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妇产科医师专业科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8447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妇产科医师专业科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临床妇产科医师专业科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临床妇产科医师专业科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临床妇产科医师专业科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临床妇产科医师专业科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妇产科医师专业科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临床妇产科医师专业科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妇产科医师专业科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妇产科医师专业科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阴道酸度低,抗感染能力弱,易发生炎症;

阴道狭长,上皮薄,无皱襞;

子宫小,宫颈约占子宫全长的2/3;

卵巢长而窄,卵泡发育至窦前期即萎缩、退化;

子宫、输卵管、卵巢位于腹腔内。

儿童后期约8岁起,卵泡有一定发育并分泌性激素卵巢开始有卵泡发育并分泌雌激素,卵巢变为扁椭圆形,但不排卵,子宫、输卵管、卵巢逐渐向盆腔内下降,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乳房和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并逐渐出现女性特征。

四、青春期

是指白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此期身体发育迅速。

①生殖器(第一性征)发育:

促性腺激素作用是卵巢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卵泡发育和分泌雌激素,阴阜隆起,阴唇有色素沉着,阴道长度宽度增加,出现皱襞,子宫增大,宫体占子宫全长的2/3。

已初步具有生殖能力,但整个生殖系统功能尚未完善;

②第二性征发育:

音调变高,乳房丰隆,出现阴毛及腋毛,骨盆横径发育大于前后径,脂肪分布呈女性型;

③初次月经来潮,是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提示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足以使子宫内膜增殖,但此时中枢对雌激素的正反馈机制尚不成熟,即使卵泡发育成熟也不能排卵,故月经周期常不规律。

五、性成熟期

又称生育期,是女性生育旺盛时期,一般白18岁左右开始,历时近30年。

此期卵巢功能成熟并分泌性激素,周期性排卵;

乳房和生殖器官都在性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

六、绝经过渡期

指从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

可始于40岁,历时短至1-2年,长至10-20年。

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数减少且卵泡发育不全,月经不规律,常为无排卵性月经。

最终卵泡自然耗竭或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丧失反应,导致卵巢功能衰竭,月经永久性停止,称绝经。

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80%在44—54岁之间。

1994年WHO提出围绝经期一词,即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

主要表现为潮热、出汗、情绪不稳、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等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七绝精后期指绝经后的生命时期。

在早期卵巢间质仍能分泌少量雄激素,在外周转化为雌酮。

一般60岁以后进入老年期,此期体内雌激素水平低落,出现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等。

第二节月经

一、月经生理

月经是子宫内膜在卵巢周期性分泌激素调节下形成的周期性脱落、出血。

建立规律性月经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一项标记。

(一)初潮

女性第一次来月经称初潮。

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可早至11~12岁,迟至15~16岁。

16岁以后月经尚未来潮者应引起重视,初潮年龄受遗传因素、营养、体重状况的影响。

(二)月经的周期

月经周期为相邻两次月经第一天间隔的时间,一般为21~35天,平均28日。

经期是指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一般为2~8日。

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为30~50ml,超过80mi为月经过多。

月经期可由于盆腔充血及前列腺素作用而出现下腹坠胀、腰骶能部酸胀、乳房胀痛、疲倦、腹泻、头痛及情绪不稳等不适。

(三)月经血的特征及临床表现

月经血呈碱性暗红色,成分为血液、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

月经血中含有前列腺素及来自子宫内膜的大量纤溶酶,导致经血中纤维蛋白裂解,故月经血不,凝。

一般在经期第2—3天,内膜剥脱最多,流血量也最多,以后子宫内膜修复,经血渐减少至停止。

二、经期卫生

(一)注意卫生、预防感染

月经期应保持阴部清洁,禁盆浴;

不宜性交,防止上行感染。

(二)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经期不宜游泳、洗冷水浴、下水田劳动等。

(三)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月经期出现轻度不适(如上述)为正常现象,不必过分紧张。

(四)避免过劳和刺激性食物

月经期不宜重体力劳动和剧烈的体育活动,以免盆腔充血、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避免饮酒、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第三节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内分泌功能

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至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均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卵巢周期,其主要变化如下。

(一)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卵泡发育始于胚胎时期,新生儿卵巢内含有约200万个始基卵泡,又称初级卵泡,近青春期只剩下约30万个卵泡。

卵泡自主发育并闭锁的过程不依赖促性腺激素,机制尚不清楚。

进入青春期后,卵泡自主发育推进至发育成熟的过程依赖促性腺激素的刺激。

卵泡发育过程中由卵泡膜细胞与颗粒细胞协同产生雌激素。

每个卵巢周期往往有一批卵泡发育,但最后一般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余发育卵泡均通过细胞凋亡机制自行退化,称卵泡闭锁。

妇女一生只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

将卵泡的生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始基卵泡由一个停留在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及环绕其周围的单层前颗粒细胞层组成。

2。

窦前卵泡是初级卵泡发育完全的阶段,其组织学特点是卵母细胞增大,有透明带,多层颗粒细胞,内泡膜层,外泡膜层,颗粒细胞层和卵泡膜细胞层之间出现基底膜层,出现3种特异性受体,即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和睾酮(T)受体o

3.窦状卵泡也称次级卵泡,有卵泡腔,获得黄体生成素(LH)受体,产生雌激素量较前一期明显增加,多数窦状细胞发生退化。

4.排卵前卵泡为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直径可达15~20mm,其结构从外向内依为:

