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032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docx

《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docx

徐洪兴老子的智慧方太青竹简

徐洪兴:

老子的智慧

徐洪兴: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跟大家交流一下老子的智慧。

前三讲我没来,但是我听到过来的人很多,场面很火爆,果不其然,今天人也不少。

我说点废话,我们这次又是国学班报名的人居然很少,所以我可以大胆的语言,二十年以后中国最缺的人才就是国学的教学研究人才,这就是马克思经济规律当中的价值规律所决定的,因为大家都流到那个地方去,慢慢会平衡的,今后研究国学的人越少他就越吃香,反而是搞法律、搞经济的、搞外语的人可能到那个时候不一定很吃香,所以说大家还可以考虑考虑。

今天我们讲老子的智慧,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思想智慧也是非常丰富的,博大精深,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宇宙人生的一种最根本问题当中人生这一块的问题。

到了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蜂起,诸子百家可以说各引一端,各是其是,而非其所非。

后来外来思想的进步,中国形成了这么一个格局,我们一般用很简单的话叫做三教九流。

三教儒、道、法,九流是小一点的,法家、阴阳家、兵家这些都算流。

我们大家知道佛教毕竟是个外来的东西,在两汉之前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和道家可以说是最原滋原味的传统思想或者叫国学,这两派实际上是很独特的,他们的思想既对立又补充,儒家强调的是日新、刚健、有为,道家强调的是体悟、阴柔、天配(04:

03),儒家强调智力卓越、人文关怀、入世精神,道家强调用自然的情绪逍遥自得。

他们都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精神面貌,可以说从春秋战国以后,儒道两家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最主要基因,始终影响着我们中国人。

到今天,尽管我们已经受到西方文化很深的影响,但是骨子里还是个中国人,只要你是个中国人的话,儒道的影子就会在你身上出现。

就道家而言,它在中国的思想当中占到一个非常独特的位置,有个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林语堂大家知道,他有本书叫做《孔子的智慧》,研究孔子的,他在这里面说,如果中国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全部像儒家的话,中华民族的文明可能延续不了这么长,至少三千年,这三千年不间断,为什么?

因为太刚,刚不错,但刚的弱点是容易断。

孔子强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属于硬做的。

所以林语堂就说,很幸运,中国人的另一半是属于道家的,因为道家辅助了儒家的阳刚,它凸现了阴柔的一面,这样正好互补。

所以尽管儒家、道家学问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就是关注生命,这种智慧属于和西方比较突出的那种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智慧有很大的差别,这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助人的这个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儒家大家比较熟,我今天就选了道家的内容。

相对来说,用最宽泛的语言来说,儒家强调的用中国哲学一个字来说就是有,这个有就是说要为这个社会确立一种秩序、确立一种价值来展开一系列的学说。

因为一个社会必须需要有秩序和价值,这样这个社会可以进入一个稳定的状态,而一个人的行为也就有了明确的规范可以遵行,这是儒家所强调的。

但是儒家强调的有一种危险性,这个规范会不会变?

因为世界并不总是按照你制定出来的那套规范和秩序在运动的,世界不会永远安定在人给出的那种秩序上的价值上波动,那么真理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才能成立,才是有效的。

所以尽管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一个阶段里头这个社会的秩序出现了变化,甚至出现了崩塌,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就是我们本来想好的理念世界、秩序世界失去了,老子和孔子遇到的就是这个时代,孔子把它叫做礼崩乐坏,也就是说变成了一个名不符实的状态,儒家努力想去修补这个社会。

但是老子和孔子换了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所以说他突出的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层面,无,所以无也就成为道家的核心。

这个无不是指什么都没有,不是指西方说的Nothing,不是空空的,道家强调的是无是试图指示我们作为这个世界本原或者作为这个宇宙本原,也就是老子说的道这个东西实际上是无形无状、无边无际、无色无味,没有时间空间,它不具有明确的规定性,但是它是变化无穷的,有无限可能性的。

