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5997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Word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Word格式.docx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

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7)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何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入手,加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回答。

(8)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的。

NO1: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

NO2:

《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NO3:

《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NO4:

《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NO5:

《宣言》所作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NO6:

《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NO7:

《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9)如何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它说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

某种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否需要变革,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它们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是决不会灭亡的。

(10)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主要路径。

•在哲学上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鼓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在政治经济学上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在政治上宣扬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11)如何理解“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

(1)“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这一主张,集中反映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基本精神。

(2)这一结论存在严重的缺陷。

第一,伯恩斯坦反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集中趋势的典型缺陷。

第二,使第二国际彻底陷入分裂的境地,对国际共运产生了沉重的打击。

第三,伯恩斯坦由国际主义者退化为一个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屈服于帝国主义。

第四,最关键的是,伯恩斯坦的认识论背离了历史主义的基本原则,导致了带有历史偏见的错误认识。

(3)修正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最终诱骗工人群众为谋取暂时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为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而奋斗的任务。

(12)马赫主义的主要主张及列宁的批驳与发现。

1、马赫主义的主要内容:

(1)马赫主义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感觉发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马赫主义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上坚持不可知论,认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人的感觉经验,在感觉经验之外是否有东西存在,我们无法知道。

(3)马赫主义在真理观上坚持主观真理观,反对客观真理论,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混淆了客观真理问题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问题。

(4)马赫主义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开,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可以照唯物主义行事,而在理论上则可以是唯心主义。

•列宁对马赫主义的批评

•提出两条基本认知路线,批评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物是感觉的集合”

•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重要结论,反对不可知论:

1、物对人的不依赖性;

2、意识与物质没有天生的不一致,自在之物是可知的;

3、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从不知到知。

•(对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提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批评马赫主义真理观:

绝对真理和相对整理的辩证

•批评马赫主义的真理标准,提出实践标准

•批评马赫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修正,提出哲学的党性原则:

斗争着的哲学路线,实质上是斗争着的党派。

(13)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帝国主义理论

•A: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

•1、由自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

•2、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是金融资本

•3、资本输出在过渡中的重要性

•4、垄断已经跨越国内上升为国际垄断

•5、最大的资本主义已经对世界瓜分完毕

•结论:

帝国主义是一般资本主义特征自然发展的结果,但只有到一定阶段,这些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才开始转向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阶段过渡的特点才形成和暴露,资本主义才变为帝国主义。

•B、帝国主义具有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揭示了垄断的本性:

阻碍技术进步、经济上的食利性和统治上反动性

(14)如何认识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

•一国胜利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多种因素导致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爆发革命的可能性

•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几国率先胜利,而与马克思相反,认为同时胜利反而是不可能的。

(15)新经济政策及其重要发现、以及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阶段变化

•1921、3-10初期:

主要任务是从战时共产主义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并固定商品交换形式;

•1921、10-1929斯大林终止前为主要阶段:

继续由国家资本主义退到国家调节商业与货币流通。

•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内容

•农业方面:

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工业方面: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商业方面:

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发现

•1、新经济必须建立在尊重和适应普遍生产力水平(俄国的小生产经济)的基础上。

•2、商业是巧妙结合小生产经济和大工业经济的纽带。

•3、合作社是渐进性改造小生产经济的便利形式。

•4、国家资本主义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并得到控制和利用(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租借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实质:

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区别:

一个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另一个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16)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选择之论争。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集中于如何克服粮食危机、如何贯彻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问题.

在农业上:

斯大林主张通过打击富农,在全国范围内从速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而布哈林认为这一主张离开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主张通过经济手段即通过竞争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排挤城乡资本主义成分。

在如何加速工业化上:

斯大林主张通过向农民征收“额外税”积累资金来保证高速的实现工业化。

布哈林反对,认为这种政策破坏了列宁所倡导的“工农结合”,同农民建立了一种荒谬的单方面关系。

布哈林表示不反对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计划,但强调必须同时发展农业,否则工业化的计划也要遭到失败。

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重心从政治斗争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中,所以,斯大林的关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观点为支撑的工业化计划(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经济问题)是奇怪的理论。

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理解。

布哈林主张在新经济政策的框架内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计划,而斯大林则是在分析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基础上,提出超越新经济政策的框架,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计划。

(17)苏联模式的主要特点、优缺点。

•苏联模式的特点

•经济方面

•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实现形式分全面所有和集体农庄所有)。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计划在30年代后逐渐指令性计划)。

•3、国家成为经济活动主体,党领导并决定国家经济政策。

•政治方面

•1、一党制(1922年11大确定)

•2、高度集权(以党代政、地方权力向中央高度集中、党内要权集中)

•3、行政强制手段(组织处理和肉体消灭;

强调“一长制”;

监督权架空:

党的监察委员会由选举的产生的平行组织改为任命,工农检察院由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的苏维埃监察委员会替代)

•苏联模式评价

•历史地位:

•1、适应了在落后国家特殊环境中救国图强的迫切需要。

•2、作为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