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30383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播技术单播广播组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假设用户B、D和E需求该信息,则信息源Server通过路由器广播该信息,网络其他用户A和C也同样接收到该信息,信息安全性和有偿服务得不到保障。

从广播信息的传播过程可以看出,广播的保密性和有偿性比较差。

并且当同一网络中需求该信息的用户量很小时,网络资源利用率将非常低,带宽浪费严重。

因此,广播不利于对特定用户进行数据交互,并且还严重的占用带宽。

1.1.3组播方式传输信息

综上所述,单播方式适合用户较少的网络,而广播方式适合用户稠密的网络,当网络中需求某信息的用户量不确定时,单播和广播方式效率很低。

IP组播技术的出现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网络中的某些用户需要特定信息时,组播信息发送者(即组播源)仅发送一次信息,借助组播路由协议为组播数据包建立组播分发树,被传递的信息在距离用户端尽可能近的节点才开始复制和分发,如图1-3。

假设用户B、D和E需求该信息,为了将信息顺利地传输给真正需要该信息的用户,需要将用户B、D、E组成一个接收者集合,由网络中各路由器根据该集合中各接收者的分布情况进行信息转发和复制,最后准确地传输给实际需要的接收者B、D和E。

相比单播来说,组播的优点在于:

不论接收者有多少,相同的组播数据流在每一条链路上最多仅有一份。

使用组播方式传递信息,用户数量的增加不会显著增加网络的负载。

相比广播来说,组播的优点在于:

组播数据流仅会发送到要求数据的接收者。

不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合理的利用带宽。

1.1.5组播的优点和应用

1.组播的优点

组播的优势在于:

提高效率:

降低网络流量,减轻服务器和CPU负荷。

优化性能:

减少冗余流量。

分布式应用:

使多点应用成为可能。

2.组播的应用

组播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实现了IP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能够节约大量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

组播功能主要有以下的应用:

多媒体、流媒体的应用,如:

网络电视、网络电台、实时视/音频会议。

培训、联合作业场合的通信,如:

远程教育。

数据仓库、金融应用(股票)等。

任何“点到多点”的数据发布应用。

1.2组播模型分类

根据对组播源处理方式的不同,组播模型有下列三种:

ASM(Any-SourceMulticast,任意信源组播)

SFM(Source-FilteredMulticast,信源过滤组播)

SSM(Source-SpecificMulticast,指定信源组播)

1.ASM模型

简单地说,ASM模型就是任意源组播模型。

在ASM模型中,任意一个发送者都可以成为组播源,向某组播组地址发送信息。

众多接收者通过加入由该组播组地址标识的组播组以获得发往该组播组的组播信息。

在ASM模型中,接收者无法预先知道组播源的位置,但可以在任意时间加入或离开该组播组。

2.SFM模型

SFM模型继承了ASM模型,从发送者角度来看,两者的组播组成员关系完全相同。

同时,SFM模型在功能上对ASM模型进行了扩展。

在SFM模型中,上层软件对收到的组播报文的源地址进行检查,允许或禁止来自某些组播源的报文通过。

因此,接收者只能收到来自部分组播源的组播数据。

从接收者的角度来看,只有部分组播源是有效的,组播源被经过了筛选。

3.SSM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用户可能只对某些组播源发送的组播信息感兴趣,而不愿接收其它源发送的信息。

SSM模型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能够在客户端指定组播源的传输服务。

SSM模型与ASM模型的根本区别在于:

SSM模型中的接收者已经通过其他手段预先知道了组播源的具体位置。

SSM模型使用与ASM/SFM模型不同的组播地址范围,直接在接收者和其指定的组播源之间建立专用的组播转发路径。

1.3组播的框架结构

IP组播技术比较复杂,其根本用途是以组播方式将信息从组播源传输到接收者手中,同时满足接收者对信息的各种需求。

对于IP组播,需要关注的是:

网络中有哪些接收者?

即主机注册。

这些接收者需要从哪个组播源接收信息?

即组播源发现技术。

组播源将组播信息传输到哪里?

即组播寻址机制。

组播信息如何传输?

即组播路由。

IP组播属于一种端到端服务,按照协议层从下往上划分,组播机制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寻址机制:

借助组播地址,实现信息从组播源发送到一组接收者。

主机注册:

使用组播成员注册机制实现接收主机动态加入和离开组播组。

组播路由:

使用组播路由构建报文分发树,从组播源传输报文到接收者。

组播应用:

组播源必须支持视频会议等组播应用软件,TCP/IP协议栈必须支持组播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1.3.1组播地址

由于信息的接收者是一个组播组内的多个主机,因此需要面对信息源该将信息发往何处、目的地址如何选取的问题。

这些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组播寻址。

为了让信息源和组播组成员进行通讯,需要提供网络层组播地址,即IP组播地址。

同时必须存在一种技术将IP组播地址映射为链路层MAC组播地址。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组播地址。

