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9285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归纳总结

一个实质:

文化专制。

一个目的:

文化统一是为政治统一服务的。

两大转变:

由法家思想到黄老之学再到董仲舒新儒学。

三大影响:

孔子教主化、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

二、宋明理学

1.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朝时:

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

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易错提醒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①哲学观: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

①陆九渊:

心是万物的本原;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微点拨 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涵义

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3.历史影响

(1)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产生深远影响。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1.黄老哲学

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黄”:

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

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2.法律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3.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

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4.理学的世俗化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考点一 “王道、帝道、霸道”的糅合——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讨论现实问题

功能

为现实政治服务

是对“真理”的追求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

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

要求:

在材料中找出古代儒家教育在童蒙教育上的体现。

材料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

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

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为历代延续。

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

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并且采纳地方的“宗约”“义约”,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一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汉代儒家垄断教育后,从童蒙开始进行教育熏陶,材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学经典为教材蓝本;

注重识字、习字,为书馆教育奠定基础(目的是向专经教育的过渡);

注重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引导;

办学形式多样(地方义学、私学、政府官学等多种办学形式);

名家宿儒参与教材编修;

学校教育与地方教化相结合等。

1.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发现问题 材料表明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命题角度 汉代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

汉武帝重儒学的实质;

先秦民本思想的弘扬。

2.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发现问题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命题角度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建立;

汉代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3.董仲舒思想的反动性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发现问题 材料表明董仲舒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初期利大于弊,但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成为了社会前进的障碍。

命题角度 董仲舒思想的现实价值;

董仲舒思想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以唯物史观看待董仲舒思想。

考点二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1.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

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

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

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④世俗化。

⑤程朱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