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社交礼仪论文文档格式.docx
《大学 社交礼仪论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 社交礼仪论文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境下生长的人们来说,各自表现出的礼仪也各有不同。
本文主要浅谈以中国为
主的东方文化及以欧美为主的西方文化对礼仪的影响,分别从交际方式、个人
人生观、社会习俗、等级观念等方面描述对礼仪的影响。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
越来越多。
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
定的影响。
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
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
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招呼语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
”“吃了吗?
”“上哪呢?
”等等
,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
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
“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
“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
”“下午好!
”“晚上好!
”就ok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
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
“今
天天气不错呵!
”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
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并非完全准确,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
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
“最近好吗?
”初次见面
总要说:
“Niceto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表示礼貌。
称谓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在中国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
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
“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
”,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eg:
我们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外语系外教Gary,在我们和他交谈的时候,就谈到我们系的老师,当时几个
同学就把结过婚的女教师称为“MS某”“Mis某”,而又把未婚的教师称为
“Miss某”,弄的Gary不知所措、乱了阵脚。
事后Gary问我是不是中国对未婚
与结过婚的称呼无所谓的,弄的我很是尴尬,不好回答,显得中国人很是没有
礼貌、乱喊一气。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如
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
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
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
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
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王师傅”,有时在姓后面
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张主任”、“陈书记”“王院长”等。
但英
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
师”、“王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张主
任”“陈书记”等。
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
”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总上,称谓在不同文化的国度也不同程度影响
了礼仪,也会对交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告别语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中(东)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例如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
喝点水”、“多吃点素菜”、“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
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
友告别时说:
“我会保持联系。
”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
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
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
,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
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
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
才可以离开。
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
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感觉很突然,不能接受。
通常中国人在做客时,看
时间也差不多拉,说走就走,主人也不会说什么的。
但在西方,突然要走,主
人还以为是招待不周或是其他什么情况呢?
会引起误会的,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人际交往文化对礼仪的影响
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
着明显的差别。
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
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
,觉得都理所当然。
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
个人稳私主要
包括:
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
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
通信)等。
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
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
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
买物品的价格。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
而在
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
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
如果你想了解
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
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
欢问一句“上哪儿去?
”,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
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
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
另
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四种。
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
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
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
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
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
如果中国人发
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
而在西方人眼里
,这是不礼貌之举。
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
询问价钱或质地;
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
概而言之,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
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
则崇尚个人独立。
二、个人人生观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
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
誉,则提倡谦虚谨慎。
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
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例如,
“yourEnglishisverygood,”“No,No,myEnglishisverypoor”
;
“you'
'
vedoneaverygoodjob,”“No,Idon'
tthinkso.It'
s
theresultofjointefforts.”,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可见,这种中
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人是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非常强的,主要体现在:
1、自己为自己负责。
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都是靠自
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生存,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来过生活。
所以在
这样的文化底蕴里,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努力、自我奋斗,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
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
西方人总是喜欢自己做自
己的,不喜欢管别人的“闲事”。
综上所述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
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也会别误会
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
体现出来的。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
在中国,主动关
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
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例如:
我
的室友盛同学:
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中方人,喜欢乐于助人,只要别人有什么需
要他帮忙的,他能够做的到的,从来都是一句话,肯定做到。
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而传统
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
,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当然,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提倡创新改革,但务
实求稳之心态仍处处体现。
冒险精神仍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
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
中国文化
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
作,步调一致。
三、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中(东)方文化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代表,而儒家思想重义轻利。
为了兄弟朋
友的情义,可以网开一面,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行为过头,丧失
了更多的应得利益。
比如中国人重人情,人情味浓厚。
有句老话:
“血浓于水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这些话所包含的意思是人情影响判
断,人情重于道义。
“水”,即使不美,但只要是家乡水,那也就美了,这就
是情重于理的表现。
在我们学校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即使是要好
的同学,还是来自同一个省份、地区的老乡关系较好、亲切,这都体现中国传
统的人情为重。
甚至有时会情重于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历来有情影响法的制
度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先讲合情,再讲合理,然后讲合法。
若合法而
不合情合理,这法就难以执行,若合情合理,有法也可以不依,这就有了中国
的古话:
“法理不外呼人情”之理。
而西方人则是倒过来的。
西方人重法,不重人情。
法在理前,理在情前。
我们
时常看到西方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法庭打官司。
我在武汉
钢铁集团公司实习的时候就碰到这样的情况,虽然没有涉及到法律的问题但也
能反映西方人重视责任。
在与武钢合作建设二冷轧的外方公司负责镀锌线的是
父子俩,爸爸是经理,儿子是员工,在工作中出了些问题、其实不是技术的问
题而是工作失误,问题出在儿子没有按照图纸来施工,凭借自己的经验而出了
问题。
在会议上爸爸没有给儿子面子,而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管经济上
还是其他方面。
这一点说明西方人做事是什么就是什么的。
而在中国出现类似
的情况,怎么处理就可想而知了。
有些事明明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吃亏者
也只有自认倒霉,旁观者也只能容忍。
但若有的事不合法,即使合情合理,西
方人也会争论不休,直到闹上法庭,西方人就是这样。
在情理法的中国,人情味浓厚,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托托人情,走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