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实验报告.doc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实验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实验报告.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
需较低的温度时达到的蒸气压就足够等于外压,从而使液体更易挥发。
gaogaogao告]
专业:
应用化学一班
学生姓名:
陈小强1114131005
陈小花1114131004
指导教师:
陈珺
实验时间:
2022年10月4日
实验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本体聚合的原理,熟悉有机玻璃的制备方法;
2、掌握减压蒸馏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二、实验原理: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过氧化苯甲酰引发剂存在下进行自由基聚合
反应。
自由基加聚的工艺方法主要有四种:
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及乳液聚合。
本体聚合由于反应组成少,只是单体或单体加引发剂,所以产物较纯,但散热难控制;溶液聚合过程易控制,散热较快,不过产物中含溶剂(有些污染环境),后处理比较困难;悬浮聚合以水作溶剂,水无污染,散热好,易除去,但要求单体不溶于水,故在应用上受限制;乳液聚合反应机理不同,可以同时提高聚合速度和聚合度,散热好,易操作。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BPO引发下自由基聚合:
自由由基聚合属属连锁反反应,一般般有三个基基元反应:
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有时还会会出现链链转移)反应。
链引引发:
R·+MM→RM·
链增增长:
RM·+M→RMM·+M→RMMM·+M
→……→﹋M·
链终终止:
﹋M·+﹋M·→‘死’聚合物
本实验采用本体聚合,当反应到一定程度时粘度增大,大分子链自由基活性降低,阻碍了链自由基的相互结合,使链终止速率减慢,而小分子单体却依然可以自由与链结合,链增长速率不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自动加速效应,内部温度急剧上升,又继续加剧反应,如此循环,而粘度度又屏蔽热量,使局部温度过高,严重影响聚合物的性质。
图中曲线表明:
聚合反应开始前有一段诱导期,聚合速率为零,体系无粘度变化。
在转化率超过20%以后,聚合速率显著增加,出现自动加速效应。
而转化率达到80%以后,聚合速率显著减小.最后几乎停止聚合,需要升高温度才能使聚合反应完全。
为避免出现自动加速效应,可通过冷却降温与控制粘度的方法,在预聚时控制粘度,并控制温度在80~90℃时(引发剂的半衰期适当),以适应在较低温度下聚合。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
试管、圆底烧瓶、塞子、恒温水浴锅
药品:
过氧化苯甲酰(BPO)()、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四、实验流程图:
实验装置图:
温度计
五、实验步骤、现象及分析:
步骤
现象
分析
1、预聚:
洗净干燥玻璃仪器。
称取0.15g引发剂BPO放入带带塞的烧瓶中,再加入10.6ml单体MMA。
在水浴锅中加热圆底烧瓶到80~90℃。
内的预聚物粘度与甘油粘度相近时,立即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BPO逐渐溶解形成无色溶液,加热刚开始无明显变化;后来逐渐生成油膜状物质出,溶液粘度增加,形成甘油状物质,摇晃烧瓶时,溶液只能小范围的来回移动,体积变小。
BPO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可溶于非极性溶剂MMA当中。
由于本体聚合的特点造成加热后不同时间段明显的现象差异。
反应最后反应液的粘度增大,因此有体积变小、不易流动现象。
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产生爆聚
2、灌模:
取两干燥洁净的试管(可适当地加些许装饰物),为避免有气泡产生,将预聚物缓慢、呈细流线状倒入试管中
甘油状物质慢慢流入试管中,并加入小花朵等,在试管中形成柱状结构
从水浴锅中取出烧瓶,因自动加速效应,内部热量聚集,温度升高,加剧反应,从而使粘度变得更大,不易从瓶中流入模具
3、聚合:
将试管封口,放入40-50℃的烘箱中聚合24h,硬化。
在100℃下处理0.5-1h
放入烘箱后,试管中甘油状物质慢慢硬化,形成有机玻璃
低温、长时间反应最有利于聚合物的形成;形成固体时,体积会增大,有间隙地悬挂,防止影响聚合
4、脱模:
将试管口向下,在地面上不停的敲击,得聚合物有机玻璃
得到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表面光滑,内部无气泡,放入其中的花朵沉于底部
