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5355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Word文档格式.docx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荔波县扶贫开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三节 

扶贫开发成效、现状及贫困原因分析

(一)扶贫开发成效

(二)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三)主要存在困难和问题

第四节 

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发展潜力分析

(一)有利条件

(二)不利因素

(三)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第二章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总体思路

基本原则

(一)坚持开发扶贫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相衔接原则

(二)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讲求实效”原则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四)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原则

(五)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原则

(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则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工作重点

(一)重点群体

(二)重点区域

1、重点贫困乡(村)

2、少数民族聚居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3、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4、易地搬迁扶贫地区

(三)重点产业

1、区域性主导产业及拳头产品

2、地方性特色支柱产业及主打产品

3、主要辅助性产业及品种

第三章 

重点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概算及效益概算

基础设施建设

(一)小集镇规划及建设

(二)乡村道路建设

(三)土地整治及基本农田建设

(四)水利设施建设

(五)电力保障及农村能源建设

(六)农村危房改造

(七)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八)易地搬迁扶贫

社会事业

(一)教育发展

(二)科技进步

(三)文化建设

(四)卫生事业

(五)计划生育

(六)社会保障

(一)种植业

(二)养殖业

(三)乡村旅游业

(四)加工业

(五)市场物流业

(六)劳务经济

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

(一)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污染治理

(三)石漠化治理

(四)环境绿化美化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资金保障

技术保障

制度保障

第五节 

机制创新

附件:

(一)行政区域及重点贫困乡(村)分布图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

(三)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图

(四)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图

(五)主要产业建设布局图

(六)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表

(七)乡(村)贫困人口减贫进度安排表

(八)2010年各乡(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汇总表

***地处贵州高原南部边陲,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理座标东经107度37`--108度18`,北纬25度07`--25度39`之间。

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连,北抵三都水族自治县;

全县辖17个乡镇,168个行政村(合并后为98个村居),总人口17.2万人。

***境处于贵州高原南部斜坡向广西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以中低山为主,地形平缓,最高处东北月亮山顶峰海拔高程1490m,最低处捞村河口海拔高程300m,全县平均海拔高程758.8m。

根据海拔高程,剥蚀、侵蚀程度以及地貌形态,可将县境内地貌划分为山地、丘陵、坝子三个一级地貌类型,其中山地占71.63%,丘陵占16.2%,坝子占10.17%。

全县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5%,岩溶发育,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区内有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等多种形态。

地形受地质构造控制明显,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山地与谷地由西向东相间排列,山脉与河流谷地成北偏东向呈长带状相嵌分。

荔波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春夏半湿润型,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阴雨日多,湿度大,日照少,光、热、水基本同期是本地区的气候特点。

据荔波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3℃。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8℃。

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为38.4℃和-5.8℃。

多年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1154h,无霜期260~328d,平均272d。

雨季开始最早为3月30日,最晚为5月25日,平均为4月14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1268.8mm,最多年降水量1698.3mm,最少年降水量793.5mm(1989年),大小倍比2.14:

1。

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5~9月为主汛期,该时段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9.3%,实测最大暴雨量190.9mm(1985年6月20日)。

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5m/s。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431.8km2,全县耕地面积18.36万亩,可开发非耕地面积250万亩,牧草地面积38775.6公顷,占总面积的15.94%。

全县各类土地面积237636.34公顷,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1。

表1.1土地利用现状

类型

面积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比例‰

耕地

20746.2

8.53

12112.6

8633.6

(>

25º

坡耕地)

