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缨杜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缨杜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缨杜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于海拔12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灌木丛中。
分布于中国、越南、泰国、缅甸和印度。
生长习性
杜鹃花产于高海拔地区,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恶酷热干燥。
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PH在5.5-6.5之间的酸性土壤。
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间也能生长。
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长不良。
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晒,夏秋应有落叶乔木或荫棚遮挡烈日,并经常以水喷洒地面。
杜鹃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为主。
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3-5月开花,杜鹃花耐修剪。
一般在5月前进行修剪,所发新梢,当年均能形成花蕾,过晚则影响开花。
种植要求
肥水管理
杜鹃生长发育要求酸性土壤。
由于北方土壤多偏碱性,因此盆土需用腐熟的松针叶土等腐植土混合配制。
杜鹃的根系为须状细根,对肥料浓度及水质的要求严格,施肥时要遵循适时适量、薄肥勤施的原则。
春季开花前为促使枝叶及花蕾生长,可每月追施一次磷肥。
花后施1-2次氮磷为主的混合肥料。
9-10月份孕蕾期施1-2次磷肥。
在生长期、开花期肥水要求较多,冬季休眠、夏季生长缓慢时要控制肥水,以防烂根。
杜鹃花喜湿润和凉爽的环境,北方气候干燥,应及时浇水并喷雾,以保持较高空气湿度。
浇花水以矾肥水及雨水为好,如用常用水需加入少量硫酸亚铁及食醋。
也可将西瓜或西红柿切成小块施入,对于改善土质及花朵质量也有良好效果。
整形修剪
为加速植株盛开,杜鹃常通过摘心来促发新枝,对于花朵簇拥、影响花形的可以提早疏蕾,这样不但使当年花大色鲜,也有利于植株来年生长开花。
杜鹃萌发力强,枝条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降低其观赏性和商品性,因此需通过修枝来调整。
修枝一般在春季花谢后及秋季进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长枝病虫枝及部分交叉枝,避免养分消耗,使整个植株开花丰满。
花期控制
杜鹃在秋季进行花芽分化,通过冷藏和加温处理,可以人为控制花期。
要使杜鹃提前开花,可将其移至温室培养,控温在20-25℃,并经常在枝叶上喷水,保持80%以上的相对湿度,这样经过一个半月即可开花。
要使杜鹃延迟开花,可将形成花蕾的杜鹃,让其一直处于低温状态,保持温度2-4℃,盆干时浇水,夏秋移出室外,2周后即可开花。
柞木
柞木(拉丁学名:
Xylosma
racemosum(Sieb.
et
Zucc.)Miq.
),别名:
凿子树,蒙子树,葫芦刺,红心刺,也称蒙古栎;
大风子科柞木属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5米;
树皮棕灰色,叶薄革质,雌雄株稍有区别,通常雌株的叶有变化,叶柄短,总状花序腋生,花小,花梗极短,花萼卵形,花瓣缺;
花丝
细长,花药椭圆形,子房椭圆形,浆果黑色,球形,种子2-3粒,卵形,花期春季,果期冬季。
柞木喜光、耐寒、能抗-50度,喜凉爽气候;
耐干旱、耐瘠薄、喜中性至酸性土壤。
耐火烧、根系发达、不耐盐碱;
材质坚硬、比重大(气干密度0.63-0.72g/cm3)、纹理美观、具有抗腐耐水湿等特点。
。
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林边、丘陵和平原或村边附近灌丛中。
柞木(蒙古栎)为喜光树种,适应性强,耐火,耐干旱瘠薄,耐寒性强,能耐-50℃的低温。
喜欢温凉气候和中性至酸性土壤,通常生于向阳干燥山坡。
蒙古栎的根很深,主根发达,但不耐移植。
柞木(蒙古栎)适应较广的土壤类型,多生长在酸性或微酸性较肥沃的暗棕色森林土和棕色森林土上。
人为破坏严重的山地,蒙古栎能在干燥阳坡,土体发育不全的粗骨土上成林,但其地位甚低。
产于秦岭以南和长江以南各省区。
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于丘陵、山地灌丛中或村落附近。
产于中国东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及台湾等地,广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区,华北亦有少量分布;
朝鲜、日本、蒙古及苏联均产之。
垂直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为海拔200-800米,河北为800-2000米。
国内东北分布最多,是天然林中的优势树种,在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国防林中均占有显著位
繁殖方法
选择:
⒈整地作床从9月中旬开始,整地深翻30cm,拣出草根、石块,春播在秋翻后于翌年春耙地,每公顷施有机肥22.5t。
翻地时进行土壤消毒每每公顷施600kg硫酸亚铁,防治地下害虫,每公顷施37.5kg辛硫磷。
然后每平方米施入熟好的农家肥5kg,作床高10cm,床面宽1.0m,步道25~30cm。
为防治苗木病害,每平方米用5g溶液喷洒床面,用药5d后播种。
⒉育苗地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质肥沃、pH值5.5~7.0,土层厚度50cm以上的沙壤土和壤土。
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
(Wall.)
