本质指的是追求高深学问的目的,而质量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程度,不同的高教质量观正反映了人们对高教目的的不同认识。

因此,比较分析中西方高教质量观的差异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1.国内高等教育质量观

我国当前对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热潮直接源于高教规模的迅速扩张。

伴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社会对高教质量滑坡表现出普遍的担忧。

但是,大众化时代究竟该有什么样的质量观?

这个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楚。

这一时期有学者相继提出了如下一些高教观点。

1.1主要观点

(1)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认为,当前我国高教的主要矛盾是供需之间的巨大不对称,供给远远小于需求。

因此,当前阶段高教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问题,是要通过发展来改变高教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以高教发展为核心,以促进高教发展为目的的质量观。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教质量问题,因为质量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质量观也不可能是僵化不变的。

高教的发展必然带来高教质量观的改变,高教发展中带来的质量问题也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2)多样化的质量观

从世界经验来看,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高教结构的分化。

在我国高教大众化过程中,传统的单一的高教结构也在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多样化的质量观,强调大众化时代高教必须多样化发展。

所谓的多样化,即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而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按照一个标准来发展。

(3)适应性的质量观

适应性的质量观中引入了“顾客”概念,开始重视人才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一观点认为,高教应该注重将人才培养“适销对路”作为衡量其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应该成为反映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这一观点也回应了扩招后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针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4)高教服务质量观

这一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服务,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满足教育需求主体明确或潜在的需求的程度,它取决于教育需求主体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预期同实际所感知的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对比。

这一观点认为高教服务是一种准公共服务,具有个人受益和社会受益的双重属性,因此,高教需求主体既包括社会经济各部门,也包括个人及家庭,尽管这些不同主体对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他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是根据对教育服务质量的预期与体验的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