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03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docx

第一章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具体运用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研究生产关系极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劳动(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

①劳动—劳动力有目的的支出

②劳动对象—劳动作用的客体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东西

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标志生产能力的高低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统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2)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①人们按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去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②人们通过劳动,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物质产品的过程。

③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物质产品的过程。

(3)生产力的含义

(1)含义:

人们改造、变革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生产力三要素的关系:

劳动者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

2.生产关系?

狭义:

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过程均是再生产过程,再生产过程均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且是周而复始的有机整体。

广义: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单说: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四)经济规律

1.概念诠释:

(1)含义: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特点:

是客观实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离不开人们的经济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带有阶级性。

(3)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移;人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人能够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人能够利用经济规律。

(4)经济规律的类型:

三种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②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③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自身的内部矛盾。

3.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体中,经济基础起着决定的作用。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

②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

新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旧的上层建筑的残余、特别是旧的意识形态并不会轻易退走,必须经过长期的变革过程,才能使新的上层建筑完善化,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上层建筑总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新的先进的上层建筑是摧毁旧的经济基础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发展的强大力量;旧的腐朽的上层建筑是维护过时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反对力量。

②革命阶级要变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经济基础,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与旧的上层建筑展开艰苦复杂的斗争。

这是社会永不停止的过程。

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看到:

研究生产关系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联系决定它的生产力和对它具有反作用的上层建筑。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决定)(反作用)

五、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人类社会,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既是社会科学,又是历史科学,因此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二)科学的抽象法

科学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研究方法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叙述方法则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从本质规定到现象说明。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能通过实验室研究分析问题,只能通过科学抽象来进行。

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下,都纵横交错着许多庞杂零乱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

必须舍去错综复杂的干扰因素,探究其本质因素。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方法是简单到复杂的方法,指的是思维逻辑;

历史的方法是按照事物发展的真实轨迹展开研究的方法,指的是历史逻辑。

(四)其他方法的借鉴

这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中的某些方法和经济科学中的某些方法。

凡是有益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都是可以借鉴的。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劳动价值论)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为什么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第一、任何一门科学都应该选择合理的起点

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是最简单、最常见、

最有丰富内涵的东西

第一节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一、商品二因素(原始社会后期才出现)

(一)什么是商品

1.含义: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即是为了出卖(利他)而不是供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

(1)含义分析:

交换:

生产者的目的性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2)商品产生的社会条件:

①社会分工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所有权必须清晰,交换才不至于畸形。

生产力发展是商品产生的根本原因

(3)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封建社会以前)和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工业革命之后)内容、数量、规模上的变化。

(二)商品二因素分析:

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1)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2)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可以感觉到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

(3)商品经济条件下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4)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质指的是不同的用途和性能,量指的是约定俗成的或法定统一的计量物品的自然尺度。

(5)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别人需要,而不是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

(6)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有着根本区别:

商品具有利他性,是为别人生产的

‚商品作为社会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进入消费,所以使用价值是物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价值

(1)商品的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为什么能够相交换?

为什么可以在量上进行比较?

是因为它们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可以交换是因为凝结着等量的人类劳动,或者说价值量相等。

(2)商品的价值

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感官感觉不到的

②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③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人与人的关系

④商品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二者是统一的: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同存在于一个商品体之中,相互依存,缺一不构成商品体

②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③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价值的实现为条件

(2)二者是矛盾的:

①反映的关系不同。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②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要获得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要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价值

③交换成功,二者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Eq废品不是商品,其生产目的没有实现(交换)

马克思:

交换双方“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

”流通领域“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

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

自由!

因为商品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平等!

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

所有权!

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

边沁!

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

”--《资本论》第二章P102

如果没有所有权,所谓“自由、平等、边沁”都是空的。

马克思研究单个商品,目的是要从这种资产阶级财富最简单的细胞开始,逐步研究资产阶级财富的总体。

如果这个总体的细胞(单个商品)没有所有权因素,那么总体本身就没有所有权因素,因此,若不阐明简单商品包含的所有权,就根本不可能说明总体商品的所有权,更不可能论述特殊商品(劳动力)、资本等的所有权。

因此,商品应该是所有权、使用价值、价值三因素的统一:

没有所有权便不能进行交换;没有使用价值则不能用于交换;没有价值便没有交换的意义。

综上分析可知,商品应该是三因素。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

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之为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形成社会分工。

职能: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回答进行或用什么形式进行的问题。

2.抽象劳动:

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或消耗,撇开具体劳动无差别的劳动,更应理解为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因为劳动交换不能直接进行,必须借助产品交换简介进行,要以价值为基础,从而决定了具体劳动还要还原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职能:

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回答的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共性,即耗费时间多少的问题。

具体劳动表现私人劳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矛盾加剧即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抽象劳动体现社会劳动

3.二者的关系:

既统一又矛盾。

凡是商品都具有这二重性,共存于一个商品体之中。

当商品进入交换过程是,就可能出现具体劳动能否还原成抽象劳动的问题。

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了,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以后,具体劳动才能被转换成抽象劳动,矛盾才得以解决。

4.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劳动二重性反映的)

(一)私人劳动:

(二)社会劳动:

(三)二者的矛盾关系:

1.二者的矛盾是由产生商品生产的两个条件形成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2.二者矛盾的表现(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上和品种上符合社会的需求,但劳动的私人性质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以致私人劳动不能或不能全部转换为社会劳动。

3.二者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这个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的反映;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反映。

‚该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主观上是由自己劳动,客观是是为社会劳动。

ƒ该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发展的总趋势: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简单商品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两极分化的不断加剧,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的进一步转化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而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4.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