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讲义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8899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讲义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货币银行学讲义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货币银行学讲义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货币银行学讲义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货币银行学讲义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讲义全Word格式.docx

《货币银行学讲义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讲义全Word格式.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讲义全Word格式.docx

3、1金融市场的概念及形成

3、2金融市场类型

3、3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与策略

第四章金融机构(学时:

4、1金融机构的概念及形成

4、2商业银行

4、3中央银行

第五章货币供求与均衡(学时:

5、1货币供应量概念

5、2货币需求

5、3货币供给

5、4货币供求均衡

第六章通货膨胀(学时:

6、1通货膨胀的概念及测量

6、2通货膨胀的类型

6、3通货膨胀的成因

6、4通货膨胀的后果

6、5通货膨胀的对策

6、6通货紧缩

第七章货币政策(学时:

6、1货币政策的概念及形成

6、2货币政策的目标

6、3货币政策的手段

6、4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八章国际金融体系(学时:

2)

7、1国际金融基本概念

7、2国际货币体系

7、3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7、4国际信用

7、5金融与经济

绪论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业经济金融学科。

它研究货币、信用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研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形成,发展及其动作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微观及宏观经济金融领域的通货膨胀现象及其调控以及宏观经济领域的货币政策及其调控,最后研究国际金融体系的货币体系及金融市场机构体系。

对整个金融的基础概念及其客观,主观规律做了完全的阐述。

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经济金融理论有了根本的了解和掌握,从而给进一步学习相关金融学科打下基础。

货币,信用,金融机构。

货币流通和信用的总和。

为了做自然人,法人,社会人。

纵横学习发。

第一章货币

第一节货币的概念即其形成

一货币的定义: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理解如下:

①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共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②货币作为商品,是在交换过程中由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交换物、一般等价交换物渐渐演变为货币。

总结为:

首先是商品,其次是一般等价物。

历史上,牲畜、粮食、贝壳、布帛、毛皮、贵金属等均充当过货币。

这些物质是劳动产品,有价值;

是为使用而产生的,有使用价值。

同时,它们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特点:

表现一切商品价值;

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一般等价物的两种属性)。

二、货币的形成(产生)

它是私有制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该矛盾表现为私有制产生后,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即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又是私人劳动。

只有其产品通过交换,其劳动才被社会承认,私人劳动才变成社会劳动。

通过这一转化,产品才成了商品。

亦即产品具有了价值(凝聚的人类劳动),商品则具有使用价值及价值,是两者的对立统一。

其形成过程如下三阶段:

①最早的商品交换:

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之间。

是剩余品的偶然交换活动。

如:

1只羊=2把斧,斧表现了羊的价值,成为个别等价物。

此时乃价值的相对体现,非货币也。

因未分离出来。

②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野蛮人中分离出来),交换日繁。

一种商品非偶然和某一商品交换,而是与其它多商品交换。

1只羊=2把斧=1袋麦=5捆烟=20尺布等等。

许多商品变为特殊等价物。

此时为价值的相对普遍体现,亦非价值。

③畜牧业与农业的发展,个人生产代替共同生产,私有制真正产生,部落间交换变为个人交换,特殊等价物不再适应发展。

如羊者要麦,而麦者要布,布者要烟,产生了不能交换的情况。

于是寻求一种在市场经常大量交换的商品,先与之交换,再用之换需物。

即该商品被分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

一只羊=所有的一定数量的其他商品,羊不再是交换者需要的使用物,而是交换者赖以获得其他一切商品的媒介。

货币便产生。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即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其价值量大小时,执行此职能。

即商品值多少钱,而非多少价。

其特点:

观念上的货币,无需实现货币存在。

以此作为交换的依据。

价格标准:

因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表现为货币亦不同,欲发挥价值尺度,必比较货币不同数量,为此,规定一个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

两(重量形式),圆、角、分。

二、流通手段

即在商品交换中,货币充当商品流通媒介时,执行此职能。

一次流通=从买主手中转到卖主手中。

①乃现实存在的货币,非观念上的。

②可用价值符号代替

三、支付手段

即货币用于偿还赊销的货款时,执行此职能。

其特点:

①货币已非商品流通的媒介,而是补足交换行为的一环节。

②商品让渡与货款支付不同时进行,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单方面发生转移

除用于还债外,其他发挥支付手段作用的场所:

①大宗交易(因技术之故无法当面交换大宗现金)

②财政收支,银行收放款(因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运动)

③工资,房租,水电费(同上之因

四、储藏手段

即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执行此职能,

①必是现实货币,足值货币,价值相对稳定。

②必退出流通领域,同时易重新进入流通

货币储藏的特殊作用:

即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流通中货币需量

增加时,货币即加入流通领域;

反之,则退出。

一般认为,在一年内不动用的货币(即潜在货币)充当储藏手段,一年内动用的货币(即现实货币)充当流通和支付手段

五、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越出国界)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上述职能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在当代,许多国家的纸币(一般是硬通货币)在国际间发挥着支付、购买和财富转移手段作用(如:

美元、英镑、马克、法郎、日元等),而黄金仍未排除作为世界货币的这些作用。

这是当代的新现象,与世界货币的特点有出入。

第三节货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流通

执行流通及支付手段的货币,于商品及非商品流通中,在买者与卖者之间,不停的转手运动,此乃货币流通。

注:

这里的是商品流通指货币执行流通手段,非商品流通指货币执行支付手段。

货币流通形式分广义及狭义:

广义者:

1.现钞(或铸币)流通(狭义者)

2.转账结算(存款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渠道:

即货币进入或者退出流通之途径,现金及存款货币均由银行使用渠道提供;

反之,则退出。

二、货币流通规律

即为完成一定商品流通,流通领域充当流通手段及支付手段的货币必要量的规律(即商品流通中货币必要量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用如下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值总额

——————————

同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

的平均流通速度

所得之商等于每一次流通(流通一次)所需的货币量,与其分子成正比,与分母成反比。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该职能)时,对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影响:

支付手段普遍存在,使偿债不用现金,而用欠款相互抵消,必使流通中货币必要量减少,即如下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执行流通手段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付商品价格总额-相互抵消商品价格总额支付

及支付手段职能必要的货币量=———————————————

即平均流通速度

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及到期应价格支付总额体现货币活动,赊销商品总额及相互抵销的支付总额不体现货币活动。

(一)上述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含义:

即一定期间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有两个因素决定:

商品总量及商品价格水平。

如前者已定,后者由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变动引起。

如商品价值不变,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即货币贬值时,价高。

货币需量亦增,反之亦然。

如货币价值不变,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即价值高时,价高,货币需量亦增,反之亦然。

如后者已定,商品价格总额与商品数量成正比,数量多,货币需量亦增,反之亦然。

公式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含义:

即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转手的次数,如1元买一商品为一次,再买一商品为两次……,可见,1元定期内可多次买,因而使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大大小于商品价格总额,即货币流通速度与所需货币量成反比。

且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每一元间千差万别,只能用平均速度显示。

(二)上述分析使流通手段执行时的货币必要量规律,如加上支付手段,其规律(公式)有所复杂,把体现货币活动的加入商品价格总额,未体现的减去即可。

(三)上述

(一)

(二)是货币流通总规律,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货币,但纸币时代,除适于上规律外,还有一定规律,纸币分两时期,即可兑现银行券(专称银行券)及不可兑现的银行券(专称纸币)。

在前一时期,纸币乃金属代用品,其于金属之比例问题,即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等于单位纸币代表的金属币量==金属币流通必要量/纸币实际流通量。

纸币发行量取决于流通中需金属币量,超过此量发行,单位纸币贬值。

在后一时期,纸币与黄金不再关联,所以纸币所代表价值==流通中可供商品价值,即

流通中货币必要量

单位纸币代表价值=————————

流通中纸币流通量

纸币发行量取决于流通中所需币量,超此发行,单位纸币贬值。

第四节货币的类型

按其历史演变前后依次如下:

一、实物货币

最早货币。

未固定性。

粮布、毛皮、牲畜等。

缺点:

笨重不便。

实物交换时期

二、金属货币

贵金属做货币。

弥补了实物货币的缺陷,前两者称足值货币。

贵金属的非币用途价值==其币用途价值。

固定性,全世采用之。

1.称量与鉴别成色烦2.用币金属材料有限3.流通费高。

实物交换后与纸币出现之前的时期。

三、信用货币

作为金属货币符号在流通中充当流通及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票据),亦称债务货币。

如有银行券等。

转让性,不足值性。

发行者负责兑换清偿,体现了债权、债务人使用关系。

其中的银行券乃信用币最主要的、完善的形式。

信使用币非本位币(金属本位制时),纸币时乃本位币(纸币亦信用币)。

金属本位制至今。

(1)银行券

信用币的最主要完善的形式又称代用币,即专指可兑现的银行券。

银行券分两时期,此指可兑现期。

即代表金属币充当流通及支付手段的信用币。

不足值性,可与金属币自由兑现性。

实质为可流通的实物收据,由政府和银行发行。

优点:

1.流通费低铸造成本低2.使用便携3.免于损耗

1.其代表十足金属币,所以发行量决定于金属准备量,则限制了流通中需增的货币量2.大量作为发行准备而闲库的金属乃浪费。

金属币期。

(2)纸币

即由国家发行强制通用本身无价值的,可代替足值币的货币价值符号。

她是在可兑现的银行券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而出现的。

固定性,不足值性,不可与金属货币自由兑换性。

纸币之所以可以通行在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人们不计较它本身的价值,而计较它能否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换来实物。

因为币材的易得性,所以易生通货膨胀。

金属币时期后至今。

四、无形货币

及可转账的活期存款称存款货币;

另即信用卡、电汇业务的电子货币转移,

称电子货币。

越来越取代现金流通,是未来发展趋势。

第五节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铸币出现后才形成。

金属币经过称量与铸币二阶段。

称量阶段:

金银块进行流通,交换时称重,鉴别成色,进行分割,不便交换。

于是出现后者——铸币: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