1.IP组播地址

根据IANA(InternetAssignedNumbersAuthority,因特网编号授权委员会)规定,IP地址分为五类,即A类、B类、C类、D类和E类。

单播报文按照网络规模大小分别使用A、B、C三类IP地址。

组播报文的目的地址使用D类IP地址,D类地址不能出现在IP报文的源IP地址字段。

E类地址保留在今后使用。

在单播数据传输过程中,一个数据包传输的路径是从源地址路由到目的地址,利用“逐跳”(hop-by-hop)

的原理在IP网络中传输。

然而在IP组播环境中,数据包的目的地不是一个,而是一组,形成组地址。

所有的信息接收者都加入到一个组内,并且一旦加入之后,流向该组地址的数据立即开始向接收者传输,组中的所有成员都能接收到数据包,这个组就是“组播组”。

组播组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组播组中的成员是动态的,主机可以在任何时刻加入和离开组播组。

组播组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临时的。

由IANA分配组播地址的组播组称为永久组播组(又称之保留组播组)。

对于永久组播组,要注意的是:

永久组播组的IP地址保持不变,但组中的成员构成可以发生变化。

永久组播组中成员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甚至可以为零。

那些没有保留下来供永久组播组使用的IP组播地址,可以被临时组播组使用。

D类组播地址范围是224.0.0.0~239.255.255.255,范围及含义见表1-2。

根据IANA的约定,224.0.0.0~224.0.0.255网段地址被预留给本地网络中的路由协议使用,常用的预留IP组播地址列表如下:

说明:

和IANA为IP单播预留私有地址网段10.0.0.0/8等类似,IANA也为IP组播预留了私有地址网段

239.0.0.0/8,这些地址属于管理范围地址。

通过对管理范围地址的管理,可以灵活地定义组播域范围,实现不同组播域之间的地址隔离,有助于相同组播地址在不同组播域内的重复使用而不会冲突。

2.以太网组播MAC地址

以太网传输单播IP报文的时候,目的MAC地址使用的是接收者的MAC地址。

但是在传输组播报文时,传输目标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接收者,而是一个成员不确定的组,所以需要使用组播MAC地址作为目的地址。

IANA规定,组播MAC地址的高24bit为0x01005e,MAC地址的低23bit为组播IP地址的低23bit,映射关系如图1-4所示:

由于IP组播地址的高4bit是1110,代表组播标识,而低28bit中只有23bit被映射到MAC地址,这样IP地址中就会有5bit信息丢失,直接的结果是出现了32个IP组播地址映射到同一MAC地址上。

1.3.2组播协议

通常,我们把工作在网络层的IP组播称为“三层组播”,相应的组播协议称为“三层组播协议”,包括IGMP、PIM、MSDP等;

把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IP组播称为“二层组播”,相应的组播协议称为“二层组播协议”,包括IGMPSnooping。

本节主要针对二、三层组播协议在网络中的应用位置和功能进行总体介绍,有关各协议的详细介绍请分别参见本手册其他各章节的介绍。

1.三层组播协议

三层组播协议包括组播组管理协议和组播路由协议两种类型,它们在网络中的应用位置如图1-5所示。

(1)组播组管理协议

在主机和与其直接相连的三层组播设备之间通常采用组播组的管理协议IGMP(InternetGroup

ManagementProtocol,互联网组管理协议),该协议规定了主机与三层组播设备之间建立和维护组播组成员关系的机制。

(2)组播路由协议

组播路由协议运行在三层组播设备之间,用于建立和维护组播路由,并正确、高效地转发组播数据包。

组播路由建立了从一个数据源端到多个接收端的无环(loop-free)数据传输路径,即组播分发树。

对于ASM模型,可以将组播路由分为域内和域间两大类:

域内组播路由用来在AS(AutonomousSystem,自治系统)内部发现组播源并构建组播分发树,从而将组播信息传递到接收者。

在众多域内组播路由协议中,PIM(ProtocolIndependentMulticast,协议无关组播)是目前较为典型的一个。

按照转发机制的不同,PIM可以分为DM(DenseMode,密集模式)和SM(SparseMode,稀疏模式)两种模式。

域间组播路由用来实现组播信息在AS之间的传递,目前比较成型的解决方案有MSDP(MulticastSourceDiscoveryProtocol,组播源发现协议)等。

对于SSM模型,没有域内和域间的划分。

由于接收者预先知道组播源的具体位置,因此只需要借助PIM-SM构建的通道即可实现组播信息的传输。

2.二层组播协议

二层组播协议包括IGMPSnooping组播VLAN等,它们在网络中的应用位置如图1-6所示。

IGMPSnooping(InternetGroupManagementProtocolSnooping,IGMP侦听)是运行在二层设备上的组播约束机制,通过侦听和分析主机与三层组播设备之间交互的IGMP来管理和控制组播组,从而可以有效抑制组播数据在二层网络中的扩散。

1.4组播报文的转发机制

在组播模型中,IP报文的目的地址字段为组播组地址,组播源向以此目的地址所标识的主机群组传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