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诊断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4594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的诊断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传染病的诊断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传染病的诊断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传染病的诊断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传染病的诊断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的诊断Word下载.docx

《传染病的诊断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的诊断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的诊断Word下载.docx

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原虫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

  

(2)尿常规、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且前者尿内有膜状物。

黄疸型肝炎尿胆红质阳性。

  (3)粪常规菌痢、肠阿米巴病,呈粘脓血便和果浆样便;

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或血水样便或混有脓及粘液。

病毒性肠道感染多为水样便或混有粘液。

  2.病原体检查

(1)直接检查脑膜炎双球菌、疟原虫、微丝蚴、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及包囊,血吸虫卵,螺旋体等病原体可在镜下查到及时确定诊断。

  

(2)病原体分离依不同疾病取血液、尿、粪、脑脊液、骨髓、鼻咽分泌物、渗出液,活检组织等进行培养与分离鉴定。

细菌能在普通培养基或特殊培养基内生长,病毒及立克次体必须在活组织细胞内增殖,培养时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不同的组织与培养基或动物接种。

  3.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是一种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广泛用于临床检查,以确定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学检查可用已知抗原检查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查未知抗原。

抗体检查抗原的称反向试验,抗原抗体直接结合的称直接反应,抗原和抗体利用载体后相结合的称间接反应。

测定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需检查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需超过病初滴度4倍才有诊断意义。

免疫学检查包括:

  

(1)特异抗体检测:

①直接凝集试验;

②间接凝集试验;

③沉淀试验;

④补体结合试验;

⑤中和试验;

⑥免疫荧光检查;

⑦放射免疫测定,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常用的有皮肤试验,E玫瑰花形成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血液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及用单克隆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以了解各亚群T细胞数和比例。

  4.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同位素32P或生物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可以检出特异性的病毒核酸。

近年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序列作为“引物”,在耐热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通过变化反应温度,扩增目的基因,用于检测体液,组织中相应核酸的存在,在扩增循环中DNA片段上百万倍增加是很特异和非常灵敏的方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可以设想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传染病诊断方面有着光辉的前景。

  5.其它有气相色谱、鲎试验、诊断性穿刺、乙状结肠镜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生物化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同位素扫描检查、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等检查。

流行性腮腺炎也叫“痄腮”、“哈蟆瘟”,俗称“大嘴巴”,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

病毒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腮腺或颌下腺肿胀。

常在幼儿园、小学里流行。

成人偶可得病,2岁以下小儿较少得病。

一般一生只患一次。

本病在冬、春两季较多见。

(1)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约14-21天,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患者先觉一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

2-3天后,另一侧腮腺也肿痛,肿块以耳垂为中心,边缘界限不清。

表面发热,手压时有弹性感和压痛。

4-5天逐渐消退。

少数病人有时可有颌下腺和舌下腺肿胀疼痛。

不典型病例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脑膜炎、睾丸炎症状出现,少数女青年可并发卵巢炎。

(2)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②血清和尿中淀粉酶增高。

(3)治疗

西医治疗

患儿应注意口腔清洁,多饮开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避免咀嚼,禁食辛辣食物,保证营养。

氦氖激光局部照射,能减轻局部胀痛,并可缩短肿胀时间。

并发高热、头痛、呕吐者,可视病情,对症处理。

中医治疗:

局部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外敷,每日数次,或如意金黄散、芙蓉叶各30克研末,菊花9克浸汁加蜜糖适量拌和,每日2次外涂敷,或蒲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疼痛。

(4)护理

患儿应卧床休息,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口腔卫生,并发睾丸炎时,可用吊带托起阴囊,以减轻疼痛。

(5)预防

隔离患儿直至腮肿消退为止,易感者在流行期间,可用板蓝根30克,水煎服,连续3天。

还可对易感者采用腮腺炎病毒减毒活疫苗作喷喉或气雾进行主动免疫。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

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

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

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

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

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

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有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感受性,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

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

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

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

见于伤寒。

  

(二)临床特征

  1.临床分期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

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

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

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

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

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

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

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

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

  (4)恢复期势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

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2.特殊临床表现

  

(1)发热及热型 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

按热度高低可呈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热。

按热型分为稽留热,多见伤寒;

弛张热,多见于伤寒缓解期,败血症以及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间歇热,见于疟疾;

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

回归热,见回归热病;

双峰热,多为黑热病;

消耗热,多见于结核病。

  

(2)皮疹为传染病特征之一。

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形,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

皮疹出现的日期、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各种传染病不完全相同。

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3)中毒症状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

  ①毒血症(toxemia)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者。

  ②菌血症(bacteremia)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

病毒侵入血循环者称病毒血症(Viremia),其它病原体亦然,如立克次体血征(rickettsemia),螺旋体血症(spirochetemia)等。

  ③败血症(soptic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④脓毒血症(pyemia)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者。

  (4)临床类型为有助于诊断,判断病情变化及传染病转归等,可将传染病分为各种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包括迁延型);

按病情轻重分为:

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暴发型;

按病情特点分为典型与非典型;

非典型包括顿挫型及逍遥型,顿挫型的特征是指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或即行消失,如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病人中的少数病例,逍遥型的特征是症状不明显,但病变仍在进行,突然出现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如此型的伤寒病人,常常在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时方被出现。

非典型肺炎的临床和流行特点

1.首先病人高烧、干咳,并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有病人痰中带血丝,病人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

  2.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

  3.X光胸片特点与临床状况分离,一般的肺炎先有很重的临床表现,后在X光胸片上可以看到肺部有阴影变化;

但此次则是在临床症状还不严重时,X光片中已显示病人肺部有絮状阴影,并呈快速发展趋势。

  4.通常时高烧患者应用抗生素都会有明显效果,但此病用抗生素大多无效。

大多数非典型肺炎病人可自愈,个别病情恶化凶险,约有7%的病人需做人工呼吸。

  5.男女之间发病无差别,从年龄看青壮年占70%,与既往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老少较多不同。

  6.因最初起病时防护措施不够,医务人员属非典型肺炎高发人群,在家庭和医院有聚集现象。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

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由于它对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种群更新快。

  因此,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

  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除作为传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此外蝙蝠也可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