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保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7627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Word格式.docx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卫生保健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Word格式.docx

8、认知结构图式:

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1、社会生态系统论: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些内容?

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

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

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

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

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

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

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

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

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描述、测量、解释、预测学前儿童的行为,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中世纪以前的儿童观是什么?

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什么时间?

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哪些?

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他们要接受成人式的训练,做成人要做的工作。

他们很少拥有自己的权利,他们的存在也不受成人的重视。

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

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所谓“适应自然”;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予了一套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

教育必须顺应自然适应性原则。

3、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的学习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4、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

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

儿童期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

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5、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遗传与环境之争:

争论最早始于洛克和卢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

主张遗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学者,把学前儿童的发展定义为受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过程。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

环境论者强调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而诸如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

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他们被动地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根据内部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需要来选择外界资源,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

儿童的早期经验或先前经验会成为他们日后行为的出发点。

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而老师则应该把目光放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强化与反馈上;

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

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早期的行为属性不能作为预测孩子以后发展的依据。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

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

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移,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

而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可用阶段性发展曲线来表示。

连续与非连续之争的焦点,在于发展的本质是量变的过程还是质变的过程。

连续性与阶段论的另一个争论,是关于早期经验与后期发展的关系问题。

三、论述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只能支持他们的成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他们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督促孩子。

请分析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遗传与环境之争是整个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这位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这说明她认同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

但这位母亲的实际做法又反映出她也认同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育干预举措、社会和家庭文化价值、早期社会和物理刺激、早期开发、同伴促进等。

事实上,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2、如果研究者试图研究经历了父母离异的5岁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什么样的方法将最为适用?

为什么?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发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研究儿童的发展的研究方法还有结构性观察法、调查法、临床法、个案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等。

3、请列举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即“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

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

(3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4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

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

同样该行为也能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

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儿童总是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

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

“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

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会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

“适应”就是指个体能应付现有环境的要求。

认知结构,或皮亚杰所说的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组织是指儿童将现有的图式结合,而成为新的、复杂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适应。

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互补的活动而发生的。

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而顺应则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与失衡,就是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

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

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7信息加工理论:

儿童是能根据环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个体,但是他们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思考过程——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及书写和交谈等综合能力——在各个年龄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8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强调儿童能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9社会生态系统论:

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