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152247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docx

《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docx

区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文稿

2021年,XX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坚持数字赋能、改革赋能,聚焦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人才培育、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改善和有效治理,突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突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突出农村改革与乡村建设,一体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现将年度工作报告如下: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一是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从监测对象、工作流程到帮扶措施、组织保障进行全方位安排部署,区镇分别成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将259个村(社区)划分为1058个网格,配备1075名网格员,形成了区、镇、村全面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在全市率先开发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农户信息全覆盖管理、区镇村三级数据实时共享、从监测户识别到退出全过程监管。

三是畅通“区级反馈数据、镇级分类交办、网格员入户核实”的“自上而下”和“入户排查申请、镇级核实认定、区级落实政策”的“自下而上”两条渠道,采取定期排查、数据监测预警、信访处置反馈、自主申请4种方式进行监测。

2. 精准落实帮扶政策。

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为脱贫享受政策户稳定落实各项扶贫政策。

截至目前,为435名贫困学生发放教育补助资金70.34万元;为623名贫困学生发放特殊困难家庭在校生补助救助金199.55万元;为16756名贫困人口代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15.77万元;6534名贫困患者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47178人次贫困患者享受“两免两减半”,累计减免费用27.98万元;贫困户中新增低保163人,累计发放低保金42.1万元;为286人次理赔防贫保险金48.09万元;按照每户300元标准,为4613户贫困群众发放一次性取暖补贴138.39万元。

3. 策划实施产业项目。

2021年共投入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733.5万元,策划实施18个项目,其中产业发展项目11个,薄弱村提升项目2个,基础设施类项目5个。

目前,各项目按照实施方案有序推进。

(二)聚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数字赋能助力乡村发展。

成立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先行区暨数字乡村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将数字化技术与水肥一体化推广、数字智慧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提升生产精准化、智慧化水平。

探索数字农业农村场景应用,打造智慧小镇1个、智慧村居5个。

建设猕猴桃水分子保鲜冷链物流基地1处,新建12个50吨级猕猴桃水分子保鲜库,提升完善舜丰、福禄山1000亩果园数字化建设。

2021年,XX区被评为山东省数字农村试点区。

2. 保障粮食及畜产品供应。

落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失职问责”要求,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只增不减”。

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4834.03亩,产量2.327万吨。

完成“双倍补齐”和新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5.29亩,占总任务量的110.2%,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度1万亩任务力争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

千方百计抓好畜牧生产,前三季度生产猪肉1709.68吨,禽蛋1720.95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补贴各类农机具140余台,补贴资金10万余元。

3.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猕猴桃、桔梗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食用菌、蔬菜等特色农业。

二是建设一批产业强镇。

完成源泉镇国家级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加快建设市级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巩固博山猕猴桃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地位。

以池上镇荣获省级产业强镇称号为契机,巩固全国最大桔梗加工集散地优势地位。

三是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

建设“百企建百园”项目3个,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认定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申报市级家庭农场8家。

4. 创建高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定性检测8000个农产品样本,监督抽查680个农副产品样本,完成省市级监督、例行检测样本150余个。

探索实施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开具合格证近4.3万份,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2600吨。

促进耕地安全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

坚持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创建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1个,用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品一标”,区域公用品牌等金字招牌,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守护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三)聚力推动乡村人才培育

1. 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培育“土专家”和“田秀才”,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80名。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人,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做好“农民技术职称评审”“XX乡村之星”以及“XX乡村之星”的申报工作,13名农民获得“XX市农民技术职称”。

完成农村转移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共培训1631人次。

举办乡村振兴女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培训100余人次。

2. 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开展“乡村好青年”赋能行动,47名“好青年”担任村两委成员,其中5名任主职。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落实“三支一扶”人员待遇,举办“引凤筑巢·活力XX”大学生创业就业训练营活动,为70余名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

深化同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知名院校合作,搭建猕猴桃、桔梗等产业的产学研平台。

为132户农村自主创业农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00余万元。

为32家企业发放贷款2800余万元,为符合条件的10家企业申报贴息政策。

3. 鼓励社会事业人才服务农村。

实施乡村后备人才定向培养计划,重点保障基层教育、卫生等用人需求,发挥名医基层工作站(室)作用,引导基层群众就近就医,节省群众的医疗支出费用。

鼓励优秀教师交流轮岗、扎根农村,落实乡镇教师职称直评直聘政策。

加强乡村教师培养,组建城乡教学共同体,完善乡村教师激励机制。

1名农村青年教师入选山东省乡村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实施急需人才“特岗计划”,评选特岗教师4人并落实相关待遇,2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年度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书。

