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5588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史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闻史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闻史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闻史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闻史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史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闻史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史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史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

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4、“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

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

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

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

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

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

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

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新闻学者,开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注重研究新闻事业的宣传报道活动及其在社会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巅峰之作——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1999年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二个标志性成果。

从历史分期来看,作者主要以通行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作为蓝本,但体现不了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特点,难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业究竟有何差异、变化和特色。

(3)商榷

这是缺乏新闻史学研究特色与个性的做法。

究其原因,一是在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上“左”的思想——“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论”影响,强调阶级斗争为纲;

二是,对新闻史缺乏准确的定位,是文化史,还是专门史?

行业史?

新闻史研究的逻辑元点,在这里显得格外有意义。

第二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知识体系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复习提示

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

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一种行业;

从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新闻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

但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复习本章,要求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古代官报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同时,对小报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予以认识,尤其对邸报和小报的特点和性质要加以区别、比较并认真地把握;

另外,民间报房及其所办报纸也是本章应该关注的重点。

二、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露布2、进奏院状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

5、邸报6、宋代小报7、定本制度8、报房京报

9、辕门抄10、《天变邸抄》11、《万历邸抄》12、《急选报》

(二)简答题

1、先秦及其以前的传播手段主要有哪些?

口头传播——烽烟旗鼓——木铎

2、秦汉及其以前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有哪些?

简策——丝帛——露布

3、唐代进奏院状报的内容及特征。

P7

4、宋代邸报的内容与特征。

P12~13

5、小报在宋代产生并盛行的原因。

(1)外部环境:

宋代内忧外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

(2)内在因素:

朝报的商品化

6、明代邸报的发布和抄传一般要经过哪些环节?

P22通政司——六科——提塘

7、清代的提塘、提塘报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如何?

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

P34、38

8、如何理解清代《京报》诞生的意义?

清代《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内容——发行——读者——宗旨(赢利)

(三)论述题

1、宋代小报具有那些特点?

为什么屡禁不止?

2、为什么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

(1)内因:

这是根本原因。

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

中国古代报纸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

(2)外因:

清代民间报房及其所办的报纸的没落,其历史背景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封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

从主观来说,由于官方对这类报纸控制过严,办报人除照录科抄和牌示之外,不能越雷池一步,古代报纸不能满足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信息方面的需求;

从客观来说,则是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较强的近代化新式报刊的出现。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最先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

而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是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语《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活动。

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中外文报刊。

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是,往往大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旨趣,标榜其宗旨是为了中国,是为了“润泽汉人”,是“有益于中华之举”。

而事实上,外人在华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是用报纸的一般功能来掩盖其主要为列强服务的实质。

比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郭士力,身份非常复杂,既是传教士、“中国通”(汉学家),也是一个报人、间谍、翻译家(侵略者)。

不过,外报是远较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近代传媒,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

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它们为被封建统治长期禁锢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睁开眼睛看世界、认识中国落后的窗口,从而促使了这部分中国人的觉醒。

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

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是西方人民数百年来奋斗所取得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文化结晶,也理所当然地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

这些知识分子从而活跃了思想,增长了见识,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愿望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

反映在新闻事业方面,外报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和刺激的作用。

一些中国的有识之士,通过与外报的接触,初步认识到近代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从19世纪70年代起,借鉴外报的业务经验,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篇章。

复习本章,要求了解并掌握以下报刊的概况: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遐迩贯珍》、《万国公报》、《申报》、《字林西报》等。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蜜蜂华报》4、《遐迩贯珍》5、《字林西报》6、《万国公报》7、《申报》8、《德臣报》9、《孖剌报》10、《广州纪录报》

1、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的发展情况。

英文报刊——中文报刊(外人、华人)

2、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3、《申报》的特点是什么?

它取得成功的办法有哪些?

P63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重点)P74~76

主观上:

文化侵略——客观上:

文化交流——实践上:

民族报业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从19世纪60年代起,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下,中国封建统治集团被迫搞起了洋务运动。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产生了一批资本主义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产生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积极要求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是一些早期维新派,如王韬、郑观应等人。

但是,第一批国人办报,特别是在内地出版的,数量不多,寿命不长,只限于上海、广州、汉口等少数地区,而且往往挂着洋旗,托庇于租界,所以,总体上社会影响不大。

维新派的第一批报刊,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传播维新思想,促进变法活动的开展而创办起来的。

这批著名的报刊是《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

虽然出版的时间不长,但它们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批报刊,也是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机关报,标志着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从1895年到1898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分布于20多个城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时务报》。

复习本章,要求熟悉并掌握以下报刊的创办过程及其特征,即:

《循环日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等。

1、《循环日报》2、《中外纪闻》3、《强学报》4、《时务报》5、《知新报》6、《湘学报》7、《湘报》8、《国闻报》9、时务体

1、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是什么?

2、王韬的办报主张是什么?

请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3、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是什么?

4、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是什么?

P92

5、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有哪些?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报刊有益于国家的功用:

去塞求通——开民智——开风气;

称报刊为国家的“耳目喉舌”和“民口”。

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P103(非常重要!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被迫逃亡海外。

他们以日本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华人聚居地区,短短几年,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30多种报刊,将海外华文报刊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的影响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