灌模时,试管中空气应排尽,才能使玻璃表面光滑并无气泡存在于内部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中所有器皿需洗净、干燥完全,否则会引入杂质
2、预聚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温度的控制及粘度的变化
2、不能剧烈地摇晃圆底烧瓶,防止引入过多氧气,影响聚合
3、灌模时,不能完全灌满,应预留一定的空间
4、应缓慢地、线流状地倒入试管中,防止产生气泡
七、实验结论及具体分析:
1、温度控制在80~90℃是为了使引发剂的半衰期最有效地用于反应时间。
水浴锅的水浴温度并不完全准确,可能会不小心超过水浴温度上限90℃,这样很容易暴聚。
2、在加热时,不要老是摇动锥形瓶,这样容易把氧气溶入溶液中而氧化引发剂使之失效(有条件的话可以同氮气以排氧)
3、预聚时注意粘度变化,确定反应液粘度时,由于反应完全到暴聚的过程只有几秒钟,很难把握反应液粘度与甘油类似,这样就会导致反应要么不完全,要么暴聚;
浆液粘度不可太小,粘度过小在灌模时容易晃动,产生细小的气泡,不易排除,并使诱导活化所需时间大大延长,产品中呈现分散型的气泡;
当粘度与甘油粘度相近时,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如果不控制好,粘度继续升高,会导致自动加速效应,甚至暴聚,致使局部过热。
而且粘度过大会造成灌模时的困难。
3、灌模时,试管稍微倾斜,将冷却的高聚物呈细线形稳定、缓慢流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减少氧气的进入氧化引发剂,因为反应中引发剂始终是十分重要的。
氧在低温时是阻聚剂,而高温时却可以加速聚合反应,使发生暴聚,产生许多气泡。
同时,由于反应生成固体时体积会增大,所以灌模不能灌满。
4、预聚后要在40~50℃温度下聚合,而不是80~90℃。
这是因为低温、长时间反应最有利于聚合物的形成。
低温聚合速度降低,可以大大降低发生爆聚的几率;温度过高会使聚合度下降。
因为本体聚合最大的麻烦就是散热,温度高了产物质量就有影响。
5、有些组的结果为乳白色的原因:
灌模时添加了一些鲜花,其局部含有较高的水分,高温聚合时,水分进入有机玻璃,形成乳化。
有少量气泡的原因:
灌模时,量太多,残留的气泡不能逸出。
八.产物展示:
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内部无气泡,表面光滑
九、实验误差讨论及改进-影响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
1、温度温度是引发单体使单体活化,引起聚合反应的主要条件,又是促进聚合,决定聚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由于温度对链增长与链终止的速度有密切的关系。
高温下,链终止的速度超过链增长的速度,高温又能引起链增长的解聚作用,使生成短链的机会增多,因此对产品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温度过高,还会引起爆聚,造成事故,产生废品;温度控制不均匀,易形成局部过热,产品会出现气泡等缺陷。
温度控制不当,有时即使不出现明显的缺陷,但由于产品相对分子量的差异,仍然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有机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不能盲目的采用强制降温,局部过冷造成的收缩不均匀就导致应力集中,产品表面可能出现裂纹。
2、时间时间仅对聚合反应进行的程度产生影响。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50℃加热,当聚合物含量至45%时反应速度大为减慢这是由于随着聚合物的生成,反应体系粘度逐渐增大,阻碍了单体分子的活动能力,防碍增长链与单体分子接触反应,在此温度下,即使时间延迟很长也无济于事,若要加速反应使游离单体继续聚合,只有升高温度。
所以在低温聚合后,升温至100℃保持1~3小时,使聚合反应进行的更完美。
3、氧气氧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有双重影响:
随温度的变化,它既可起引发剂的作用,又可起阻滞作用。
在低温条件下,氧能与游离基或游离基团直接结合生成稳定的基团,使后者失去活性。
所以,低温下氧是阻聚剂,在低温聚合后期,当其它部分都已聚合固化时,与氧直接接触的那部分单体及其附近,还呈粘滞态或弹性态。
在高温下,已经与氧结合的单体过氧化物会分解而生成新的活化中心,反应速率骤增,并大量放热,造成爆聚。
4、引发剂
聚合物分子量随引发剂的浓度升高而下降,这是因为在一定量的单体中,引发剂越多,生成的活性点也越多,形成的活性链就越多,则分配到每个链上的单体数目就相应地减少。
5、压力如果将甲基丙烯酸甲酯在3000大气压下保持加压聚合,聚合速率可比常压下增加3~6倍,聚合物相对分子量增加2倍。
原因:
①加压后使单体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增加活性链与游离分子的撞击机会,加快了反应的速率;
②加压使单体的沸点升高,减少因单体汽化而形成的爆聚
十、实验思考题:
1、什么是自由基的聚合反应?
