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8650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

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的管理政策: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新课改基础知识

1.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等。

2.新课程结构特点:

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课程设置共有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有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每个科目的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3.高中化学包括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分别为: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4.学生在学习必修模块时,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②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③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5.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有重大的变化。

①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

②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③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④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⑤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6.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7.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8.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0、面对新课程,教师应做好哪些准备?

①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认真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内容和实施要求,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切实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及评价观,增强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②业务素质上的准备。

认真学习、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国标本教材以及课程专家的论著、文章,研究与新课标、新教材、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提高开发新课程、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③工作方式和方法上的准备。

要更加重视教师间、师生间、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与交流;

要高度重视在教学工作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大力倡导“反思型”教学;

要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教研工作,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做“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②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③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8、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程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

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①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

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

③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实。

④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教师尤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意识。

20、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

①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索的积极体验;

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学会合作与分享;

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⑥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28、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怎样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与学生一道探索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不断地加以审视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

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

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

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