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405369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2使用环境条件

——工作温度:

-5℃~+40℃。

——相对湿度:

≤85%RH(+30℃时)。

——垂直倾斜度:

≤5%。

3.主要技术要求和指标

3.1外观要求

3.1.1机柜涂覆层应表面光洁、色泽均匀、无流挂、无露底;

金属件无毛刺、无锈蚀。

3.1.2机柜门板、侧板平整,无扭曲、无变形,也不明显抖动;

门板开孔均匀。

3.1.3机柜标志应齐全、清晰、色泽均匀、耐久可靠。

机柜正面和背面上方应设有用以标注序号的标签或位置,列头、列尾机柜朝外的侧板上应设有用以标注列号的位置。

3.1.4机柜及其附属部件、涂覆层、标志、饰物等均应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

3.2机柜尺寸、结构及配置要求

3.2.1外形尺寸

3.2.1.1机柜外形尺寸定义如图1。

图1机柜外形尺寸示意图

3.2.1.2本次招标要求机柜高度h为2000、2200、2600mm三种,其中下进风机柜高度不宜大于2200mm。

3.2.1.3本次招标要求机柜宽度w推荐选用19英寸(600mm)。

3.2.1.4本次招标要求机柜深度为800、1000、1100、1200mm四种,其中下进风机柜深度应不少于1100mm;

前进风机柜深度应不大于1100mm。

特殊情况可根据用户需求尺寸定制机柜。

3.2.2基本结构

3.2.2.1机柜基本结构由框架、前后门、侧板、顶板、底板及相应定位、紧固件组成。

机柜内部可设置安装立柱、层板及进排风、供配电装置等。

下进风机柜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前进风机柜、上进风机柜的基本结构与下进风机柜类似,也可参照图2。

图2下进风机柜基本结构示意图

3.2.2.2柜体结构及其内部安装立柱、层板等组成部件应应牢固并满足YD5059抗震要求。

3.2.2.3机柜框架、侧板、前后门、层板及加固顶底结构采用冷轧钢板或铝合金型材加工。

3.2.2.4装配应具有一致性和互换性,零部件应最大限度地采用标准件和通用件,紧固件无松动。

外露和操作部位的零部件应光滑,无锐棱毛刺。

3.2.2.5门和侧板为可拆卸式结构,门的开合转动灵活、锁定可靠、施工安装和维护方便;

门的开启角应不小于110°

3.2.2.6前后门均应采用外开门方式,其中前、后门为单开门或对称双开门;

前后门根据用户需要配置门锁,也可根据用户需要更换为独立门锁,门锁为可选配件。

3.2.2.7机柜可以并列安装,随机应配有并柜连接件。

3.2.3内部结构

3.2.3.1机柜内部应设置4根或6根安装立柱,用于安装设备和固定层板。

安装立柱能够前后移动调节。

安装立柱的间距、孔距等机柜内部尺寸结构应满足GB/T3047.2的要求。

★3.2.3.2层板深度应与机柜深度匹配,标准型层板承重≥40kg,加强型层板承重≥80kg。

层板应便于安装和拆卸,其安装高度和前后位置可以调节。

层板的固定方式可根据用户需求,使用螺丝或弹性插销、卡接部件等固定方式。

3.2.3.3机柜内部设备的有效安装深度≥720mm。

在设备有效安装高度内,机柜内水平限界及尺寸要求见图3所示。

图3深度为1100mm的下进风机柜水平剖面分界图

3.2.3.4机柜采用上走线设计。

顶板后部设置一整体排风口(排风口的尺寸要求参见3.3.1.3条);

排风口前两侧各设置一进线孔,其内径(或矩形短边)应≥80mm,其边缘应作钝化处理,以免划伤线缆。

进线孔位置应具有线缆固定装置。

当进线孔较大时,应加设网罩,防止外物落入。

当机柜采用封闭管道回风方式时,进线孔应能用密封圈密封,如图2所示。

3.2.4附属配置

3.2.4.1机柜后部左右两侧各设置一条侧边扎线板或走线槽,分别用于通信线缆和电源线的布放与绑扎;

机柜配电单元设于右侧(从机柜后面看)扎线板外部(配电单元的具体要求参见3.4节相关条款)。

所有线缆管理件设置应合理、充分、方便操作,如图4所示。

图4机柜线缆管理及布线位置示意图

3.2.4.2当机房采用架空地板时,机柜应配置机墩。

机墩推荐选用钢质材料,表面应作防锈处理。

螺孔孔位准确。

3.2.4.3机墩应满足机柜与设备以及走线架(承载于机柜顶部时)的承重要求,并满足YD5059抗震要求。

与机柜的连接部件不超出机柜宽度及深度尺寸限界。

对需通过机墩承载架空地板的,还应设有相应的承载装置。

机墩及机柜的承重指标要求见表1。

表1机墩及机柜的承重要求

机柜高度(mm)

2000

2200

2600

机柜容量(U)

40

45

54

机柜承重(kg)

≥800

≥1000

≥1200

机墩承重(kg)

≥900

≥1100

≥1300

注:

前一个数字表示机柜顶部无其他重力支撑时的承重要求,后一个数字表示机柜顶部需支撑走线架时的承重要求。

3.2.4.4对下进风机柜,机墩的设计应充分考虑送风要求,采用框架式结构。

机墩顶面边缘宽度s不超过80mm;

当顶面框架内部设置三角形加固部件时,s应适当减小,最低不小于40mm;

