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一 化学A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一 化学A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一 化学A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一般情况下,前者无法决定后者的是( )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B.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电离常数的大小
C.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分子稳定性的高低
D.物质内部储存的能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5.某溶液含有K+、Fe3+、SO、CO、I-中的几种。
取样,滴加KSCN溶液后显血红色。
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还需检验的离子是( )
A.K+B.I-C.SOD.CO
6.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下列化学反应,已知A、B、C中均含有同种元素,则下列对应物质不正确的是()
选项
A物质
B物质
C物质
D物质
A.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NaHCO3溶液
CO2
B.
Fe
FeCl2
FeCl3
Cl2
C.
AlCl3溶液
Al(OH)3
NaAlO2溶液
D.
H2S
S
SO2
O2
7.海水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向苦卤中通入Cl2是为了提取溴
B.粗盐可采用除杂和重结晶等过程提纯
C.工业生产中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
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SO2将其还原吸收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23gNO2和N2O4的混合物气体中总原子数为3NA
B.标准状态下,33.6L氟化氢中含有1.5NA个氟化氢分子
C.0.1mol/L的Al2(SO4)3溶液中,Al3+的数目小于0.2NA
D.通常状态下,Na2O2与水反应生成32g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9.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用双氧水和稀硫酸处理印刷电路板:
Cu+H2O2+2H+=Cu2++2H2O
B.向Ca(HCO3)2溶液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C.氧化亚铁溶于足量的稀硝酸中:
FeO+2H+=Fe2++H2O
D.醋酸溶液与水垢中的CaCO3反应:
CaCO3+2H+=Ca2++H2O+CO2↑
10.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
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
d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
d>
c>
b>
aB.
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
C.
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D.
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
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
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
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
Cl2+2OH-===Cl-+ClO-+H2O
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
ClO-+H2OHClO+OH-
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Cl2:
2H++Cl-+ClO-=Cl2↑+H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
CH3COOH+ClO-=HClO+CH3COO—
12.Al、Fe、Cu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B.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C.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D.电解AlCl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时阴极上依次析出Cu、Fe、Al
13.水质检验中,测定水的硬度时,用到氨-氯化氨(NH3-NH4Cl)缓冲溶液,控制溶液在pH=10左右.则关于该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缓冲溶液加水稀释时,pH一定会减小
B.将缓冲溶液升温,pH一定没有变化
C.在缓冲溶液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
D.在缓冲溶液中,一定有c(NH+4)>c(Cl-)
1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①
②
③
实验结论
A
稀盐酸
MnO2
淀粉KI溶液
氧化性:
Cl2>
I2
B
浓硫酸
蔗糖
溴水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C
Na2SO3
Ba(NO3)2
溶液
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沉淀
D
浓硝酸
Na2CO3
Na2SiO3
酸性:
硝酸>
碳酸>
硅酸
15.最新报道:
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16.下列各组物质中,不满足组内任意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反应的是
甲
乙
丙
Al
HCl
NaOH
NH3
HNO3.
SiO2
HF
Ca(OH)2
NaHCO3
17.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Fe(NO3)2试样加水溶解,加稀H2SO4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该Fe(NO3)2试样已经变质
向NaOH溶液中加少量的MgCl2溶液,再滴加少量稀FeCl3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红褐色沉淀
溶解度:
Mg(OH)2大于Fe(OH)3
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硅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沉淀
HCl>
H2CO3>
H2SiO3
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打磨和未打磨的铝箔
现象都是铝箔熔化不滴落
铝能被氧气氧化成氧化铝
熔点:
氧化铝>
铝
18.用黄色的FeCl3溶液分别进行下列实验,解释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
解释或结论
加入FeCl3固体
溶液变成红褐色
FeCl3的水解程度变大
加入等体积水
溶液颜色变浅
c(Fe3+)变小
加入足量Fe粉
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2Fe3++Fe3Fe2+
将FeCl3溶液加热
水解反应ΔH>
19.4.6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100mL密度为1.40g/mL、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4480mLNO2和336mLN2O4的混合气体(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mol/LNaOH溶液至离子恰好全部沉淀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
3
B.该浓硝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4.0mol/L
C.产生沉淀8.51g
D.离子恰好完全沉淀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是230mL
20.25℃时,几种弱酸的电离常数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弱酸的化学式
CH3COOH
HCN
电离常数(25℃)
1.8×
10-5
4.9×
10-10
K1=1.3×
10-7
K2=7.1×
10-15
A.Na2S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HCN溶液至溶液呈中性,则c(Na+)>
c(CN-)>
c(HS-)
B.等pH的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为:
c(CH3COONa)>
c(Na2S)>
c(NaCN)
C.0.2mol·
L-1CH3COOH溶液与0.1mol·
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H+)-c(OH-)=2c(CH3COO-)-2c(CH3COOH)
D.某浓度的NaCN溶液的pH=d,则其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dmol/L
第II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6分)Na2S2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易溶于水,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稳定。
Ⅰ.制备Na2S2O3·
5H2O反应原理:
Na2SO3(aq)+S(s)Na2S2O3(aq)
实验步骤:
1称取15gNa2SO3加入圆底烧瓶中,再加入80mL蒸馏水。
另取5g研细
的硫粉,用3mL乙醇润湿,加入上述溶液中。
②安装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略去),水浴加热,微沸60min。
③趁热过滤,将滤液水浴加热浓缩,冷却析出Na2S2O3·
5H2O,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问题:
(1)硫粉在反应前用乙醇润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产品中除了有未反应的Na2SO3外,最可能存在的无机杂质是______________。
检验是否存在该杂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一般控制在碱性环境下进行,否则产品发黄,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测定产品纯度
准确称取Wg产品,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0.1000mol·
L-1碘
的标准溶液滴定。
反应原理为2S2O+I2===S4O+2I-
(5)滴定至终点时,溶液颜色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滴定起始和终点的液面位置如图,则消耗碘的标准溶液体积为__________mL。
22.(22分)2015年3月,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就我国“雾霾”治理积极建言献策。
科学家研究表明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的盐粒子相互作用时能产生“二次雾霾”,涉及的反应有:
2NO2(g)+NaCl(s)NaNO3(s)+ClNO(g)K1(Ⅰ)
2NO(g)+Cl2(g)2ClNO(g)K2(Ⅱ)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Ⅰ)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1=。
(2)恒温恒容条件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