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6716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docx

其影响宏观上要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微观上从对秦国历史发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商鞅变法的特点

(1)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3.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变法内容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这就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

(3)建立制,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讲史料

史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导读 史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的改革措施。

史料二 ……全国划为41,所有的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迁。

导读 史料体现的是实行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

史料三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

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投入官府为奴。

导读 史料体现的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促进了国力的提高。

史料四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导读 史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国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练史料

(2013·

江苏高考,节选)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面史料:

史料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探究:

据史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答案 条件:

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

注重创建新制度;

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考点二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孝文帝改革

1.背景

3.内容

(1)推行均田制:

将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从而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2)整顿吏治:

实行俸禄制,不许官吏自筹经费,严惩贪赃枉法,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3)迁都洛阳:

为减轻改革的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93年,孝文帝迁都至洛阳,为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4)革除旧俗:

①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④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北方经济的恢复与民族融合

(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政府收入大大增加,农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

使其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还因南北互市与中外贸易不绝,使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3)北方民族大融合

①内迁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

原来的民族布局完全被打破,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展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1.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解决措施

(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2.图解孝文帝改革的要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少数民族主动封建化的改革。

(2)影响:

①生产方式农耕化: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社会制度封建化: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生活方式汉族化:

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料一

导读 史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可躲开北方强敌柔然族的威胁,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史料二 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冯太后、孝文帝下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

——《魏书·

食货志》

史料三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

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

成淹传》

导读 史料表明自然灾害频繁、京城粮食供应困难,也是迁都洛阳的原因之一。

史料四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导读 史料表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和北方的民族融合。

史料 (2012·

山东高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答案 

(1)商鞅变法:

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制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

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

创设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考点三 克服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图示图解]

2.有利条件

3.内容及具体作用

项目

  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经济上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收入

募役

(免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

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军事上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

维护了社会秩序,兵农合一

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政治上育才之法

培养变法人才

改革科举

以经义取士

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

改革学校

制度

改组太学,撰注教材

4.评价

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③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

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财政入不敷出。

2.图解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

3.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1)青苗法:

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

(2)免役法: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3)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4)方田均税法:

官僚、地主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缴纳赋税。

(5)均输法: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都曾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前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后者发生在封建社会中期。

②根本目的不同

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后者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改革。

④结果不同:

前者成功;

后者失败。

史料一 宋太宗至宋英宗时期财政情况

时代

岁入(缗)

岁出(缗)

盈亏(缗)

太宗至道末年(976)

22245800

余大半

真宗天禧末年(1021)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4074900

仁宗皇祐元年(1049)

126251964

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

116138405

120343174

非常费:

11521278

亏15736047

史料二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何谓三冗?

天下有定官而无限员,一冗也;

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

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导读 史料表明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严重。

史料三 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