2662.6

林地

135251.6

55.62

有林地

865511.9

经济果木林

3309.5

灌木林

42297.9

蔬林

3132.3

草地

62435.2

25.67

水域

1787.8

0.73

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

2018.2

0.83

交通用地

352.6

0.14

荒山荒坡

15596.7

6.41

难利用地

4991.8

2.05

全县属珠江流域龙江水系,较大河流有樟江、方村河、三岔河、甲料河。

樟江是境内最大河流,主河道长100.6km,流域面积1489.5km2,荔波水文站控制集水面积1213km2,占80.95%。

1、地表水。

全县年平均水量1300毫米,年降水量18.07亿立方米。

县内有打狗河水系、三岔河水系和甲料河水系。

全县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或河道长于10公里的河流共30条,打狗河水系县内径河量12.39亿立方米,三岔河水系县内径流量4.7亿立方米,甲料河水系县内径流量为0.98亿立方米。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34.9万千瓦,可开发电量24.42万千瓦,规划开发8.25万千瓦。

2、地下水。

全县年平均地下水总储量为2.63亿立方米。

1、动、植物资源。

荔波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20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二级保护植物109种,茂兰特有26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32种,茂兰特有种38种。

2、农作物和畜禽资源。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有玉米、水麦、甘薯、豆类。

经济作物以药材、烟、油、经济果林为主。

蔬菜主要有白菜、萝卜、菠菜、西红柿、瓜豆类、葱蒜、辣椒、韭菜等。

畜禽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

3、森林资源。

全县林地中有林地86511.9公顷,疏林地3132.3公顷,灌木要地42297.9公顷,林木总蓄积量4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6.1%。

4、水产资源。

鱼类有鲤、青、草、鲫、鲑等30多种,还有鳖、蟹、虾等。

县境内有国家国家级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区内有闻名遐迩的小七孔风景区、水春河漂流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国家级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全县已开发旅游景点77处,其中一级景点17处,二级景点25处,三级景点35处。

全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直接收入64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120万元。

2007年11月7日,全省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荔波召开,推动***向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抢抓国家公路交通网建设机遇,加快构建荔波对内对外公路交通网,并通过承办全省旅发大会,使全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了5年以上,建成了一批重要旅游公路,实现乡乡通油路,公路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至2010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78.53公里,其中省道两条,总里程114.5公里,县道123.7公里;

开工建设架欧—独山下司高速公路;

樟江河、方村河两大河流和大七孔孟塘河、小七孔鸳鸯湖等水域实现了通航,通航水域长达6公里,漂流航道长13公里,建成11道乡镇渡口,7个景区旅游码头;

荔波机场现已开通了贵阳-荔波的航班。

基本形成了“三纵两横”公路为主骨架、以铁路、水路和空运为支撑的“陆空互动、内优外快”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05-2010年我县投资水利建设资金累计达8358.47万元,完成水利基础设施项目1113处,解决了6.74万人和4.7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难问题,完成灌溉面积4.92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平方公里;

建成水电站6座,总装机8.092万千瓦,年发电量43280万千瓦小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有线和无线通讯网基本覆盖全县,全面实现县城电视传输数字化转换,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

在国家及省州的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和广播电视、邮政、电信等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农村学校、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加快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着力推进监察、审计、统计、气象、物价、档案、文联、残联、国防教育、法制建设、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协调进展。

建成县计生服务站和乡镇计生服务站,新建96个乡村卫生院;

建成了一批农民健身场和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

2010年,全县“普九”人口覆盖率继续保持在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

引进了一批重点人才,培训各类职业技术人才2万人次以上;

建成了县图书馆,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以上;

城乡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配套荒山造林3.2万亩,世行贷款造林项目9.32万亩,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荒山造林3.14万亩、封山育林7.6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3.9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4.3万亩,九万大山绿化工程2.7万亩,绿色通道和樟江河岸绿化工程0.8万亩。

2010年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6.1%。

同时,重点实施了一批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治理、水源区保护、河流综合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等环境保护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对煤炭行业污染治理,并完成了一批煤矿的达标治理工程,加大了煤矿废水治理力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落实煤炭资源整合政策,取缔所有小煤窑、关闭部分污染严重,规模较小,无力治理的煤炭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2010年,我县空气质量优良达100%;

城镇空气优良率达350天以上,Nh4-N(氨氮)、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能按照功能区达国家排放标准,达标率100%。

(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特色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中低田土改造工程”、“沃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