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8619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绿荫村委会;

(2)运营单位:

1.1.3建设地点

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绿荫村委会。

1.1.4研究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9号;

(3)《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

(4)《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

(5)《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民政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

(6)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社区老年人日间昭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

(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1.1.6研究范围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行业规程、规范,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社会需求、建设规模、建设内外部条件,项目总体规划方案及公用工程、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等进行全面的论证和研究。

1.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建筑占地面积(2亩)

m2

1334

建筑基底面积

403.8

总建筑面积

1200

建筑密度

%

32.1

容积率

0.95

绿化用地面积

378.82.

绿地率

30.1

道路广场面积

476

1.2研究结论

1.2.1结论

我国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方向建立完善。

社区照料为依托。

社区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对于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情感心理需求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长期的实践中,发达国家趋向以社区照料取代大规模的机构养老。

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社区照料功能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

一是将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场所、设施建在社区,贴近老年人生活,便于他们走出家门,走人社区,接受日间照料和健康指导等服务,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包括文体娱乐、老年互助服务等;

二是为不能或不愿出门的老人,主要是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上门提供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设立家庭病床开展治疗、康复等服务,建立定期或不定期问候制度,提供紧急救援和安全保障服务,使社区成为居家养老的支撑基础。

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的实施,可以容纳100位老年人的日托,可以覆盖本社区1500多老年人的上门服务。

为当地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

项目是可行的。

2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全国推进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原有的养老服务模式在不断变革中求生存,同时,各种新的养老服务形式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分别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要在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专门用语被明确提出来,并把它表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

养老服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居家养老,一类是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在打破传统的仅由子女、亲戚照顾老人或老人自理的固有模式,引入了社区福利服务的新形式。

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化、社会化服务为补充,既满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的需求,又实现了由社区提供帮助以及各种服务,是一种较为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新发展。

绿荫村位于昭通西部城郊结合部,距市中心6公里,昭鲁快捷通道贯穿其中,交通便利。

绿荫村下辖28个社,8518人。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703人。

总面积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757亩,山林8520亩。

系老一辈历史名人龙云、卢汉故乡,素有“龙卢故里”之称。

人文文化,历史积淀厚重。

绿荫村自去年以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现已成立荷花种植合作社,今年已种植荷花面积近3500亩,为昭通市旅游胜地。

随着昭鲁经济一体圈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绿荫村区位优势越加明显,即将呈现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面貌。

加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养老服务“以社区服务为依托”这一政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绿荫村“两委”针对目前老年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体上较为薄弱,设施缺乏,已有设施则存在面积小、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低等突出问题。

决定积极争取资金建设绿荫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设施的完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老龄阶段人口在整个人口中的比重逐年增大,“白发浪潮”日益临近;

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家庭中子女人数大为减少,大家庭逐渐小型化。

根据《国务院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预测,预计绿荫村“十一五”期间老龄人口年均增长1000人左右,将达到2500人,现有的乡镇敬老院、养老院无论是规模、条件还是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要。

人口老化已逐渐受到全县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为老年人建设一个集住宿、医疗、保健、康复、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公寓已成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曾经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做出过贡献,其晚年生活应当得到切实保障。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建立完善老年保障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对促进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同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能够有效提高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相关行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

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3.1需求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我国老龄事业走过艰难发展历程,老龄工作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老龄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老龄事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老龄政策体系的完善,标志着我国的老龄事业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开始走向新的起点。

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历史。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牵挂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奉献毕生精力的老年人,始终牵挂着关系亿万老年人切身利益的老龄事业。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包括老干部、老专家、老退伍军人、老知识分子在内的老龄工作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实践,为老龄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对老龄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安排。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人口寿命普遍提高,老年人比重日益增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

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全国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机构建设,1999年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目前全国已基本建立起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县(市、区、旗)、乡镇(街道)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村(居)民委员会有专人负责老龄工作,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网络。

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文件。

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计出台228部与老龄工作相关的法规文件,内容涵盖了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机构建设、老年人优待、老年人权益保障、养老服务等方方面面,形成较为完善的老龄政策体系,为老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遵循。

老龄政策从无到有,在探索中逐步建立,在创新中不断完善,使老龄事业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生存,是人生第一要义。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前提。

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3%。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空巢老年人比例已经达到56.1%。

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提出严峻挑战。

国家着力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

1992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6.8亿元,而到2010年,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

“十一五”期间,全国最低生活保障由3059万人增加到7525万人。

全国农村五保供养由300万人增加到556万人。

享受高龄补贴的老人由233.5万人增加到576.4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由1.79亿增加到8.36亿,中央财政就此补助增加到399亿元。

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由6亿增加到110亿元。

2010年全国有5700多万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免费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与此同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和老年人优待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保障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之路。

到2010年末,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床位314.9万张,收养老年人242.6万人。

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4344万人。

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

老年人维权工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到2010年末,全国共建立各级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18295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达83216个。

继续实施“金晖行动”等志愿服务,全国首个“敬老月”活动期间,各地共组织开展各类为老志愿服务行动3200万人次,惠及8000多万老年人。

《1982年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强调:

各国政府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便利。

我国政府对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强调尊重他们的优良品德,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充分融入社会,继续参与社会发展。

老年人成为了基层社会事务的重要参与力量,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倾注到社区公共事务上,积极配合村(居)委会,承担了社区环境治理、治安巡逻、移风易俗、文明风尚宣传、邻里纠纷调解、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的大量工作,为和谐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