Nees),属深根性长寿树种,喜温暖、湿润气候,性喜光,幼树稍耐阴。
在肥沃、深厚的酸性或中性砂壤土上生长良好,不耐水湿。
萌蘖更新力强,耐修剪。
移栽前宜先切断主根,促使其萌发侧根、须根。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5-15(20)米,胸径达30厘米;
树皮灰褐色,深纵裂,小片脱落,内皮红褐色,具有樟脑气味。
枝条粗壮,圆柱形,绿褐色,小枝具棱角。
芽卵形,大,鳞片近圆形,密被绢状毛。
叶互生,叶形变化很大,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5厘米,宽4-6.5厘米,在花枝上的稍小,先端通常急尖至短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至近圆形,两侧有时不相等,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
下面通常粉绿色,幼时仅下面被微柔毛,老时两面无毛或上面无毛下面多少被微柔毛,羽状脉或偶有近离基三出脉,侧脉每边4-5条,与中脉两面明显,斜展,在叶缘之内渐消失,侧脉脉腋在上面明显隆起下面有明显的腺窝,窝穴内被毛或变无毛,细脉与小脉网状,微细而不明显;
叶柄长1.5-3
(3.5)厘米,粗壮,腹凹背凸,近无毛。
圆锥花序腋生,均比叶短,长4-10厘米,具梗,总梗长2-4厘米,与各级序轴均无毛。
花小,长达3毫米,淡黄色;
花梗短,长1-2毫米,无毛。
花被外面疏被白色微柔毛,内面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6,宽卵圆形,近等大,长约2毫米,宽达1.7毫米,先端锐尖。
能育雄蕊9,花丝被短柔毛,第一、二轮雄蕊长约1.4毫米,花药卵圆形,与扁平的花丝近等长,药室4,内向,花丝无腺体,第三轮雄蕊长约1.6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药室4,外向,花丝近基部有一对具短柄的心形腺体。
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长三角形,连柄长不及1毫米,柄被短柔毛。
子房卵珠形,长约1.2毫米,无毛,花柱纤细,长约1.2毫米,柱头盘状,具不明显的三圆裂。
果球形,直径达1厘米,黑色;
果托狭长倒锥形,长约1厘米,基部宽约1毫米,顶部宽达6毫米,边缘波状,红色,有纵长条纹。
花期3-5月,果期7-9月。
云南樟
多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海拔1500—2500(3000)米。
属深根性长寿树种,喜温暖、湿润气候,性喜光,幼树稍耐阴。
分布情况
产云南中部至北部、四川南部及西南部、贵州南部、西藏东南部。
多生
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海拔1500-2500(3000)米。
印度、尼泊尔、缅甸至马来西亚也有。
榔榆(拉丁学名:
Ulmus
parvifolia
Jacq)别称:
小叶榆。
树形优美,姿态潇洒,树皮斑驳,枝叶细密,在庭院中孤植、丛植,或与亭榭、山石配置都很合适。
也可选作矿区厂绿化住宅树种。
榔榆木树坚硬,可供工业用材;
茎皮纤维强韧,可作绳索和人造纤维;
根、皮、嫩叶入药有消肿止痛、解毒治热的功效,外敷治水火烫伤;
叶制土农药,可杀红蜘蛛
落叶乔木,或冬季叶变为黄色或红色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后脱落,高达25米,胸径可达1米;
树冠广圆形,树干基部有时呈板状根,树皮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规则鳞状薄片剥落,露出红褐色内皮,近平滑,微凹凸不平;
当年生枝密被短柔毛,深褐色;
冬芽卵圆形,红褐色,无毛。
叶质地厚,披针状卵形或窄椭圆形,稀卵形或倒卵形,巾脉两侧长宽不等,长1.7~8(常2.5~5)厘米,宽0.8~3(常1~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偏斜,楔形或一边圆,叶面深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凹陷处有疏柔毛外,余处无毛,侧脉部凹陷,叶背色较浅,幼时被短
