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93930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文档格式.docx

①有弯曲→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

②有断层线→断层地质构造。

③有岩层上下错位→地垒或地堑的地质构造。

(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①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

②背斜→两翼新、中间老;

向斜→两翼老、中间新。

③侵入岩层的岩体→侵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

(4)分析岩层缺失原因

若某岩层缺失,一种情况是形成该岩层时,地壳上升,没有形成该岩层;

另一种情况是该岩层形成后,由于地壳上升,将该岩层全部侵蚀掉。

(5)判断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层谷、断层崖、断块山等。

注意:

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迁移应用】

1.右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回答2~3题。

2.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

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3.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

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

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

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

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

据此回答4~6题。

4.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

情况是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5.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A.T3>

T4>

T5B.T4>

T3>

T5C.T3>

T5>

T4D.T5>

T3

6.若地层年龄T3>

T2>

T1,则该地有可能是

A.向斜谷B.背斜山C.背斜谷D.向斜山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例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诃等支流汇入;

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

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

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

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1.地形、地貌成因的基本分析思路

地形、地貌成因常常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有时还有人类活动因素)加以分析,切不可遗漏。

例如渭河平原的成因一方面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地堑,另一方面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对于外力作用,也要综合分析不同的外力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沿海地区,尤其是河口处,当泥沙沉积的速度大于海水侵蚀强度时,海岸线会向海洋方向推进,反之向陆地方向推进。

由此可反推,根据海岸线的变动情况,判断某一河口处泥沙沉积和海水侵蚀的强弱关系。

2.外力作用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分析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

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

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

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图示

3.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明确流水速度(或风速)与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关系,即流速(或风速)快,以侵蚀、搬运为主;

流速(或风速)慢,则以堆积作用为主。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风B.流水C.冰川D.构造运动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

T0>

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

C.T2D.T3

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6.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

据此回答7~8题。

7.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

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8.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等高线分布。

据此回答9~10题。

9.甲、乙两区域的主要风力作用分别为

A.侵蚀、侵蚀

B.侵蚀、堆积

C.堆积、侵蚀

D.堆积、堆积

10.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

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

微专题地形

例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

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

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

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右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答案: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

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例2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分布特点:

(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

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

(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1.地形对气候影响

(1)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如下左图所示。

③雨影效应。

如南美洲地处安第斯山脉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如上右图所示。

④影响大气环流。

如北美西部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

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

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影响局部气温。

海拔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体的坡向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河谷地形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