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8391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评价:

积极性: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局限性:

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

②在此后的长时间里,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体现,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特点。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c)P4课前提示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ab)P8-9

时间:

前230—前221年

过程:

①灭六国②北击匈奴,修长城、直道③修灵渠,统一岭南——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④统一“西南夷”,开辟“五尺道”,——进入中原政权版图的开始。

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各民族间交往②加强对周边地区政治控制,不仅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b)P9-10

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

产生发展:

始见于春秋战国,秦始皇推广到全国;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皇帝制度(中央)P10

产生: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同时为加强皇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aa)P14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长官叫刺史。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ab)P13

内容①中央设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①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3、宋朝分割相权(ab)P13-14

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的行省制度(ab)P16

内容①元代确定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四川、西藏、青海地区。

②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cd)P19

①中央: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史实说明)秦朝:

三省六部制P10;

汉:

中朝(内朝)的设立P13;

唐:

宋:

 明: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制。

清:

设军机处 

②地方: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

(史实说明)秦:

郡县制;

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

道、州、县三级;

路、州、县三级。

元:

行省制  清:

雍正时实行密折制,以加虽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1·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aa)P17-18

原因:

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确立:

明成祖朱棣(永乐帝)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后权势地位逐渐提高(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影响:

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2、清朝的军机处(ac)P18

设立:

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最初),设立军机(房)处.

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

①成员为亲信重臣,但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提高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政治决策的封闭性也更为明显。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bc)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ab)P24

1国际: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清政府正处于封建社会晚期,闭关锁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a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P24

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③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ab)

(1)《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英

①割香港岛(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简称协定关税)(关税主权)。

注:

鸦片战争后,列强还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租界),“巡查贸易权”(破坏了领海主权),传教权

危害:

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注意地图)。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新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中国与西方11国

①赔款4.5亿两;

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沿线要地;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c):

①使无数中国居民丧失基本生存权,造成深重灾难;

②疯狂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北京两次遭洗劫)。

③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ab)P29

发生在1841年5月的广州三元里,是近代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制外来侵略的斗争;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2、黄海海战(aa)

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清军爱国将领:

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

“经远”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珪

结果:

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c)P32

起因:

《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主要力量:

邱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以及刘永福的黑旗军。

显示了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2.3伟大的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

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标志。

⑵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aa)P36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万人遇害;

日军在侵华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c)P37-39

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Ⅰ)七七事变前:

①1931年,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方针;

④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Ⅱ)七七事变后:

⑤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a)P39-40

正面战场:

⑴淞沪会战(意义);

⑵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首次)⑶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最大)武汉会战(进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

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

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⑸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c)P40-41

中共七大;

胜利时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胜利原因:

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②战争的正义性③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④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意义(历史地位):

①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是世界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