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3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3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3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
①表现:
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微点拨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
1.影响因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1)婚俗
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
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微点拨
(1)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
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2)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
三、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b)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概况
①人力车:
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公共交通:
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轮船:
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⑤火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⑥飞机: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①发展速度快。
②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①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
驿站、民信局。
②发展: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①电报: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②电话: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
①原因:
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②兴起与发展: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③通俗性报刊特点: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2)广播影视
①广播:
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电影:
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③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①出现:
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影响:
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最突出的特点。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
考点一 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
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
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
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
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带来的三个方面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1)经济:
西方的工业文明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
维新变法运动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及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均加快了民主化进程,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科技: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获得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4)思想: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1.(2018·
4月浙江选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抓题眼] “到1900年以后,女子缠足陋习仍在社会上大量存在,影响了女鞋制造业的发展”是题眼所在,意在说明传统习俗观念影响力巨大,比较备选项,A项与此立意一致。
[找错点] 立足史料信息是得分的唯一依据,B、C、D项均与史料大意不符。
故答案为A。
答案 A
2.(2017·
4月浙江选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
“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新世界,男女平等,结婚自由,反对抑制女权,说明旧的社会习俗受到冲击,近代文明在中国传播,故选D项。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B、C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
3.(2016·
4月浙江选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婚姻习俗的变化,由仪仗队、乐队、抬轿等仪式,到简约文明的结婚照,说明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故C正确,A错误;
B、D不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故排除。
4.(2017·
江苏高考)《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解析 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A项错误。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因为在清朝专制统治下是不可能言论自由的,故B项错误。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没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习,只能说推动了陋习的革除,革除陋习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
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说法正确。
5.(2017·
11月浙江选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
……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
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
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
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
……《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
“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
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
”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
(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
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答案
(1)原因:
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的冲击。
影响:
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突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
(2)影响:
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
淡化了等级观念。
特征:
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考点二 通信和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
(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