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与生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8807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规划与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乡规划与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乡规划与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乡规划与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乡规划与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规划与生活文档格式.docx

《城乡规划与生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规划与生活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规划与生活文档格式.docx

和"

城乡规划"

是本选修课的主干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城乡分布的一般规律、城乡规划的基本方法。

一节包括城市与乡镇的地理分布、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等。

在学习城乡地理分布的过程中,要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加深对城市功能分区和中心地理论的学习。

城镇体系涵盖城镇等级体系、城镇职能体系和城镇空间体系三个方面。

一节中,"

城乡规划的意义"

、"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

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即可,但要结合身边的实际。

城乡土地利用涉及到我国土地分类体系,要求知道我国土地用途的基本划分类型,即一级类3个,二级类15个。

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求了解农业、工业和城市道路的基本布局原理。

是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让学生养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的环境生态保护观念。

城乡建设与生活"

是本选修课的提高部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认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城乡建设和规划问题。

在此,应让学生了解怎样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又怎样保护 

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城乡规划与生活》选修课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综合性强。

本模块主要涵盖区域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并广泛涉及到地理学的其他学科。

第二,区域性突出。

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本模块所阐述的内容实际上是特定区域内各种项目和资源的合理安排和优化配置。

第三,实用性广泛。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和乡村都面临着大规模的建设任务。

就高中学生而言,日常生活中的城乡规划与建设事例比比皆是。

因而,本模块要求广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

标准"

解读

(一)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这一部分共有6个知识点,涉及到4个方面:

市镇概念,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环境问题,乡村聚落和乡村集市的分布。

见[关系图]

1.说出市镇划分的一般标准

1999年,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民政部、建设部、公安部、农业部、财政部参加,联合制订了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并在1999年12月6日下发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

该《规定》中的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定的城市和镇。

该《规定》中的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包括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区市的市区。

设区市的市区是指:

①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千米及以上的,市区为区辖全部行政地域。

②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千米的,市区为市辖区人民政府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

③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地域。

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

①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

②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地域。

该规定中的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

镇区是指:

①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

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村民委员会的驻地,其镇区还应包括该村民委员会的全部地域。

该规定中的乡村,是指该规定划定的城镇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乡村包括集镇和农村。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农村指集镇以外的地区。

此外,凡地处城镇地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按镇划定;

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按乡划定。

2.比较中外城市发展过程与特征,阐述其利弊

这一部分的内容涵盖两个课标知识点,它们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分别阐明,也可综合讨论。

教学过程可分为3个子系统阐述: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属发展中国家);

其表述可分为3个层次: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特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应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过程,结合现阶段我国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实际,进行较深层次的阐述。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目前,发达国家都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早期和中期阶段,进入相对成熟的高级阶段。

200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

进入20世纪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迅速发展;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城市化则明显减速;

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又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有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还有所下降。

在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在20世纪后期,逆城市化进一步加剧。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的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人民生活质量下降。

城区的一部分中产阶级家庭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和扩散。

随着人口的向外迁移和扩散,商业和制造业也向外迁移,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落。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总体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在2000年仅有39.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预计到2030年,这一指标会增长到56%,但届时也仅相当于发达国家1950年的城市化水平。

自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工业化扩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加快,城市规模的发展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新局面。

在过去的50年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由1950年的3亿人增加到2000年的19.4亿人,增长了6倍多,年均增长速度为3.80%,为发达国家的年均增速的2.7倍。

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居民由1975年的9200万增加到2000年的2.88亿,相应地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75年的3.3%上升到2000年的5.9%,预计到2015年城市人口和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8亿和8.1%。

在1950年,世界上5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有8个,而发展中国家只有上海和布宜诺斯艾利斯2个;

1980年这个数量达到26个,而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数量猛增到了16个;

2000年世界上5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数量增加到40个,而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数量为31个,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预计到2015年大都市的数量会增加到48个,而仅仅只有10个分布在发达国家;

在这些大都市中,其中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的数量为21个,其中发展中国家就占了17个。

(3)中国城市化过程

近现代,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在城市化过程中又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

1949年全国设市城市只有69个,县和建制镇约2000个,城市化水平为10.6%。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建设得到稳步发展,城市人口也增长较快,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增加到1960年城市化水平的19.7%。

1961-1965年国民经济大调整,精简城市职工,大量城镇人口返回到农村,大批建制镇被撤,城镇人口大减,1965年城镇人口减少到10170万人,城市化水平也骤减至14.0%。

1966-1978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

文革"

四清"

等政治运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水平徘徊在14%左右。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强大推动力,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化水平每年增加达1个百分点。

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3个,建制镇1.9万个,城市化水平达到30.6%。

2000年,全国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规模达到27469.1万,占全国市镇人口总量的59.9%。

地级和地级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力量,尤其是超过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将超前发展。

由于各地区生产力水平及其增长潜力、自然禀赋、人文历史的极大的差异性,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

特别是近十年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如上海、广东、江浙等省市凭借其地域、规模和经济上的优势,城市化进程加快。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它们成功地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以2000年为例,这三大地区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以上。

预计到2015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两大城市群。

表10.4-1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年份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总人口(万人)

58260

69458

100394

113048

126333

城镇总人口(万人)

7726

12710

20658

29651

45594

城市化水平(%)

13.26

18.30

20.60

26.23

36.09

3.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根据国家高中课程标准,应当阐述的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空气污染由汽车尾气、锅炉废气、工业废气、民用废气等构成,由此还会引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②噪声污染包括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工业噪声、城市基础设施噪声、生活噪声等。

③水污染主要是城市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不合理的排污,还会造成城市水体的大范围污染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

④光污染现代化城市大量采用玻璃、铝合金等新型建材,它们对于光线具有比较强的反射作用。

城市灯光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一定的光污染。

⑤电磁波污染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各种电器日益增多,生产生活电器的大范围使用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电磁波污染。

⑥城市垃圾污染包括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不仅占用城市用地,而且会造成二次污染。

⑦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导致人均居住用地和环境生态绿地大幅度减少,并使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趋于恶化。

此外,还有因城市建筑装修所引起的化学污染等。

回顾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以看到,推进城市化带来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城市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毁损等问题。

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城市环境的改善,采取了诸多得力措施,比如外迁工业企业、建立卫星城、建设城市立体交通、提高城市生态绿地面积等,使城市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我国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

城市建设与耕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中国国情迫使我们不得不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4.举例说明乡村聚落和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分析其成因

乡村聚落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有:

①从总体上看,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