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员培训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8779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管理员培训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网络管理员培训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网络管理员培训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网络管理员培训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网络管理员培训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管理员培训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网络管理员培训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管理员培训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管理员培训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6)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内经常出现的用户需要变更位置和部门的情况进行管;

(7)掌握与外部网络的连接配置,监督网络通信状况,发现问题后与有关机构及时联系;

(8)实时监控整个局域网的运转和网络通信流量情况;

(9)制定、发布网络基础设施使用管理办法并监督执行情况。

2操作系统管理

(1)在网络操作系统配置完成并投入正常运行后,为了确保网络操作系统工作正常,网络管理员首先应该能够熟练的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管理工具软件,实时监督系统的运转情况,及时发现故障征兆并进行处理。

(2)在网络运行过程中,网络管理员应随时掌握网络系统配置情况及配置参数变更情况,对配置参数进行备份。

网络管理员还应该做到随着系统环境的变化、业务发展需要和用户需求,动态调整系统配置参数,优化系统性能。

(3)网络管理员应为关键的网络操作系统服务器建立热备份系统,做好防灾准备。

3应用系统管理

(1)确保各种网络应用服务运行的不间断性和工作性能的良好性,出现故障时应将故障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对于要求不可中断的关键型网络应用系统,除了在软件手段上要掌握、备份系统参数和定期备份系统业务数据外,必要时在硬件手段上还要建立和配置系统的热备份。

(3)对于用户访问频率高、系统负荷的网络应用服务,必要时网络管理员还应该采取分担的技术措施。

4用户服务与管理

(1)用户的开户与撤销;

(2)用户组的设置与管理;

(3)用户可用服务与资源的的权限管理和配额管理;

(4)用户计费管理;

(5)包括用户桌面联网计算机的技术支持服务和用户技术培训服务的用户端支持服务。

5安全保密管理

(1)安全与保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安全主要指防止外部对网络的攻击和入侵,保密主要指防止网络内部信息的泄漏。

(2)对于普通级别的网络,网络管理员的任务主要是配置管理好系统防火墙。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黑客的攻击,可以加配入侵检测系统对关键服务提供安全保护。

(3)对于安全保密级别要求高的网络,网络管理员除了应该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该配备网络安全漏洞扫描系统,并对关键的网络服务器采取容灾的技术手段。

(4)更严格的涉密计算机网络,还要求在物理上与外部公共计算机网络绝对隔离,对安置涉密网络计算机和网络主干设备的房间要采取安全措施,管理和控制人员的进出,对涉密网络用户的工作情况要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

6信息存储备份管理

(1)采取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护网络中的信息安全。

(2)对于实时工作级别要求不高的系统和数据,最低限度网络管理员也应该进行定期手工操作备份。

(3)对于关键业务服务系统和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和信息,网络管理员应该建立存储备份系统,进行集中式的备份管理。

(4)最后将备份数据随时保存在安全地点更是非常重要。

数制及其转换,数据的表示,数的表示,非数值表示,校验方法和校验码。

常用的检纠错码:

⑴奇偶码:

奇偶码是将所需要传输的数据码分组,然后再每个分组的后面加上一位校验位。

⑵等重码:

等重码也称恒比码。

在等重码中每个码组中“1”和“0”的个数保持一定比例。

如果接收到的码不符合一个恒定的比例,那么就判断为数据出错。

⑶方阵检验码:

方阵检验码也称行列监督码,其码字种的每一个码元进行行和列的两次校验。

即把要发的码组排成矩阵,在矩阵的每列和行

上进行奇数或偶数校验。

⑷循环冗余检验码:

循环冗余检验码是典型而重要的线性分组码。

它易于实现、方法简单,同时还有很强的检错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⑸卷积码:

卷积码也称为连环码,在没有循环冗余检验码时得到了

广泛应用,实现起来也比较简单,但在计算机网络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二、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硬件基础知识:

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CPU的结构、特征、分

类及发展,存储器的结构、特征分类及发展,I/O接口、I/O设备和通信设备。

软件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的类型、配置,操作系统的功能。

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数据信号、信道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模型的构

成,数据传输基础知识,数据编码的分类和基本原理,多路复用技术的分

类、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数据交换技术的分类、基本原理和性能特点。

用一对传输线路传输多路信息的方法称为复用,即通过在一条线路上

同时传输多个信号。

多路复用的目的在于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同时也能有效提高通信的能力。

并且通过共享线路达到分摊成本,降低通信费用的目的。

多路复用的三种技术为:

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和波分多路复用(WDM)。

频分多路复用(FDM)应用于模拟信号传输中。

频分多路复用器是把传

输介质的可用带宽分割成一个个频段,每个输入装置都有一个频段。

时分多路复用(TDM)是为数字信号的传输而开发的。

时分多路复用器

采用时分技术,把传输线路的可用时间进行分配。

即将时间分成若干小时间片,每个用户占用一个指定的时间片。

这样就可以每个用户轮流使用同一信道。

波分复用(WDM)是用于光信号的复用技术。

是在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

多个波长的光信号。

基本原理是在发送端将不同的光信号组合起来,再将组合起来的光信号通过一条光缆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在将组合的光信号区分开来,在经过处理即可恢复原信号后送入不同的终端。

