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3章第2节电子演示文稿PPT资料.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7350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第3章第2节电子演示文稿PPT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第3章第2节电子演示文稿PPT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第3章第2节电子演示文稿PPT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第3章第2节电子演示文稿PPT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第3章第2节电子演示文稿PPT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第3章第2节电子演示文稿PPT资料.ppt

《国际贸易第3章第2节电子演示文稿PPT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第3章第2节电子演示文稿PPT资料.ppt(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第3章第2节电子演示文稿PPT资料.ppt

5.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

托马斯孟是一个大商人,做过东印度公司的董事。

由于英国运输黄金的船舶在海中发生损失,遭到重金主义者对出口黄金的攻击,托马斯孟为东印度公司的特殊利益辩护,发表了他的代表作论英国于东印度的贸易,后经改写,于1664年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书名出版。

英国除采取以上的措施之外,还采取以下的做法达到贸易出超和金银进口:

1.颁布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

2.颁布职工法,禁止技术工人离境,鼓励外国技工引入,以促进国内工厂手工业的发展。

3.颁布航海法,规定一切输往英国的货物必须利用英国船载运或原出口国的船只载运,一切输送到亚洲、非洲、北美洲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和殖民地的船只,由此来限制英国对外贸易中外国运输业与英国运输业的竞争。

4.奖励人口繁殖,以扩大劳工来源,降低劳动成本。

西欧各国为限制进口,则采取了:

1.直接禁止若干外国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输入。

2.课征保护关税,即以高关税来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

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产生背景:

正当英国为首的欧洲先进工业国完成工业革命,开始逐步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向世界进行扩张时,美国刚刚取得独立和统一,德国也结束了其封建割据的局面,开始其工业化进程。

为赶上和超过先进工业国,美国和德国于19世纪先后实行严厉的保护贸易政策,使本国工业在英国等欧洲先进工业国的强大压力之下得以生存并获得发展。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

(一)保护贸易政策特点1.保护的阶段性2.保护的有选择性3.贸易保护政策的执行与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发展目标相结合4.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在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美国与德国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汉密尔顿和德国的李斯特。

1.以高关税和禁止进口限制国内幼稚产业部门产品的进口。

2.以低关税和免税鼓励复杂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国内无法生产但急需的商品进口。

3.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津贴、奖金等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美国独立运动时期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美国独立后首任财政部长。

他于1791年发表了关于制造业问题报告和奖励和保护工业报告,这些报告被视为保护贸易理论的经典文献。

李斯特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德国关税政策的首创者,他的理论是在反对自由贸易政策基础上受汉密尔顿启发而形成的,但比汉密尔顿的理论深刻、系统,其主要代表作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二)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理论强调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主张必须实行保护政策,推行保护关税,把关税作为保护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对美国工业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五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实行自由贸易,以加速农业发展并培育工业化基础实行自由贸易,保护优惠地位需要采取保护政策,以避免与先进国家的竞争李斯特提出的保护对象的条件:

1.农业不需保护2.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

3.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

(四)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的评价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是积极的,其保护的对象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他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而以自由贸易为最后目的保护的时间:

李斯特提出的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

在此期限内被保护的工业还扶植不起来时,不再予以保护,任其自行垮台。

保护的措施:

李斯特认为,保护国内工业的重要手段是关税,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三、二次大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一)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

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但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

超保护贸易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保护转入进攻性。

以前贸易保护主义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超保护贸易主义是要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一)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4.保护的阶级利益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转向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5.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保护的措施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奖出限入的措施。

6.组成货币集团,瓜分世界市场。

(二)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英就业、利息、货币通论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评2.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评1.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已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大批失业是因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只有保持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投资总需求达到基本平衡,便可避免经济危机和失业等现象的发生。

2.主张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有益而逆差有害,顺差可为一国带来黄金,扩大支付手段,降低利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这有利于缓和国内危机和增加就业,而贸易逆差则造成黄金外流,物价下降,导致国内经济趋于萧条,失业人数增加。

