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94576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的开放和生成性。

4.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适当减少相关内容点的要求,适当降低难度。

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安排做出更为具体的建议和说明。

5.贯彻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原则。

为体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对教师教学、评价和开发课程资源等做出更为详细、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

基于这些思路,修订组力争使修订体现:

①前瞻性——着眼于今后的发展;

②务实性——着力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③审慎性——保持稳定、维护大局。

各部分的修订重点如下:

“前言”部分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

“课程目标”体现合理性和全面性;

“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体现明确性和可行性;

“实施建议”体现实用性和普及性。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改进、充实和完善:

(一)在课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当今物质生活的丰富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正面回应新的挑战。

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行为选择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中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这一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本次修订更全面准确地体现了国家对未来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坚持了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和素质教育的宗旨。

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上突出“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强调“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这些公民素质的培养;

从主题、内容、实施等方面适应时代的要求,贴近儿童社会生活世界,帮助儿童理解从生活中产生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使“品德与社会”真正成为具有时代感、关注社会发展和变化、关注现实学生成长变化的课程,从而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增强课程对学生成长的现实意义。

(三)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更加清晰和适度

作为学校实施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要明确指向公民素质的培养,并突出以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

具体目标和学习要求应尽可能分层,并使用行为动词进行表述,以便教师确定符合学生发展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

此外,删减了要求过高或过低的内容,改进过于笼统、抽象的表述,列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供教师选择,使课程标准的表述更加简练、清晰,以便于教师操作。

(四)课程内容的编排更加合理

《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而实际上如何融合是一大难题。

基于主题(领域)的课程内容构建方式能够整合多门学科知识,整合儿童的社会生活与学科知识,整合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标准(实验稿)》提出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已经初步包含了基于领域构建课程内容的方法,其“点”即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三个“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被隐含于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这个被称作生活领域的“面”中。

这种表述方式反映了该课程注重品德教育,关注生活的特点,显示了独特的内容综合方式,但如何按照三个要素罗列相关的课程内容,展现每个要素依年级而螺旋上升的顺序,使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更加科学、合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综合、系统地认识社会生活,提高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则是应当进一步清晰的。

因此,修订时,要通览每个领域内容标准所隐含的三个要素,对其进行梳理、调整和修订。

按三要素排列内容,分析与每个要素相关的课程内容是否达到了螺旋上升。

(五)与相关课程衔接更有层次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内容的构建不能依据某个学科体系来组织,而应有机融合该课程各领域的学习内容及其综合主题。

首先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相关课程的纵向衔接。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为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或历史与社会)课打下基础的课程。

因此,应注重课程自身内在的持续连贯性,即与上述相关课程的合理衔接。

其次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横向衔接。

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多门具体的学科课程内容,同时,课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些活动既与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有较强的联系,又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

因此,要强调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其他门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并有机协调其与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与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重点为:

“前言”部分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明确性和可行性;

“实施建议”的实用性和普及性。

修订具体涉及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前言”理念与设计思路部分

按照教育部文本体例的统一要求,在《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简述本课程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以及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并着重阐释了本学科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例如: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1.课程性质

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是实验区教师意见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为明确、准确地表述本课程的性质,体现德育为核心,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标准(实验稿)》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

二是从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删除《标准(实验稿)》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重复。

2.课程理念

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未作大的调整,只对文字做了局部调整和重新梳理,使之更简洁。

如:

将“学习做人”改为“学会做人”;

增加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表述;

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改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使之更符合课程名称,和品德与生活课的表述有所区别;

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之聚焦、凸显课程本身的追求。

3.课程设计思路

关于课程设计思路未作大的调整,但呈现格式上做了简约化处理。

具体表现在:

第一,调整了各个主题板块的名称,使之表述更加合理、一致。

将“家乡(社区)”改为“社区”,“祖国”改为“国家”,“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改为“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

第二,为易于教师理解,清晰了设计中“线一面-点”的关系以及年级间的递进关系,对“螺旋上升”的表述做了修改。

第三,删除了课程关系图和结构示意图等,使之更简洁。

(二)“课程目标”部分

为使课程目标更加简洁、清楚,有别于分类目标,在不改动原意的条件下,对文字做了简要处理。

修改分类目标主要考虑的问题是:

将社会发展、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纳入目标;

与品德与生活课、思想品德课的衔接,表述的深浅程度是否适当;

难易度是否符合该年段学生发展的特点,每一条目标是否清晰、合理。

修改后的总目标如下: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莫定基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

将“自尊自主”改为“自尊自律”;

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

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改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将“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改为“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将“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改为“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

“能力”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

将第一条中“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将第二条中“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改为“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等。

为降低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删去“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要求,改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

将“初步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改为“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删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等。

其余各条主要是在行为动词上做了调整,以简化内容,降低难度,便于教师把握。

(三)“课程内容”部分

“课程内容”部分总体上没有大的修改,但为使内容安排更加合理,便于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避免教材编写过于随意和教学深度难以把握的问题,在每一条内容标准后都标注了“年段建议”。

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删减了个别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条目,适当调整和合并课程内容的条数,总条目数量有所减少。

(参见下表)

原标题

原条数

现标题

现条数(年段分配)

我在成长

9

我的健康成长

8(中2;

高1;

中/高5)

我与家庭

6

我的家庭生活

5(中3;

中/高1)

我与学校

8

我们的学校生活

7(中5;

我的家乡(社区)

11

我们的社区生活

11(中6;

中/高4)

我是中国人

14

我们的国家

13(中0;

高7;

中/高6)

走进世界

我们共同的世界

8(中0;

高6;

中/高2)

总计

56

 

52(中16;

高17;

中/高19)

修订注重了与时俱进。

如,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增加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爱护国家遗产等内容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增加了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生活;

网络安全、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文明上网;

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尊重他人权利;

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等内容同时通过动词的表述适当降低难度,和初中思想品德课一致,删除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教学的条目,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改为“能够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