这就是他们的一个差别。

当然这么说太抽象,所以我们要进入比较细部一点的内容来讲。

讲细部的话首先要介绍一下老子这个人,这本书。

老子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实际上他是一个模模糊糊的人,英国有一个汉学家李约瑟写了一本《中国科技史》,他对道家很感兴趣,所以有一个名字叫朦胧的老子,不论是老子这个人还是《老子》这本书。

道教里面把老子尊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这个不足为信,我们来看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对老子这个人已经有点搞不清楚,所以他说老子是一个隐君子,他在给老子列的传记当中为了谨慎起见列了三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李耳,字号老聃,第二个叫老莱子,第三个叫太史儋,这第三个人当时都叫老子。

第二个老莱子基本春秋中晚期的人,太史儋就很晚了,战国中期以后的人。

司马迁写史书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当时有三个老子,所以说他把三个人的名字都用上了,当然他是有选择的,他是以第一个人李耳作为主体来讲。

学术界现在讲老子,基本上大多数人推行司马迁的观点,因为司马迁毕竟比我们早两千多年,他离老子比我们近得多,他讲的话更可信一点。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外字聃,是当时楚国的苦县人,在今天河南的鹿邑,苦县的濑乡曲仁里人,他们家世代史官,所以老子在当时是东周王朝中央政府的一个官员,他的职务就是守藏室之史。

什么是守藏室之史呢?

不太精确的翻译来说,大概相当于皇家图书馆馆长,读了许多书,所以老子的学问很好。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多次到当时东周的首都洛阳去向老子问礼,所以历史上又有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么一个说法。

而且司马迁还用一个比较诙谐的文笔来说,当时孔子领了一帮学生到洛阳去见老子,当然去见老子他的学生不能进去的,孔子一个人进去,进去了以后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孔子主要是想问老子一些问题,问礼与老子,没想到老子把孔子教训了一顿,他说你说的那些古代圣贤早已经死光了,他们的骨头都烂光了,现在留下来只言片语,然后他批评孔子说,说孔子书上骄气太多,欲望太多,喜怒哀乐都放在脸上,抱负太大而脱离现实,把孔子没头没尾地训了一顿。

因为一般说来,老子大概比孔子大三十岁,大概大一代人,年龄大一点,所以孔子并没有怎么生气。

出来了以后,孔子的学生们问你见到老子,老子跟你说点什么呢,孔子又不能说老子把我K了一顿,司马迁的一段话很风趣,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一样东西我对它有足够认知的话我就有办法对付,鸟我知道它能飞,我就可以用箭射它,矰就是箭后面的线,射出去这个线一拉可以收回来了;鱼,我知道它在水中游,我可以用渔网把它抓起来;野兽在旷野里走,我挖个陷井,把它陷进去。

我对你了解了,我就有办法对付你,但是龙不能对付,中国有句话神龙见首不见尾,龙乘风云而上天,我今天看到的老子是一条龙,所以我没法对付他,这就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老子到了晚年以后,他看到东周王朝日益没落,已经没什么希望了,所以他决定辞职不干了,司马迁《史记》里面继续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历史上有传说老子骑着青牛就往西走了,走到了当时的函谷关,函谷关的守将,这个武将倒是爱文的,是个喜欢读书的武将,他知道老子是个大学问家,不能让他走,所以至关关令尹喜,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就是说我知道你要去隐居了,你走了以后你的思想就走掉了,你要留点思想给我们。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于是老子没办法,老子就是被尹喜软禁的,你要写点东西留下来,否则不让你走,于是老子没办法写了五千个字,通过上篇下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这个道德和我们今天讲的道德是不一样的,他作业交了以后尹喜放他走,走了以后他就不知去向了,不知其所终,生年哪一年卒年哪一年,最后怎么样,都不知道,司马迁两千多年以前的记载就告诉我们这些信息。

于是说他是个朦胧的老子,是有道理的。

此外,《老子》这本书也很朦胧,《老子》这本书现在我们看到的通行本是魏晋南北朝时候的王弼本,这是社会上最通行的本子,再稍早一点的是和尚共(16:

48),根据这个通行本有许多学者尤其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场大的学术辩论,胡适和冯友兰开始辩论起来,开始加入辩论阵营的明人很多,钱穆、张岱年一大帮人,大多数人认为《老子》这本书很晚才出的,最早的说法是战国中期,中间一点的说法是战国晚期,最极端的说法这本书就是汉代产生的。

因为通行本的老子里面有许多概念实际上是后期的,当时争得很厉害。

最后争论结果各持己见,没有达成统一,学术争论往往不大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它要靠其他的第三方的证据来证明。

很有幸,上个世纪有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1973年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里面出现了大量的帛书,写在丝绸上的书,其中就有《老子》两种,现在已经整理出版的叫做帛书老子,这本书出来就把《老子》各通行本不同,《老子》的通行本道经在上德经在后,它倒过来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且里面有许多内容证明了这本书绝对不可能是成于西汉的,因为这个证明的过程很复杂,我这里简单的讲,因为古代编书有一个避讳,皇帝的名字不能直称的,这个字要改一改,如果说是汉初的话,汉初皇帝的名字不能出现汉代的书里,要有另外的字,比如说汉代的开国皇帝叫刘邦,邦字就不能出现,所以《老子》里面经常读到有国家的国,老子说小国寡民,但是你看帛书本就是小邦寡民,它不避刘邦的讳,所以刘邦还是在里面做村长呢,还是一个无名之辈呢,所以不必要避他的讳,那么这本书肯定早于西汉。

整整二十年以后又一个重大的发现,1993年在湖北荆门的郭店村一号的战国楚墓当中,出现了大量的竹简文书,其中有三种《老子》版本,这个版本就更怪了,为什么?

它既不分道经也不分德经,序目全部打乱了,字数也没有五千个字。

根据现代科技手段去考察,用碳14分析它的物质,它至少是战国中期的东西埋下去的,埋肯定是死者生前喜欢读的书,因为他生前很喜欢读这个书,死了以后作为随葬品把它埋里,这个书肯定要早与战国中期,基本上把它定为战国前期的作品完全是可以成立的。

所以这样一来的话,战国晚期说被推翻了,战国中期说也岌岌可危,所以又回到了司马迁所说的这个时间。

《老子》这本书是世界上的一本奇书,为什么说它是奇书?

有这样一个统计,全世界当中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第一本是西方人的《圣经》,第二本就是《老子》,它翻译的各种语种近两百种,很小的语种都翻译,这个语种不是版本,比方说英语版在哈佛大学可以看到一百多种英语版,不同的翻译者都是用英语翻译的,只是一种版本,德语版的、法语版的、赛维利亚语版的……它的版本特点,是人类智慧的一个启发,这里面确实隐含着许多东西。

所以老子这个人《老子》这本书一直争论不休,我们简单介绍到这里,作为一个引子把它引出来,然后我们进入到老子的智慧,实际上不可能讲全的,我这里画几个路标。

我们把老子的思想分几个部分,第一,老子提出道为世界本原这样一个基本的观点。

老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西方的大哲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演讲录》当中曾经评价过东方的几个哲学家,我们中国人一般把孔子放在老子前面,但是西方人往往把老子放在前面,黑格尔有个评价,孔子是个善良的老人,他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但是在孔子那里,思辨的东西一点都看不到,哲学强调思辨。

孔子就是教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对父母怎么样,在单位里和领导、和同事怎么相处,对社会上普通人怎么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很具体的而为做人的道理。

但是在老子那里就有很强的辩证思想,老子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这是西方人的理解。

确实也是这样,老子和他近时代的孔子和墨子很不同,他不相信天也不相信命,孔子对天有怀疑,但是他信命,他说不知命,不以为君子。

墨子不相信命,相信天,他说天信,明鬼。

但是老子不管是天还是命统统不相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种语言在孔子和墨子那里是看不到的。

老子有自己的理论,他提出来一个观念、一个思想境界叫道。

什么是道?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追求的一个问题。

老子把这个道作为宇宙万物的起源、演变以及存在的根据。

道这个字实际上在中国很古老,最早在甲骨文中写成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