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质量控制要点机房设计运维网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7334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49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质量控制要点机房设计运维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质量控制要点机房设计运维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质量控制要点机房设计运维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质量控制要点机房设计运维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质量控制要点机房设计运维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质量控制要点机房设计运维网Word文档格式.docx

《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质量控制要点机房设计运维网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质量控制要点机房设计运维网Word文档格式.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质量控制要点机房设计运维网Word文档格式.docx

3确性工艺流程

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

图1-1工程施工测量及放线施工工艺流程

4主要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点

4.1施工准备

4.1.1技术准备:

a)有建(构)筑物定位轴线或坐标控制点的平面布置图设计对测量放线的具体要求等技术资料;

b)结合场区和建(构)筑物的具体情况,编制施工测量方案(措施);

c)对测量基准点交接、复测及验收并建立场区、建(构)筑物的轴线和高程控制网;

d)严格按照规定做好图纸会审,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形成书面记录。

4.1.2主要机具设备有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塔尺、钢卷尺、铁锤等。

4.2控制桩交接及复核

充分熟悉图纸及设计要求,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施工及勘测人员对场区的控制桩进行交接,施工技术人员对控制桩进行实测复核,精度达到规范要求后可作为场区和建(构)筑物测量及放线的依据。

4.3建立平面控制网

4.3.1若建筑场地在山区,常用小三角测量法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

而在新建场区或改扩建建筑区,常用小三角测量法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

而在新建场区或改扩建建筑区,需要根据建(构)筑物定位灵活布置网点,以便控制点的使用和保存,常用导线测量法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

4.3.2小三角测量等级与三角网的布设:

小三角网分为两级;

面积较大厂区,应分两级布网,首级采用一级小三角网,其下用二级小三角网加密;

当厂区面积较小时,可采用二级三角网一次布设;

小三角网常用的图形有单三角锁、中点多边形及线形三角锁等。

4.3.3导线测量的等级与导线网的布设:

导线测量分为两级;

面积较大厂区,一级导线可作为首级控制,其下用二级导线加密;

在面积较小厂区,采用二级导线一次布设;

布设的基本要求:

根据建(构)筑物本身的重要性和生产系统性适当选择导线的线路,各条导线应均匀分布于整个厂区,每个环形控制面积应尽可能均匀,各条导线应尽可能布成直伸导线,导线网应互相联系的环形,构成严密平差图形。

4.4测放场地主轴线

主轴线点的测定可以采取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直角坐标法和距离交会法等方式;

在进行实测前,应事先在总平面布置图上进行设计并选定。

4.4.1确定主轴线点的位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a)主轴线应尽量位于场地中央,狭长场地也可以靠场地的一边,主轴线的定位点(主轴点)一般不少于3个(包括轴线交点)

b)纵横轴线要相互垂直,若纵轴线较长时,横轴线要酌情加密,纵横轴线的长度能控制整个建(构)筑物场地的范围;

c)主轴线中,纵横轴各个端点布置在场区的边界上,为便于恢复施工过程中损坏的轴线点,必要时主轴线各个端点可布置在场区外的延长线上;

d)为便于定线、量距和标石保护,轴线点不要落在建(构)筑物及各种管线上和道路中。

4.4.2主轴线是整个场地的控制基准,必须在实地埋设永久标桩;

若场平工作未结束,可埋设临时木桩,待场地平整完成进行改点时,再换成永久标桩。

4.5建立高程控制网

4.5.1高程控制点应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上并应妥善保护,定期复测;

测设的高程控制点应构成闭合的场地高程控制网;

场区高程控制网系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建立。

4.5.2当厂区面积较大时,高程控制网应分二级布设;

首级为Ⅲ等水准,其下用Ⅳ等水准加密;

当厂区面积较小时,用Ⅳ等水准一次布设;

水准网的绝对高程应从附近的高级水准点引测(被引用的水准点应经过检查),联系于网中一点,作为推算高程的依据。

4.5.3为了保证水准网能得到可靠的起算依据,检查水准点的稳定性,应在场地适当位置建立水准基点组(应采用深埋水准标桩),其点数不得少于3个,点间距离以50~100m为宜,高差应用Ⅱ等水准点测定。

每隔一定时间,如发现有变动的可能时,应将整个场区水准网与水准基点组进行联测,核查水准点高程是否变动。

4.5.4埋设的各级水准点标桩要求坚固稳定;

Ⅳ等水准点可利用平面控制点,点间距离随平面控制点而定;

Ⅲ等水准点一般应单独埋设,点间距离以600m为宜,可在400~800m之间变动;

Ⅲ等水准点一般距高大建(构)筑物应小于25m,距振动影响范围以外应不小于5m,距回填土边线不小于15m。

4.6引测高程控制点

引测高程控制点是通过经复核并确认的高程控制点,采取高程传递的方式把标高引测到建(构)筑物上,常用水准测量法传递高程和钢尺直接丈量垂直高度传递高程两种方式。

4.7轴线定位和标高测量

4.7.1建(构)筑物的轴线定位于投测:

a)建(构)筑物定位的依据是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测量规范要求,测定建(构)筑物四大角桩和各细部轴线桩。

