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138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doc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doc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

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

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

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

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提出的。

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

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

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

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

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

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

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0、知识: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1、城市学校:

是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

城市学校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

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同时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

12、监生历事制度:

它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

始于洪武五年。

它规定国子监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成为历事监生。

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13、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4、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我国学者大多认为学习策略主要由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组成。

15、课程:

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16、贝尔—兰开斯特制:

又称导生制。

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

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

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教育。

17、义务教育:

通过法律对某年龄阶段的儿童实行的强制性的由国家、学校和家庭保障予以的教育。

18、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19、国家课程:

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20、测验:

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21、元认知策略:

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22、道尔顿制:

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23、文雅教育:

也称自由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在认为职业与教学分为自由与偏狭的思想上提出了适合自由民的教育。

文雅教育是反对教育具有功利性,主张以提高一般文化素养为目的,以自由发展理论为目标,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的高尚的教育,自由教育符合人的身心发展。

与现代功利性教育相比。

是一种纯粹的教育,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它又对知识带有偏见,将其分为高尚与卑贱,同时由于适合自由民,使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只为少数贵族所享有,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24、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25、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6、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7、课程标准:

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28、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29、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0、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31、学校教育:

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2、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33、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34、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的首倡者为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

35、因材施教(原则):

宋代朱熹把孔子的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这一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36、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37、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8、元认知:

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39、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40、综合课程:

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41、讨论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2、课程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

43、环境决定论:

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环境决定论。

44、学生观:

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

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45、教育民主化:

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型的否定。

一方面,他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等。

46、教育目的:

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47、《理想国》:

《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

书中以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等人的对话形式表述其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讨论了政治体制、婚姻、优生、宗教、道德、教育、文艺等各种问题。

在本书中,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立学校教育体制。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