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3866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

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能够引起的固定反应。

4、中性刺激:

和无条件反应无关的刺激。

5、条件刺激:

与无条件伴随出现的中性刺激。

6、条件反应:

条件作用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7、操作条件反射:

这种由个体自身的操作造成的行为反射,其中由操作带来的刺激叫做强化物。

二、简答

1、人格发展论?

(1)、人格有三种成分:

本我、自我和超我,他们是在人们心理性欲的五个阶段中发展并逐渐整合。

(2)、本我:

受本能驱动的、生来就有的人格成分,是原始的、本能的、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

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3)、自我:

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进行活动。

它负责与现实接触,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督和管制本我的活动。

(4)、超我:

包含着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负责监督和批判自己的行为。

2、正强化与负强化?

当个体进行某项操作之后在情境中出现了某种刺激,该刺激的出现有助于这项操作行为频率的加强,这样的刺激称为正强化物。

正强化物所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

当个体进行某项操作之后在情境中已有的刺激的消失,而其消失能够有助于这种操作行为频率的增加,这样的刺激称为负强化物。

负强化物所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

3、正强化与负强化的区别和共同之处?

区别:

正强化是因为特定的行为带来了某种刺激;

负强化则是因为特定的行为去除了某个刺激。

共同之处:

都能够增加某种行为。

4、正、负强化与奖惩的区别?

正强化与奖励的性质略有不同;

负强化与惩罚有所不同:

负强化是加强某种行为,惩罚则是制止某种行为。

第三章动机

1、动机:

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进行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2、需要:

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隐藏在动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3、价值观:

就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或品质,它直接决定我们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状态。

4、本能:

指的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

5、本能论:

(1)提出者:

詹姆斯

主要观点:

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

人的本能除了生物本能之外还具有社会本能

(2)鼓吹者:

麦独孤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人类的十八项本能。

6、驱力是指个体由于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7、诱因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者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8、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9、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客服的干扰或者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10、

二、简答/论述

1、动机的功能?

激活、引导、维持调整

2、动机的复杂性?

(1)、动机和行为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2)、个体行为同时受到多种动机支配。

(3)、个体明确表示的动机往往不是真实的。

(4)、无意识动机的存在。

3、影响动机模式的心理因素?

(1)、兴趣爱好

(2)、价值观

(3)、抱负水平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最基本、最原始、最强有力,是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是人类保存个体和群体生命的基本需要。

(2)安全需要:

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主要包括生命安全、职业安全、财产安全。

(3)社交的需要即归属与爱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他尊。

(5)求知的需要:

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即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广告)

(7)自我实现的需要:

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衬的一切活动。

5、五)动机的认知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功效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

6、意志的品质

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

7、增强挫折承受力

(1)正确看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感觉: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2、知觉:

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3、视觉后象:

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后象,在视觉中产生的后象就是视觉后象。

4、视觉对比:

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

5、错觉:

在客观事物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1、感觉的分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温度觉、动觉和平衡觉、内脏感觉。

2、视觉的原理

400-700nm的光为可见光、由于光的波长不同产生的不同色为色调。

700nm、580nm和510nm、光波的能量强度,为亮度。

光波的纯度,为饱和度。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对象性:

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而最终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者完整具体的对象。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对象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往往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知觉的这种属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原则?

邻近性:

其它条件相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相似性:

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对称性:

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良好连续:

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共同命运:

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封闭:

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线条方向:

根据不同的方向容易组成图形。

简单性:

视野中具有简单的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错觉产生的原因?

(1)、知觉对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2)、错觉的产生和过去经验、情绪有关。

(3)、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们产生错觉。

(4)、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五章注意

1、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无意注意可转化为、有意注意、可发展为、有意后注意

二、简答题

1、注意的基本特征?

(1)、指向性:

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2)集中性:

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抑制无关、多余的活动。

5、知觉类型?

(1)空间知觉:

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

包括:

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

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

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

是指人在注意时,出现一些适应注意某种事物时的动作。

如目光,身姿等。

全神贯注、侧耳倾听

、举目凝视。

(2)无关动作的停止:

是指人在注意时停止与注意某事物无关的动作。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来说,吸气更短促,而呼气更延长。

在紧张注意时,常发生呼吸暂时停止情况,即所谓“屏息”现象。

3、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选择的信息:

有意义、符合需要、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

避开、抑制的信息:

无意义、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2)保持功能

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

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调节和监督功能

可以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

4、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困难、单调——不吸引人注意——不感兴趣——非做不可——意志

(3)有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高度的稳定性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2)、稳定的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坚强的意志力。

3、注意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黑色圆点8~9个;

外文字母4~6个;

几何图形3~4个;

汉字3~4个2.注意的稳定性:

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

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4、注意的转移:

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三、论述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外——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不活动、无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绝对新异性—相对新异性)

中等复杂—过于简单、复杂

(2)内——人本身的状态: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知识经验);

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

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集中、排列规律。

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

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

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4、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5、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6、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还较低,难以同时兼顾两件事情。

初中低年级学生在注意分配时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注意了抄写就忽略了听讲。

初三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技能技巧的稳定性有了提高,才使注意分配能力逐渐向较高水平发展。

高中生在学习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