三角形部件直角边长不超过s。

各侧面通风面积不小于该侧面总面积的60%。

如图5所示。

图5机墩示意图

3.3机柜内气流组织要求

3.3.1基本要求

3.3.1.1机柜内设备正面板平面应配置必要的密封组件,使冷风全部进入设备正面板进风口而不泄漏。

密封组件主要包括安装立柱两侧和顶部或底部的密封挡板(视机柜进风方式而定),以及上下设备之间的密封面板(也称假面板或盲板)等,如图6所示。

密封面板规格应有1U(43.6mm)、2U(88.1mm)等多种规格,拆装方便,不易脱落,不易变形。

密封面板、密封挡板及其它密封组件应采用不易变形、轻便、难燃或不燃材料制作。

图6安装了密封面板和密封挡板的机柜正视图

3.3.1.2并列排放的机柜间应有侧板隔离,防止设备排出的热风在相邻机柜间横窜。

3.3.1.3机柜顶板后部排风口为矩形,有效通风面积应≥500mm(宽)×

300mm(深)。

其上若设有网罩,则网罩的开孔率应≥80%(开孔率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排风口的设计应能满足加装风扇(3.3.1.4条)和加装封闭回风管道(3.3.5.1条)的需求。

3.3.1.4机柜一般不安装风扇。

如因机柜设备负荷较高而确需强制排风,宜选用两只外径不超过250mm、总风量≥600CFM(1cfm≈1.7m3/h)的低噪声、长寿命型轴流风扇(或相当风量的其他规格并联风扇组)并排安装于顶部排风口。

安装风扇的机柜后门应全封闭。

风扇电源选用220V交流供电,应具有单独的过载、过热保护和控制开关和工作状态指示,严格与机柜设备电源分离,不得接入机房UPS。

有条件时还可配置风扇运行状态监控接口。

3.3.2下进风机柜

3.3.2.1下进风机柜采用半封闭式机柜。

其中前门封闭,采用不透明柜门;

后门开孔,开孔率宜≥50%,孔径应在4.5mm~8.0mm之间,开孔区域面积比≥70%(开孔区域的定义及相关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3.3.2.2机柜前门内侧与安装立柱前端面之间净空间距离应≥160mm(应考虑柜门、加强筋、设备面板的厚度),如图3所示。

3.3.2.3机柜底板前部设置一个可调节进风口,尺寸规格应≥400mm(宽)×

350mm(深),其前沿距机柜下部框架内侧不超过30mm;

进风口设置调节装置(如滑动盖板),可在全开和全闭之间连续调节。

调节装置操作便捷、顺畅,与机架底部衔接紧密,不松动,不变形,无噪声;

同时应在侧面标注有最小单位5mm的刻度,以便于维护管理。

进风口上方设置一个高度为180mm~260mm的导流罩,引导冷风进入机柜前门与设备面板之间的区域。

导流罩要设计合理,既要防止冷风直接流向机架后部或两侧,又要尽可能减少空气阻力。

进风口、调节装置及导流罩如图7所示。

图7下进风机柜侧向剖面示意图(侧视)

3.3.3上进风机柜

上进风机柜的规格可参照下进风机柜,所不同的是可调节进风口位于机柜顶板前侧。

由于受机柜顶部走线架位置的影响,进风管道口径一般不能太大,可调节进风口和导流装置的尺寸规格可适当缩小,或不设计导流装置。

3.3.4前进风机柜

3.3.4.1前进风机柜采用半封闭式机柜。

前后门均开孔。

前门开孔率应≥60%,孔径应在4.5mm~8.0mm之间,开孔区域面积比应≥80%;

后门开孔率应≥50%,孔径应在4.5mm~8.0mm之间,开孔区域面积比≥70%。

若安全管理要求允许,也可取消前门和后门,采用开放式机柜更有利通风散热。

3.3.4.2前进风机柜也应在设备正面板平面应配置必要的密封面板。

3.3.5封闭管道送风和封闭管道回风

3.3.5.1当机柜的设备负荷较高时,为加强送风效果,提高效率,避免冷热混风,可以通过全程封闭的管道直接将冷风输送到机柜进风口,也可通过全程封闭的管道从机柜后门或机柜后侧顶部将机柜内热风强制收集后集中送回空调设备。

其中封闭管道送风方式(这里指专门制作的通风管道,不包含架空地板下送风静压箱)仅适用于前进风机柜和上进风机柜,封闭管道回风方式则前进风机柜、下进风机柜和上进风机柜均适应。

3.3.5.2采用封闭管道向机柜前门送风时,机柜前门外应安装封闭散流器,并与封闭管道柔性连接,以便于前门开启。

封闭散流器内可设置强制送风风扇,以加强送风效果。

风扇电源应符合3.3.1.4条要求。

3.3.5.3采用封闭管道从机柜后侧顶部强制回风时,机柜后门应密封,同时顶部排风口应加装强制排风风扇,风扇规格及电源应符合3.3.1.4要求。

排风口与回风管道接口应严密,电缆进出线孔应采取相应密封措施。

3.4机柜配电要求

3.4.1总体要求

机柜应配置一整套可拆卸、可更换的固定式配电单元(PDU),用于机柜设备电源的引入、分配、保护、分合、接插(插座或端子)等。

同一个机柜内,交流配电和直流配电不应混用(机柜散热风扇配电除外)。

3.4.2结构及安装要求

配电单元推荐采用竖条形一体化结构,将配电、保护、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