2.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增加投资生产资料需求增加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人们收入增加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事消费品生产的人们收入的增加增加的国民收入总量将等于新增加投资量的若干倍3、对外乘数的计算、对外乘数的计算凯恩斯认为增加的倍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乘数K计算公式是:

K=1/(1-边际消费倾向)计算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倍数公式为:

Y=I+(XM)K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的增加额,I代表投资的增加额,X代表出口的增加额,M代表进口增加额,K代表乘数。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背景:

70年代中期后,资本主义经济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低速增长,失业率不断提高,致使贸易保护在世界自由贸易进程中再度兴起。

对于贸易保护的再度兴起,除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增加原因外,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

1.各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使得适当贸易保护成为必要。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美国贸易逆差急剧上升,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特别是对日本、德国的对外贸易逆差不断加重。

为了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对它有巨额贸易顺差的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限制和报复的进口措施。

2.国际货币关系失调,一方面增加了贸易交易风险与成本,另一方面过高与过低的汇率水平都容易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压力。

3.政治上的考虑,主要是国内政治竞选,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利益集团的要求等。

4.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靠的加强,贸易政策的连锁反应也更敏感。

美国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措施,它反过来又遭到其他国家明的与暗的报复措施,使得新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与扩张。

四、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政策特点1.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2.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转向非关税3.贸易保护的重心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4.贸易保护日益系统化、合法化197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对钢铁进口实行限制。

1978年,美国对进口钢铁采取“起动价格”。

1977年到1979年,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限制彩电进口。

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对日本汽车实行进口限制,迫使日本实行汽车的“自愿出口限额”。

加拿大、德国也相继采取限制汽车进口的措施。

1982年,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签订钢铁的“自愿”出口限额协议。

1968年8月国际多种纤维协定,对纺织品进口限制进一步升级,把限制的种类从棉类、合成纤维扩大到棉麻、棉丝混纺织品。

高级技术产品如数控工作母机和半导体等也被纳入保护范围。

此外,加强了劳务上的保护主义,如签证申请、投资条例、限制收入汇回等等。

据估计,世界贸易受非关税限制的部份从1974年的40%扩大到1980年的48%。

1980年以后这种限制范围进一步扩大。

欧洲经济共同体对中国的麻布抽纱制品规定进口限额,1980年这一限额为140吨,与此同时,对其他国家的麻布抽纱制品的进口不加限制。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扭曲了国际贸易商品流向,降低了国际贸易增长速度。

2.严重损伤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

3.发达国家没有获得预期的保护政策效果,经济增长没能走出低迷。

以农产品为例,发达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贸易政策不仅限制了外国供应者,扭转了贸易流向,而且造成了诸如糖、肉类、谷物、奶制品等产品的大量剩余。

为了削减日益增加的储存成本,防止变质和浪费,发达国家采取了出口价格补贴,进行销售援助,按加工程度提高农产品进口壁垒,为此,发达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美国、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在农业援助方案和出口补贴方面共支付了420亿美元。

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成品和纺织品与服装实行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影响的程度,均大大高于来自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

据统计,只要发达国家减少对肉类、糖、小麦和玉米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发展中国家就可多出口96亿美元。

由于出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债务占出口比重从70年代的1516%提高到19821983年的24%。

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产生背景:

二战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取得经济上的独立以已巩固政治独立,纷纷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但发展民族经济却受到了旧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的严重阻碍。

“单一经济结构”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在不断强化。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发达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为改变这种局面,一些国家开始摒弃传统的自由贸易原则,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五、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1.政策特点:

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外向型发展战略内向型发展战略2.普雷维什的保护理论

(1)中心外围论

(2)贸易条件恶化论

(1)中心外围论世界分为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即有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体系和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体系。

外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经济结构呈现单一性结构特征,在技术进步利益的分配中处于被动。

原因:

1.中心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凭借其技术和管理上的垄断优势构筑和强化外围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心国家的依赖关系。

2.传统的国际分工造成外围国家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外围国家成为中心国家原料产地和制成品销售市场。

3.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2)贸易条件恶化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具有长期恶化的趋势,外围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因而在与中心国家的贸易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局面。

1.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衡2.制成品的市场结构具有垄断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