自由基的聚合反应又分为哪几种?
答:
自由基聚合反应是连锁反应的一种,主要由三个基元反应组成,即链引发,
链增长和链终止。
自由基聚合反应分为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和配位聚合。
2、本体聚合的优缺点是什么?
本实验中有何解决措施来克服缺点?
答:
优点:
①反应组成少,只是单体或单体加引发剂,产物较纯,无需后处理
②产品纯净,电性能好,可直接进行浇铸成型,生产设备利用率高,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分离、提纯操作;
③生产工艺简单,流程短,使用生产设备少,投资较少;
④反应器有效反应容积大,生产能力大,易于连续化,生产成本低
缺点:
①热效应相对较大,自动加速效应造成产品有气泡,变色,严重时则温度失控,引起爆聚,使产品达标难度加大.由于体系粘度随聚合不断增加,混合和传热困难;
②在自由基聚合情况下,有时还会出现聚合速率自动加速现象,如果控制不当,将引起爆聚;
③产物分子量分布宽,未反应的单体难以除尽,制品机械性能变差等。
解决措施:
①为了改进产品性能或成型加工的需要而加入有特定功能的添加剂;
②为了调节反应速率,适当降低反映温度而加入一定量的专用引发剂;为了降低体系黏度改善流动性,加入少量内润滑剂或溶剂;
③采用较低的反应温度,较低的引发剂浓度进行聚合,使放热缓和;④在反应进行到一定转化率而此时反应黏度还不算太高时,就分离出聚合物;
3、凝胶效应进行完毕后,提高反应温度的目的何在?
答:
先高温是引发聚合,但是本体聚合是放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爆聚现象;所以当反应物反应达到一定粘度的预聚物,要降低温度,低温段是让其稳定,避免暴聚,避免产生气泡。
但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的聚合,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后期高温一段时间是使其单体聚合更完全。
因为预聚后,为了防止在高温下聚合,出现暴聚的现象,导致实验失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聚合不能进行完全,还有部分的单体未反应,因此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再反应一段时间,为了提高拒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度,提高聚合物的综合性能,并使反应趋于完全。
4、MMA的本体聚合“凝胶效应”的产生原因?
有何特点?
制造有机玻璃的步骤有哪些?
答:
由于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物料的粘度增大,活性增长链移动困难,致使其相互碰撞而产生的链终止下降。
特点是在聚合过程中,当转化率达到10%~20%时,聚合速率突然加快,物料的粘度骤然上升,以致发生局部过热现象。
制造有机玻璃的大体步骤是:
预聚—聚合—高温退火处理。
5、制备有机玻璃时,为什么需要首先制成具有一定粘度的预聚物?
答:
一是缩短聚合反应的诱导期并使凝胶效应提前到来,以便在灌模前移出较多的聚合热,解决散热,避免自动加速作用而引起的爆聚现象,以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二是可以减少聚合是的体积收缩,因为爆聚上升的气泡、不均匀的问题以及单体转化为聚合物时由于比重不同,MMA由单体变成聚合体体积要缩少20%-22%,通过预聚合可以使收缩率小于12%,另外浆液黏度大,可减少灌模时的渗漏损失。
6、实验反应终止,反应速率提高,为什么产率反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