卵泡外膜、卵泡内膜(含丰富血管)、颗粒细胞、卵泡腔、卵丘、放射冠。

(二)排卵

当突起于卵巢表面的卵泡完全成熟时,卵泡膜和卵巢包膜被卵泡液中所含的水解酶溶解、破裂,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卵丘排出卵巢,称为排卵。

排卵发生在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排卵可在两侧卵巢轮流发生或持续于某一侧。

(三)黄体的形成和退化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并在LH作用下进一步黄体化。

黄体能产生孕激素和雌激素,至排卵后7-8天达高峰,称成熟黄体。

若卵子受精,则黄体继续发育,称妊娠黄体。

若未受精,则黄体约于排卵后9—10天开始萎缩(黄体功能限于14日)。

黄体萎缩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月经来潮。

黄体退化后逐渐纤维化,成为白体。

二、内分泌功能及雌孕激素的生理功能

卵巢能产生3类性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均为甾体激素o

(一)雌激素

又称卵泡素或求偶素。

排卵前,雌激素由卵泡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协同产生;

排卵后,由黄体细胞产生。

故在一个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有两个高峰。

雌激素有:

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

雌三醇是前两者的代谢产物,在肝脏降解,经尿排出。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如下:

1.子宫①能促使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肌层增厚;

增进肌层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

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②使子宫内膜腺体及问质增生、修复;

③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粘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富有弹性拉丝度延长,利于精子的通过。

2.卵巢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3.输卵管增强输卵管的蠕动,有利于孕卵的输送。

4.阴道使上皮细胞增生、角化,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保持阴道弱酸性环境(pH4~5)。

5.外生殖器阴唇发育,色素加深。

6.垂体及下丘脑通过对垂体及下丘脑的正负反馈作用,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7.促使女性第二性征发育使乳腺腺管增生,乳头和乳晕着色,大剂量雌激素可抑制乳汁分泌。

8.促进水钠潴留,促进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降低胆固醇,促进骨基质代谢。

(二)<

/FONT>

孕激素

又称孕酮或黄体素,通常在雌激素作用基础上发挥作用。

卵巢、肾上腺皮质和胎盘均可合成。

在卵泡发育早期,孕激素含量甚微,排卵后黄体形成,由黄体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分泌,排卵后l周左右(月经周期的第21—22天)达高峰,孕激素在一个卵巢周期中只有一个高峰。

其代谢产物为孕二醇,在肝脏降解灭活后,经尿中排出。

临床上常借测定其排出量,诊断有无排卵。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如下:

1.子宫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

降低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以利于孕卵植入;

子宫颈粘液变粘稠,分泌减少,阻止细菌与精子进入宫腔,分泌物涂片呈椭圆体。

2.输卵管抑制输卵管的蠕动.

3.阴道可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角化现象消失。

4.乳房使乳腺腺泡增生发育。

5.下丘脑、垂体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6.体温具有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排卵后,可使基础体温升高0.3~0.5℃。

临床上测基础体温可用来判断卵巢有无排卵。

7.促进水、钠排出。

孕激素与雌激素有协同和拮抗两方面的生理作用。

第四节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第四节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相应的周期性组织学变化及生物化学变化。

一、组织学变化

子宫内膜在组织学上分基底层及功能层。

基底层不受激素影响而发生周期性脱落。

功能层则在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坏死、脱落及修复,以一个28日的月经周期为例分3期,简述如下:

(一)增生期

月经周期的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

增生期又分为早、中、晚3期。

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上皮细胞核分裂象逐渐增多,小动脉由逐渐延长迂曲,内膜渐变厚,腺体增多伸长,血管、内膜充血。

(二)分泌期

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

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

分泌期也分为早、中、晚3期。

分泌期早期内膜腺体更长、更迂曲,腺上皮细胞内出现核下空泡;

分泌期中期内膜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出现顶浆分泌,间质高度水肿、疏。

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

分泌期晚期为月经来潮前期,子宫内膜呈海绵状,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螺旋小动脉超出内膜厚度,管腔扩张,更弯曲。

分泌期子宫内膜柔软,血供丰富,适合孕卵着床和发育。

(三)月经期

月经周期的第1至4天,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内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子宫内膜变性、坏死、剥脱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月经期持续5天左右,2-7天均属正常。

月经来潮是本次周期的结果又是下一周期的开始。

二、生理学变化

排卵前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产生酸性粘多糖(AMPS)起支架作用,排卵后孕激素抑制AMPS生成,并促使其降解,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营养及代谢产物的交换,利于孕卵着床和发育。

另外雌孕激素能促进水解酶(碱性磷酸酶、p—葡萄糖醛酸酶等)的合成,由于孕酮有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这些酶平时储存于溶酶体内,不具活性。

若排卵后卵子未受精,黄体萎缩,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水解酶释敢出来,破坏内膜组织而造成内膜剥脱出血。

月经来潮前,缺血坏死的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和内皮素—1,使子宫血管和肌层节律性收缩,导致功能层崩解脱落。

第五节性周期的调节

性成熟期的妇女,除妊娠和哺乳外,卵巢有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官其他部位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此称性周期。

一、下丘脑对垂体的调节

下丘脑的弓状核脉冲式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它通过垂体的门脉系统输送到腺垂体(垂体前叶),起调节作用。

下丘脑是下丘脑—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