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17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标准”进行梳理和细化,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针对其中的具体标准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落实课程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较多“标准”是要求运用地理图表来说明有关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或规律的。

“运用图表”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种具体体现,包含着阅读地理图表和绘制地理图表两个层次的要求。

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培养学生地理技能的目标要求,《教学要求》对“运用图表”给予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有的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理图表描述、分析和运用有关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有的则是要求学生学会绘制地理图表来说明有关地理问题。

此外,“标准”中还有一些内容是要求运用案例或者有关资料来阐述有关地理问题的,而不同版本的教材选择的案例不尽相同,针对这一情况,《教学要求》也给予了具体说明。

案例教学并不是要教师拘泥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单纯就案例讲案例,而是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地理问题的方法,并在分析其他案例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否则即使案例讲的再多,收效也不大。

地理1

一、宇宙中的地球

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类别。

2.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阅读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特征资料,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

5.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大气层的分层。

3.运用图表资料,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如太阳辐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5.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6.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7.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8.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9.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1.指导学生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的形成原因。

2.地球运动是地球公转、自转运动叠加、合成的结果,注意分析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模型,配合所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2.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对教材中涉及的矿物及岩石名称要求学生只作一般性了解。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3.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4.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掌握全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3.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4.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可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分析气候类型成因的方法。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知道锋面的概念、类型。

2.运用图表,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3.运用图表,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

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

4.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3.阅读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洋流按成因分类不作要求。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不要求系统介绍每一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举例说明即可。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组织学生收集某区域的相关资料,讨论某一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变化,会对区域中其它地理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垂直自然带图”,归纳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组织学生收集相关图片或者结合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

1.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特点。

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目前,全球变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教学中应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

2.观看气候变暖的科教片,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对具体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做一般了解,主要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理解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了解对这种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1.人类活动对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时起着诱发、加剧的作用。

因此,在自然灾害发生成因的分析中应考虑人为因素的作用。

2.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在面对某种自然灾害时所应采取的自救与互助的方法或者措施。

地理2

一、人口与城市

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2.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3.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指导学生收集本地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统计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增长模式,加深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

2.运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指导学生查阅本地人口资料,归纳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探究其原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1.阅读有关城市地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其空间结构特征。

2.结合实例,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组织学生收集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等资料,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

2.通过实例,了解中心地理论在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城市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

2.组织学生讨论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并探讨原因。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运用案例,分析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