为了保证开挖基槽后定位轴线能准确恢复,一般在建(构)筑物基坑外1.5m处,测设与建(构)筑物四边平行的建(构)筑物控制桩,作为建(构)筑物定位和基坑开挖后基础放线的依据,并采取可靠措施保护好这些控制桩位,尤其是直接控制各层竖直方向的轴线控制桩,应精确延长到大于建(构)筑物总高度的距离以外,建(构)筑物控制网的精度应与场地平面控制网的精度一致;

b)建(构)筑物四边和各细部轴线测定后,经复核确认建(构)筑物的轴线定位准确和基础尺寸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后,即可进行基坑土方开挖施工;

c)当基础垫层浇筑后,应在垫层上测设建(构)筑物各轴线,经闭合校核后,再详细放出细部轴线,

d)基础工程施工完毕后,随着主体结构的不断升高,要逐层向上投测轴线,当建(构)筑物的垂直高度愈大时,施工中对竖向偏差的控制更加重要。

可根据现场情况分别采用经纬仪竖向投测法或垂准法对建(构)筑物进行轴线投测。

4.7.2建(构)筑物的标高测量。

高程传递的测法是:

先用水准仪根据统一的+0.000水平线,在各传递点准确地测投设出相同的起始高程线;

然后用钢尺沿竖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并画出整分米水平线。

各层传递高程时均应由起始高程线向上直接量取,高差超过钢尺尺寸时,应在该层精确测设第二条起始高程线,作为再向上传递的依据。

最后将水准仪安置在施工层,校核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水平线,校差应在3㎜以内。

在各层抄平时,应后视两条水平线以作校核。

4.8建(构)筑物沉降观测

4.8.1在施工期间沉降观测的时间要求:

a)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如基础浇筑、回填土、柱子安装、房架吊装、砖墙每砌筑一层楼、设备安装及运转等),均应进行观测;

b)如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和复工前进行观测;

c)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暴雨后,或周围大量挖方等,均应进行观测。

4.8.2工程投产后的沉降观测的时间要求:

工程投入生产后,应连续进行观测,观测时间间隔,可按沉降量大小及速度而定,在开始时间间隔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4.8.3沉降观测的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中长期的系统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

a)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b)固定使用水准仪及水准尺;

c)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d)按固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4.8.4沉降观测的仪器要求:

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沉降观测,要求仪器的望远镜放大率不得小于24倍,气泡灵敏度不得大于15‘‘/2㎜(有符合水准器的可放宽1倍),可以采用适合四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

但精度要求较高的沉降观测,应采用相当于N2或N3级的精密水准仪。

4.8.5沉降观测的路线定并绘制观测路线图,对观测点较多的建(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到现场进行规划,确定安置仪器的地方,选定若干较稳定的沉降观测点火其他固定点作临时水准点(转点),并与永久水准点组成环路;

根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仪器的地点以及观测路线等,绘制成观测路线图,以后每次观测都按固定的路线进行,采用这种方法比任意选择观测路线可以提高沉降测量的精度。

4.8.6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

沉降观测点首次的高程数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于进行比对的依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观测工作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

如有条件,最好采用N2或N3类型的精密水准仪进行首次高程测定;

同时每个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数值,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决定。

4.8.7沉降观测操作中应遵循如下规定:

a)观测要在成像稳定、清晰时进行;

b)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不应超过50m,且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

c)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4.9质量检验

按照Q/CSG10017.3—2007《110Kv~500Kv送变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第3部分:

变电土建工程(上册)》中表5.2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土(石)方工程

本章适用于变电站场地平整的挖填施工及建(构)筑物基槽(坑)土(石)方开挖和土方回填。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工艺流程

土(石)方开挖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1,土方回填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2。

4.1.1材料准备:

含水量符合压实仪器的土料;

土料过干需洒水湿润,土料过湿需晾晒或加级配砂石、石灰等外掺料。

4.1.2技术准备:

a)应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土方平衡图及设计对土(石)方挖填具体要求等技术资料。

b)结合场区的具体情况,编制场平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措施)。

c)场区回填碾压前,取土样送试验室作击实试验,确定最大干密度,并按土方平衡图对回填范围划分区域,同时清除地表腐殖层、障碍物及地下管线等。

d)对测量基准点交接、复测及验收并建立场区控制轴线和高程控制点。

e)严格按照规定做好图纸会审;

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形成书面记录。

4.1.3主要机具准备:

主要机具设备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自卸汽车、机动翻斗车、手推车、压路机和打夯机等。

4.2站区或基槽(坑)放线及复核

4.2.1充分熟悉图纸设计要求,根据经交接并已复核的测量基准点建立场区标高控制点和轴线控制网。

4.2.2按照土方平衡图和挡墙施工图从建立的标高控制点和轴线控制网引测场区或基槽(坑)控制线(点)并复核,确认无误后进入下道工序。

4.3土(石)方开挖

4.3.1安装已制定的开挖方案,确定开挖路线、顺序、范围、基底标高、边坡坡度、排水沟、集水井位置以及挖出土(石)方堆放地点等。

确定开挖方案时尽可能考虑机械多挖,减少人工挖方。

4.3.2土(石)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层和分段开挖,开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放坡坡度进行开挖,严禁直壁开挖。

开挖过程中指挥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正确指挥。

4.3.3机械开挖还应由深而浅,基底及边坡应预留一层150~300㎜厚的土层用人工清底、修坡、找平,以保证基底标高和边坡坡度正确,避免超挖和土层遭受扰动。

4.3.4基坑边角部位,机械开挖不到之处,应用人工及时配合局部清坡,将松土至机械作业半径范围内,再用机械掏取运走。

大基坑另配一台推土机清土、送土和运土。

4.3.5机械开挖施工时,可能影响邻近建筑物、管线安全使用时,必须有可靠的保障措施;

同时应保护井点、支撑等不受碰撞或损坏,还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定期复测检查。

4.3.6雨季开挖土(石)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