4. 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

建设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4家,引导科技人才进村服务,全区科技特派员开展帮扶指导150余次,培训指导农民2500余人次。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山珍园公司创建了“庄稼科技医院”,组建“农科医生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免费为农民朋友提供服务。

区政府牵头与西安交大生命学院共建“猕猴桃富硒种植、纳米硒防治溃疡病研发中心”。

选树“众创空间”、“农科驿站”、“科技副总”等典型,让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聚力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1.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综合性区级活动中心,构筑“遍布城乡、点线结合、群众便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平台,拓展服务功能,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5368名区直机关党员在289个村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各类宣讲等活动417场,覆盖线上线下受众12.6万余人。

打造“红叶柿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场,参与志愿者1.2万余人次,受益群众超过14万人次。

2. 创建文明村镇。

提升乡村文明行动示范片区水平,深化“美在家庭”创建,开展美学教育活动。

树立志愿服务标杆,发挥省级道德模范赵东强的带动作用。

宣传引导,更新观念,建立健全移风易俗长效机制,为3000余名丧葬群众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300余万元。

3. 促进文化惠民。

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500余场,举办各类公益文化培训240余场,选拔45位村(社区)“文化带头人”,指导20家社会文艺团体与村(社区)进行“结对子、种文化”。

促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打造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成各类阅读点12个。

城东街道被评为全省“书香之乡(镇、街道)”先进典型。

(五)聚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坚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大会战。

常态化开展农村卫生环境大整治行动,对78个村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累计清理农村“三大堆”14000余处,整理残垣断壁3000余处,美化村庄立面16000余平方,农村生活垃圾清理9800余吨,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65000处,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数量600余吨。

治理“十乱”现象,防治病媒生物,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打造“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精品片区,申报2个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区作为后备项目。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2020年度4个省级美丽乡村项目,推进2021年度3个省级项目。

优化布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完成7个项目,全力推进10个在建项目,力争2022年底前全部完成。

推进问题厕所整改,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0344户,改厕率达到91%,做好户厕后续管护工作,保障农户厕所正常使用,探索粪渣粪液资源化利用。

3. 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推广“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垃圾分类良好氛围。

优化保洁运营队伍,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增配垃圾分类收集点52个,宣传牌450余块,开置有害垃圾、大件垃圾暂存点,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探索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完成5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3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

(六)聚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1. 提升村级党组织政治领导力。

聚焦村书记这“关键少数”,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训,举办“头雁论坛”22期。

成立青年人才党支部,吸纳优秀青年人才入党,储备村级后备干部987人。

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管。

建立村干部违法违纪情形信息沟通机制,持续抓好动态调整。

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断提升村干部待遇报酬。

开展星级评定,对五星级党组织给予党费奖补,对三星级及以下的进行约谈提醒,促进工作提升。

2. 打造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强化村级党组织体系,推进联村党委建设。

累计成立联村党委13个,覆盖81个村、党员3935名,带动项目投资2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500余万元,打造出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构建起农村区域化党建进格局。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全面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推行“联村党委+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创新“党建+金融”工作举措,不断增强村级“造血”功能。

完成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村(社区)的清零目标任务,村级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村(社区)数量较之前有明显的提高。

3. 推行“一网三联”乡村治理模式。

构建“镇(街道)党(工)委—村党组织—微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红色街巷长—党员中心户”五级联动组织体系,开展“党员联户—红色代办”活动,联系农户9.8万余户,累计开展红色代办事项8700余次。

不断加强党内关怀,在元旦、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区级层面拨付专项资金走访慰问。

建成10处党支部标准化实训基地、18处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

二、下一步打算

(一)统筹推进乡村5个振兴。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乡村振兴政治责任。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统筹做好乡村“5个振兴”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组织“齐鲁乡村之星”“淄博乡村之星”申报工作,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本土人才,鼓励返乡创业。

保护农村良好生态环境,增加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供给,巩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二)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一是强化日常动态监测。

持续健全以帮扶干部、网格员排查为基础,农户自主申请、部门筛查预警、信访信息处置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做到即时发现,即时纳入监测帮扶范围。

二是精准落实帮扶政策。

持续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