柔毛,后变无毛或沿脉有疏毛,或脉腋有簇生毛,边缘从基部到先端有钝而整齐的单锯齿,稀重锯齿(如萌发枝的叶),侧脉每边10~15条,细脉在两面均明
显,叶柄长2~6毫米,仅上面有毛。
花秋季开放,3~6数在叶脉簇生或排成簇状聚伞花序,花被上部杯状,下部管状,花被片4,深裂至杯状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花梗极短,被疏毛。
翅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13毫米,宽6~8毫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翅稍厚,基部的柄长约2毫米,两侧的翅较果核部分为窄,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花被片脱落或残存,果梗较管状花被为短,长1~3毫米,有疏生短毛。
花果期8~10月。
生于平原、丘陵、山坡及谷地。
喜光,耐干旱,在酸性、中性及碱性土上均能生长,但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为最适宜的生境。
对有毒气体烟尘抗性较强。
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河南苏州等省区。
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适宜地区:
华南地区、华中地区。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主要是播种繁殖和扦插繁殖,但榔榆的种子获取比较困难,用一般的扦插方法成活率也仅为20%~40%。
选择插穗
榔榆插穗采自多年生树桩盆景的1年生2年生枝条,插穗长为7~8cm
插穗的处理
为了解决榔榆不易生根的问题,对插穗扦插前进行不同药剂处理。
园林观赏
榔榆干略弯,树皮斑驳雅致,小枝婉垂,秋日叶色变红,是良好的观赏树及工厂绿化、四旁绿化树种,常孤植成景,适宜种植于池畔、亭榭附近,也可配于山石之间,唯病虫害较多。
萌芽力强,为制作盆景的好材料。
树形优美,姿态潇洒,枝叶细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因抗性较强,还可选作厂矿区绿化树种。
栀子皮
栀子皮(学名:
Itoa
orientalis
Hemsl.)又称伊桐、野厚朴、山枇杷。
大风子科,栀子皮属(该属2种,分布于马来西亚。
中国1种)。
栀子皮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等地区,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栀子皮主要用于清热解毒。
落叶乔木,高8-20米;
树皮灰色或浅灰色,光滑;
幼枝淡灰色,皮孔明显,当年生枝有疏毛,老枝无毛。
叶大型,薄革质,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13-40厘米,宽6-14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钝或近圆形,边缘有钝齿,上面深绿色,脉上有疏毛,下面淡绿色,密生短柔毛,中脉在上面稍凹,在下面突起,羽脉
10-26对;
叶柄长3-6厘米,上面扁平,下面圆形,有柔毛。
花单性,雌雄异株,稀杂性;
花瓣缺;
萼片4片,三角状卵形,长0.6-1.5厘米,
外面有毡状毛;
雄花比雌花小,圆锥花序,顶生,长4-8厘米,有柔毛;
雄蕊多数,花丝短,无毛,花药黄色,椭圆形,2室;
雌花比雄花大,单生枝顶或叶腋,子房上位,圆球形,花柱短,6-8裂,稀4裂,有短毛。
蒴果大,椭圆形,长达9厘米,密被橙黄色绒毛,后变无毛,外果皮革质,内果皮为木质,从顶端向下及从基部向上6-8裂,稀4裂,中部联合,各裂片沿胎座从基部向上至中部又分裂为2瓣;
种子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