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0486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Word下载.docx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的是()

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的相思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

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的愁肠。

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的典故,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是女性。

2.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的是()

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的动作神态。

尤其是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

B.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加强了眼前的离愁别绪。

C.“良辰好景虚设”的“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的专一忠诚。

D.“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因为杨柳依依,使人动依依惜别之情,念折柳送别之俗。

晓风清寒,使人离开情人温暖怀抱后的凄冷心境再度加强,残月更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

3.将这两首诗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的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的心境。

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的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的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的离别在更广阔的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曲全都用到了。

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的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的意义。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褊小蹁跹一叶扁舟翩然而至

B.翌日肄业苦心孤诣嘉言懿行

C.跻身给予窗明几净济济一堂

D.迤逦旖旎颐指气使贻人口实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弃掷斜晖挺身举案齐眉

B、揩拭青霄狼藉蝇头微利

C、暮蔼蜗角胸臆萧瑟凄冷

D、厮守把盏扶持喁喁私语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6,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

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7,阅读[端正好],完成1-3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

2.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

3.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8,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筵席煎熬栖惶亲眷B.蹙眉携手顷刻厮守

C.狼籍淋漓解剖讫今D.罗帏青鸾暮蔼胸臆

9,赏析下面这首元曲,并做后面的题。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①。

望西都②,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注释:

①山河表里潼关路:

黄河为表(在潼关外),华山为里(在潼关内),中间是通往潼关的道路。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为历史上军事要塞。

②西都:

即长安,位于潼关以西。

曾有两周、秦、西汉至隋、唐等十个王朝在此建都。

汉代以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市)为西都,也叫西京。

(1)对这首元曲的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峰峦如聚”中一个“聚”字,不仅形象化地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

B.“波涛如怒”中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们以生命和感情。

C.“意踌躇”一句是作者对自己此时心情的总概括:

思绪万千,沉郁不安,忧伤悲愤。

D.“伤心秦汉经行处”中的“经行处”,是作者经过的地方。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河,都没有点明是什么地方。

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

这些都涂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B.“望西都,意踌躇。

”这是作者直写主观感受,是全曲的点题之词。

C.结尾“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虽然真实地揭露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但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一种无力的呻吟。

D.这首小令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激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10,红娘问莺莺:

“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莺莺无心打扮的原因是()

A、“你哪知我的心里啊!

”-你不懂我的心。

B、“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同人不熬熬煎煎的气。

”-眼前车马忙碌,分明离别在即,别情沉重。

C、“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素昏昏沉沉的睡。

”-被老夫人如此逼迫,弄得头昏脑胀。

D、“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想到离别后惟一可作慰藉的只能是鱼雁传书,就心痛欲碎。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iǎn)暮霭(ǎi)胸臆(yi)    B.泠泠(lé

ng)相偎(wēi)栖迟(qī)

C.赓续(gēng)玉醅(bè

i)揾做(wè

n)   D.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qǐng)

12,下面的句子,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的一项是()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C、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13,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

“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1.将下面文言文部分,用斜线断句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

①鉴:

镜子。

②渠:

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

古代的一种战船。

①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都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

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西风紧,北雁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

总是离人

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16,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回答问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句,描写暮秋景象,为抒情女主人公崔莺莺抒发离愁别怨布置氛围。

景中含情,渗透崔莺莺的凄苦的心情,可谓水乳交融。

B.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情语不可分割,艺术效果强烈。

C.“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二句,写崔莺莺一觉醒来,早晨发现窗外的树林已经染上了红色,她因之更加痛苦,落下离别泪。

D.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描写崔莺莺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她晨起发现树叶子变红,马上联想到这是离别之人流下的带血的眼泪染成的。

17,①韩愈在《师说》中论述到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高于学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②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阳\'

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

古\'

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

潜台词\'

,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

无人语\'

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

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

来时\'

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