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讲义文档格式.docx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讲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讲义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高反应常见于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低反应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免疫系统病理性增值可产生免疫增值性疾病。
第二节自身免疫疾病
一、自身免疫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disease)是指以自身免疫应答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相应功能障碍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一类疾病,它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抗原不产生或只产生极微弱的免疫应答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自身耐受。
自身耐受是由免疫系统通过多种机制主动调节来维持的,借以保证自身细胞成分不致遭受免疫反应的攻击而造成损伤。
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性遭受破坏,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成分产生了明显的免疫应答反应,即在体内产生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称为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在许多情况下是属于生理性的,因为在一定限度内的自身免疫应答反应有助于清除体内衰老退变或畸变的自身细胞成分,并且对免疫应答反应起着调节作用。
只是在自身免疫应答反应超越了生理的限度或持续时间过久,才会造成自身组织损伤和相应的功能障碍,导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已被公认的自身免疫病至少有30多种,涉及到各个不同系统或组织的疾病。
表1-1。
根据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器官造成损伤的范围,通常将自身免疫病划分为“器官特异性”或“非器官特异性”(全身性)两大类。
见表1-2
此外,根据
不同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病举例
结缔组织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
内分泌性疾病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慢性甲状腺炎、T1DM
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恶性贫血
泌尿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肺肾出血性综合症
血液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包细胞减少症
表1-2两类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及相应的自身抗原和发病机制
器官
疾病
自身抗原(举例)
主要自身免疫机制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肾上腺细胞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Addson病)
细胞色素P450抗原
自身抗体
脑/脊髓
多发性硬化
髓磷脂蛋白
T细胞
眼
葡萄膜炎
葡萄膜抗原
胃肠道
胃
恶性贫血
胃壁细胞、内因子
小肠
麦胶性肠病
转谷氨酰胺酶
自身抗体/T细胞
大肠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隆氏病
未知
心脏
心肌炎
心肌细胞蛋白
风湿性心脏病
心肌抗原
血液系统
血小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抗原
红细胞
自身免疫性贫血
红细胞膜蛋白
中性粒细胞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膜蛋白
肾/肺
肾炎肺出血综合症
肌膜抗原
肝脏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内胆管/线粒体
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细胞抗原
肌肉
重症肌无力
乙酰胆碱受体
胰岛
I型糖尿病
β细胞抗体
T细胞(存在自身抗体)
皮肤
天疱疮/其他大疱病
Demogleins
睾丸/卵巢
睾丸炎/卵巢炎
甲状腺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细胞抗原
T细胞/自身抗体
毒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多器官/组织
系统性红斑狼疮
核成分(DNA\DNA-核蛋白、RNA、Sm抗原)红细胞、血小板、细胞浆成分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变性LgG
干燥综合征
唾液腺管、细胞核、甲状腺球蛋白
二、自身免疫应答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
现在已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应答反应密切相关,自身免疫疾病已逐渐形成一组独立的疾病。
但是在体内出现自身免疫应答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中有几种情况值得注意。
1.
体内出现自身免疫应答并非全都会导致组织的病理性损伤或疾病。
2.
自身免疫应答反应既可以是直接造成自身免疫病发展的主要原因,但也是某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严重烧伤、心肌梗死或心脏大手术等也会产生自身抗体)·
这些抗体不是直接引起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而是疾病过程中组织损伤所导致的结果,在原发疾病回复后就会自然消退,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范畴。
在判断自身免疫病时应该把两者区别。
三、自身免疫病及基本特点和诊断依据
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液中常常出现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能与自身组织成分其反应的淋巴细胞。
这些自身免疫现象的实验室证据虽然是临床判断自身免疫病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还必须结合临床的其他资料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组织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和相应的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或T淋巴细胞,与相应的自身组织抗原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造成组织器官的免疫损伤和功能障碍而致病。
3.
自身跟免疫病常可在动物中复制出类似的疾病模型,或者通过将患者血清或淋巴细胞注入正常动物体内而引起相应的疾病或表现。
4.
除少数继发性自身免疫病外,大多数自身免疫疾病的病因尚未能确定,
5.
自身免疫应答反应的强度与自身免疫病的病情密切相关。
6.
自身免疫病的临床经过常呈现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的过程。
这在某些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表现更为突出。
7.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
并非每一种自身免疫病都同时就备上述的全部特点。
总的来说,第一、二项特点是最重要的,其他各项特点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自身免疫病的参考。
四、自身免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病是在体内出现了异常免疫应答的基础上发生的。
他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大多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破坏了集体自身耐受状态而导致持久和过度的自身免疫病理过程所致。
这些致病因素可概括为外界环境因素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
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
外界致病因素通过改变自身抗原的性质,或者是与自身组织成分有交叉反应的外界来抗原进入体内,都可诱发自身免疫过程而致病。
自身组织成分抗原性质的改变
外界抗原与机体组织抗原的交叉反应作用
超抗原
隔离抗原
(二)
遗传、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等因素在自身免疫病发展中其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
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的紊乱
性别、内分泌因素的影响
表1-3一些自身免疫病发生率的性别差异
女性:
男性
慢性甲状腺炎
50:
1
SLE
9:
1
干燥综合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
8: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5:
4:
2:
五、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除I型变态反应外,其他各型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的方式都参与自身免疫反应的致病过程。
不同的自身免疫病,造成组织损伤的机制是不同的,有些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是多种机制参与的。
自身抗体对巴西包表面抗原的作用
自身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并激活不提而引起细胞破坏或溶解,常见于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此外,自身抗体的Fab段可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而Fc段可与效应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并激活后者杀伤靶细胞,这种通过特异性受体桥联促使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方式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免疫复合物对组织的损伤作用
自身抗体与细胞外的有力抗原结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特别是抗原过量时所形成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他们随血液循环在全身小血管基底膜或滑液囊沉积下来,在局部激活补体系统,并吸引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积聚和血管活性胺类释放等,导致局部组织的炎症性损伤。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时肾小球病变及血管的炎症性病变就是由免疫复合物导致组织损伤而且引起的。
(三)
致敏T淋巴细胞对组织的损伤作用
致敏T淋巴细胞对自身组织、细胞造成损伤的确切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可能有两个T细胞亚群参与反应。
六、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自身免疫病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其治疗措施主要是针对发病学来考虑的。
因为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是由于自身免疫耐受性被破坏所致,一般采取的治疗方针是:
消除交叉反应抗原的作用或消除使自身抗原改变的各种因素,如预防或治疗各种感染、避免使用某些容易诱发自身免疫应答反应的药物等;
抑制免疫反应,如使用具有细胞毒性的抗代谢药物或全身淋巴组织照射法以杀伤免疫反应中的效应细胞,或者采用脾切除方法治疗某些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抑制由免疫反应所致的炎症过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但这些疗法的效果都很不理想。
近年来在深入研究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对治疗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但大都是在实验研究阶段。
例如应用选择性清除某些致病性细胞克隆的方法,可以预防某些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生。
第三节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rnatoid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异质性指患者遗传背景不同,病因可能也非单一,因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
临床可有不同亚型,表现为病程、轻重、预后、结局都会有差异。
但本病是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疾病,如未适当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发展。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RA的患病率略低于0.5%~1%的世界平均水平,为0.32%~0.36%左右。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