交换技术是采用交换机或节点机等交换系统,通过路由选择技术在想

进行通信的双方之间建立物理的逻辑的连接,形成一条通信电路,实现通信双方的信息传输和交换的一种技术。

有两种类型的通信方式,分别为:

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线路交换(CircuitSwitching),也被称为面向连接的交换。

线路交

换时通过网络中的节点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

⑴线路建立,⑵数据传送,⑶线路拆除

线路交换的优点是可充分保证通信容量,一旦建立一条线路,没有任

何活动能减少线路的容量。

线路交换的延时也较小。

线路交换的缺点是线路资源耗费较大,线路的资源耗费是固定的,与通信量的大小无关。

线路交换要建立一条连接,这个线路的建立时间较长。

在报文交换中,报文被每个节点暂时存储。

在电路交换中,节点象一个交换设备一样,只负责转发数据。

例如,你的电话通话不会被中间节点所存储。

因为报文交换会导致传输延迟,所以这种连接方式并不适用于电话网络。

在电路交换中,两节点间的所有信息交换都使用同一条路径。

而在报文交换中,不同的报文可能经过不同的路由。

由于路由的选择因时而异,同时不同的报文可以分时共享同一公共线路,这样,网络的利用率就提高了。

电路交换在发送数据时,要求收发双方共同参与。

而报文交换则不需要。

报文被发送到目的地,然后存储起来等待取用。

第三种连接方式是分组交换(PacketSwitching),也被称为面向非连接的交换。

⑴分组交换网络需要将较大的数据分成较小的数据段,并依次发出。

这样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发送端发送的数据段经过一定的路径到达接收端。

但选择的网络路径有可能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⑵在数据报的方法中,每个分组都可以被单独地处理。

如果此时需传输大数据文件,那么该文件将被分成几片,即分成几个分组。

每个分组都被独立地传输。

但每个分组内都会有一个“片偏移”标志位,用来区别该数据文件各个分组的前后顺序。

通过“片偏移”标志位,使不同的分组到达目的端后,目的端可以对其进行重组。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构成,协议的概念,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的结构及各层的功能,TCP/IP协议的概念及IP数据报的格式、IP地址、子网掩码和域名。

TCP/IP各层的主要功能

网络接口层:

模型的基层是网络接口层。

负责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帧是独立的网络信息传输单元。

网络接口层将帧放在网上,或从网上把帧取下来。

互联层:

互联协议将数据包封装成internet数据报,并运行必要的路

由算法。

这里有四个互联协议:

网际协议IP:

负责在主机和网络之间寻址和路由数据包。

地址解析协议ARP:

获得同一物理网络中的硬件主机地址。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

发送消息,并报告有关数据包的传送错误。

互联组管理协议IGMP:

被IP主机拿来向本地多路广播路由器报告主机组成员。

传输层:

传输协议在计算机之间提供通信会话。

传输协议的选择根据数据传输方式而定。

有两个传输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

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

适合于一次传输大批数据的情况。

并适用于要求得到响应的应用程序。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提供了无连接通信,且不对传送包进行可靠的保证。

适合于一次传输小量数据,可靠性则由应用层来负责。

应用层:

应用程序通过这一层访问网络。

IP协议

1.IP数据包

IP协议传输的数据基本单位是数据包,它由报头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数据包的最大长度是65515B。

2.IP地址

在Internet上连接的所有计算机,从大型机到微型计算机都是以独立的身份出现,我们称它为主机。

为了实现各主机间的通信,每台主机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

就好像每一个住宅都有唯一的门牌一样,才不至于在传输数据时出现混乱。

Internet的网络地址是指连入Internet网络的计算机的地址编号。

所以,在Internet网络中,网络地址唯一地标识一台计算机。

我们都已经知道,Internet是由几千万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而成的。

而我们要确认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靠的就是能唯一标识该计算机的网络地址,这个地址就叫做IP(InternetProtocol的简写)地址,即用Internet协议语言表示的地址。

目前,在Internet里,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地址,为了便于

记忆,将它们分为4组,每组8位,由小数点分开,用四个字节来表示,而且,用点分开的每个字节的数值范围是0~255,如202.116.0.1,这种书写方法叫做点数表示法。

IP地址可确认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网络和计算机,而要识别其他网络或

其中的计算机,则是根据这些IP地址的分类来确定的。

一般将IP地址按节点计算机所在网络规模的大小分为A,B,C三类,默认的网络掩码是根据IP地址中的第一个字段确定的。

(1)A类地址

A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

0.0.0.0~126.255.255.255,默认网络掩码为:

255.0.0.0;

A类地址分配给规模特别大的网络使用。

A类网络用第一组数字表示网络本身的地址,后面三组数字作为连接于网络上的主机的地址。

分配给具有大量主机(直接个人用户)而局域网络个数较少的大型网络。

例如IBM公司的网络。

(2)B类地址

B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

128.0.0.0~191.255.255.255,默认网络掩码为:

255.255.0.0;

B类地址分配给一般的中型网络。

B类网络用第一、二组数字表示网络的地址,后面两组数字代表网络上的主机地址。

(3)C类地址

C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

192.0.0.0~223.255.255.255,默认网络掩码

为:

255.255.255.0;

C类地址分配给小型网络,如一般的局域网和校园网,它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