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816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doc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doc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2009-8-2914:

48:

00来源:

<>

  一个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民族之林的。

  ——江泽民

  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胡锦涛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陶行知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何谓健康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是躯体健康,就是生理健康。

二是心理健康,就是人格完整,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三是社会适应健康,就是自己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在各种社会环境下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四是道德健康,就是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

  

(二)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界定标准不一。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年龄特征,一般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智力正常

  对于大学生而言,智力正常的关键是:

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其效能,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是否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正常地发挥作用;是否乐于学习,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情绪稳定、乐观

  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表现为:

(1)愉快的情绪多于不愉快的情绪,乐观开朗、热情富有朝气、满怀自信,善于自得其乐和对生活充满希望;

(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能较好的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3)情绪的作用时间因客观情况变化而转移,情绪反映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反映的情景相符合,情绪反映适度。

  3、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种活动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这些目标;能遵守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冷静、果决,能够采取合理的反映方式解决所遇见的各种困难;能在行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既不盲目行动、顽固执拗、言行冲动,也不优柔寡断、轻率卤莽、害怕困难、意志薄弱。

  4、人格完整

  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

(1)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

(2)有正常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人际关系良好

  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

乐于与他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可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拥有可信赖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6、自我意识明确,并能悦纳自己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适当的评价,并有愉悦的接纳态度,知己所长所短,不苛求自己,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并产生相应的自尊感,但对自己缺点也不妄自菲薄,自信乐观,愿意扬长避短,开发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7、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面对所处的环境能够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使自己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生活理想不脱离现实,能面对现实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8、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一个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应具有与其年龄和社会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如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等;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贯性,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防治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1、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

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要重新开始适应和调整。

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凡是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持续性的焦虑、不安、担心、恐慌,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以及各种躯体上的不舒适感。

患有焦虑症的人,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大多胆小,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虑症;大学生中有很多人在应付各种考试时,会出现预感和期待不安心理,有的甚至恐惧考试。

  2、恐惧症

  恐惧症是一种违背病人意志的恐怖情绪,病人对常人习以为常的某一普遍物品、环境或者活动产生一种紧张恐惧心情,自己明知这种恐惧过分、不正常并且无必要,但不能自制,无法摆脱。

恐惧的对象很多,诸如:

怕脏、怕细菌感染、怕尖锐物件、怕空旷广场或者拥挤的场所、怕高地和深渊、怕脸红、怕对视、怕得某种疾病、怕死亡等。

以致患者不得不回避某些场所、物品或者人,那些怕脸红、怕对视的病人常常回避社交活动。

大学生恐怖症主要表现为社交恐怖、考试恐怖等。

  3、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

此病大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它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引起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人生和社会思虑过度、家庭问题和个人情感问题上的挫折等。

神经衰弱的症状在病患学生身上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且程度有轻重差异,大多开始较轻,病情反复波动,以后症状逐渐增多加重。

如果及时治疗,并且能正确对待,神经衰弱可以缓解或者痊愈。

  4、抑郁症

  抑郁症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

情绪低落,觉得无趣、无望、无助、无能,兴趣减少,认为前途无望,有自卑、自责感;自觉思考能力下降,理解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活动量减少,精力丧失,不想与人主动接触,做事力不从心;肢体不适,,有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

  5、强迫症

  恐惧症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

患有强迫症的人,明知某种行为或者观念不对,但却无法摆脱,因而非常痛苦。

这种症状大多是由于强烈而持久的精神因素及情绪体验诱发而来的,与患者以往的生活经历、精神创始或幼年时期的遭遇有一定的联系。

患有强迫症的大学生多与其性格有关,如缺乏自信,遇事过分谨慎,生活习惯呆板,墨守成规,常怕出现不幸,活动能力差,主动性不足。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防治的基本方法

  1、积极参加心理健康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选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心理调适方法。

  2、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社团等实际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从而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3、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积极参加心理普查,发现有心理困扰时,主动、积极、及时地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三、大学生学习心理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困扰与调适

  

(一)学习动机缺乏

  1、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指的是学习没有内在的驱动力量,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无知识欲求,厌倦学习。

  2、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表现有:

尽力逃避学习;焦虑过低;注意力下降。

  3、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有:

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缺乏自我效能;归因偏差等。

  4、学习动机缺乏的调适:

明确大学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兴趣;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动机过强

  1、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着发动、推进、维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动机的强度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

学习动机作用于学习活动,有一个最佳水平的控制问题。

缺乏动机,则大学生不能专注于学习,学习行为不能发生,即使发生也不能维持;而动机过强,不论是内部的抱负和期望过高,还是外部的奖惩诱因过强,都反而会使大学生专注于自己的抱负和外部的奖惩,而不会专注于学习,从而实际上是阻碍了学习。

  2、学习动机过强的主要表现:

容易自责;过于勤奋;情绪紧张。

  3、学习动机过强的原因:

成就动机过强;不恰当的认知模式;具有一定的补充心理;他人不适当的强化,这主要指各种具体的外部环境,如家庭、社会等。

  4、学习动机过强的调适:

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学习目标;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能力要有充分的正确认识;使自己的抱负和期望切合自己的能力发展水平;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降低对学习成败的敏感度。

  (三)学习疲劳

  1、学习疲劳是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

  2、大学生学习疲劳的主要原因:

学习时间过长,不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内容难度太大;睡眠时间不足等等。

  3、学习疲劳的调适;善于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遵循人体生物节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习得性无助

  1、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连续经受到失败,体验到行为后果与行为无关而产生的的一种无助心理,并从此放弃努力的行为缺陷。

  2、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与一个人所经历的失败次数和归因模式有关。

失败的次数多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长期失败和长期的努力得不到报偿,就容易自暴自弃;具有“外归因”特征的学生更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这些人常常认为自己的学习主要受命运、机遇和他人的控制,外部因素复杂,自己无法把握。

  3、习得性无助的调适:

全面分析失败的原因,学会正确归因;加强意志锻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

一般说来,考试焦虑是在一定应试情境的刺激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以及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和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2、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

担心考不好,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利;担心对个人的自我意象增加威胁;担心未来的前途;担心对考试准备不足。

  3、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

  

(1)考试情境的刺激,其中包括角色期待、社会赞许、传统、时尚、舆论等社会因素对考试情境的间接干预和影响;

  

(2)认知评价的调控。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处于关键地位,对考试情境的知觉和认知重估都属于认知评价的范畴,其中尤以后者为重要。

  (3)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考试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4、考试焦虑的调适:

  

(1)改变对考试的不合理认知。

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2)调整抱负水平。

恰当的估计自己的能力,确定合适的期望值。

  (3)认真学习和复习。

  (4)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讲究方法。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一)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类型:

  1、社交恐惧症。

由于害羞、自卑等心理作用,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甚至两眼不敢正视对方,尤其在人多的场合和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

  2、自我封闭,不愿交往;

  3、渴望交往但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