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的内容Word格式.doc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的内容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的内容Word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见,这里所讲的资本集中,实际上就是企业之间的并购。
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都是单个资本增长的方式,但积累仅是“有圆形运动变为螺旋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资本的逐渐增大”。
这种增长与集中式比起来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假如必须等到单个资本增长到足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而“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可见,资本集中更能适应生产迅速扩张的需要。
此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正常情况下经营某行业所需要的单个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所以,资本集中在本质上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而形成的一种生产和资本的扩张方式。
二、资本集中的动因
1.内因:
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促成资本集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无止境的追逐。
剩余价值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方式。
在以极其大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大生产阶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
而追逐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为追逐更大利润就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即所谓规模经济。
马克思特别强调有分工引起的规模经济在资本集中过程中的作用。
“内部分工的工人大军越庞大,应用机器的规模越广大,生产费用就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总是在不断变更,不断革命化;
分工必然会引起进一步的分工;
机器的采用必然会引起及其更广泛地采用;
大规模的生产必然会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可见,现代经济理论中的规模经济问题,马克思已经作了相当深刻地论述了。
工人集中协作,可以节省不变资本,从而降低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人的集中和他们的大规模协作,从一方面来看会节省不变资本:
同样的一些建筑物、取暖设备、照明设备等用于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费用少雨,比小规模生产相对少一些,动力机和工作及也是一样,他们的价值虽然绝对的说是增加了,但同不断扩大的生产相比,同可变资本的两或者说同推动劳动力的量相比,相对的说却是减少了。
一个资本在本生产部门内实现的节约,首先并且直接是劳动的节约,即本部门内工人有酬劳动的减少;
而上面那种节约,却是用最经济的办法,也就是在一定生产规模上,用最少的费用来实现对别人无酬劳动的这种最大限度的占有。
”
不仅工人的集中能降低费用,生产资料的集中也能降低费用。
“---生产资本的集中,可以节省各种建筑物,这不仅指真正的工厂,也指仓库等。
燃料、照明等的支出也是一样。
其他生产条件,无论多少人用,仍是不变的。
这种由于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全部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条件为前提的。
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显然是:
资本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求,在社会化大生产阶段主要采取相对剩余价值形式,这就要求扩大生产规模,与此引起资本集中。
所以,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求,是资本集中最原始的动因。
资本集中更进一步的原因在于分工协作引起的规模经济。
2.外因:
竞争的压力
马克思认为:
资本既是占有和支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前提,又是一种参与分配剩余价值的权利。
每一个别资本都有要求按其资本份额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取得相应利润的倾向,一方面引起了资本的竞争和流动,不断地改变资本在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企业间的分配比例;
另一方面又促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扩大资本绝对量的积累,导致单个资本之间为了在总资本中占有一个更大的相对份额而进行相互排斥和竞争。
马克思指出:
“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
这种外在的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
而扩大资本最有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资本集中。
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正常条件下经营某种行业所需要的单个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
因此,较小的资本被挤到那些大工业还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领的生产领域中去。
在这种资本的竞争中垮台的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
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
而信用制度的发展则加速了这一进程,为资本集中提供了现实条件。
因此,单个资本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不至于被淘汰出局,要么采取联合的方式与大资本抗衡,要么通过提高单个资本的经营效率以使自身在大资本的夹缝中取得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当然马克思在这里论述的资本主义“大鱼吃小鱼”式的购并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
三、资本集中机制
资本集中机制是指单个资本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大规模资本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集中的机制,包括竞争机制、公司制度、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制度四个方面。
在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中,关于资本集中机制的论述有着最直接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研究发现:
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
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
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资本家的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
除此之外,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而形成起来,并逐步壮大,最后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
对股份公司公司的出现,马克思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认为股份资本是对私人资本的扬弃。
这种扬弃的实质在于:
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企业相对应。
因而,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因此,资本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既是股份公司产生的前提,同时股份公司的出现,又为资本集中提供了重要机制。
尤其是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制度,使得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成了一件成本低且很方便的事情,因为资本市场除了表现为借贷市场外,还表现为一切有息证券市场,如国债和股票市场。
而且,国内市场本身又分为本国股票、本国公债券等市场和外国公债券、外国股票等市场,更为重要的是:
交易所正在把所有完全闲置或半闲置的资本动员起来,把它们吸引过去,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通过这种办法提供给工业支持的这些资本,实现了工业的振兴。
马克思还指出:
有价证券可以变换,可以买卖。
这实际上是一种观念的流通。
这种流通甚至可以通过股票买卖的形式在国外市场上进行。
另外,马克思分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理相分离的可能情况,这为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矛盾以及经理在经理市场中的行为与选择开辟了一条道路。
他认为:
股份公司制度发展的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从而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
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机制的理论论述是完整的、强有力的。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个由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制度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也的确是资本得以流动、重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机制。
四、资本集中的实现条件:
资本的流动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流动应有以下条件为前提:
其一,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商业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
其二,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分散的闲置资本集中起来,而不再留在各个资本家手中;
其三,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的支配。
这些条件的实现情况决定着资本流动性的大小。
但这些条件只是决定资本流动的市场条件,而且是就资本的一般形式,即价值形态的资本而言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既可以作为价值形态而存在,也可以作为实物资本而存在。
而问题是实物资本如何流动?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时指出:
“虽然一部分固定资本,如厂房、高炉、铁路等不能运到市场买卖,但它的所有权证书却可以交换,可以买卖,甚至可以在国外市场上流通”。
这种所有权证书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股票。
实物资本虽然不能在空间上流动起来,但其所有者可以通过所有权证书的转让将实物资本的一部分或全部转化为货币资本,从而实现实物资本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流动。
马克思还分析了企业整体流动的问题。
他指出,在竞争中,总有一些企业由于技术进步而使其固定资产价值贬值,如果它们的所有者不能以足够的积累进行改造或投资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这些企业将被整个地闲置下来。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资本的集中过程将能很快地为它们提供自身的市场。
它们的“第二个所有者因为用便宜的价钱把企业买过来,所以一开头就用较少的投资来开始他的生产。
五、资本集中的趋势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集中规律的时候,是从总体和长期的角度来论述这种集中的趋势的。
“虽然资本集中运动的相对广度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资本主义财富已经达到的数量和经济结构的优越性决定的,但集中的进展速度不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实际增长速度。
这正是集中与积聚的不同之处,因为积聚不过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另一种表现而已,而集中可以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的分配,通过改变社会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量来实现。
资本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大量增长,是因为它从许多人的手中被夺走了。
在一个生产部门里,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融合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
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集中到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到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时,集中才算达到了极限。
19世纪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有资本集中引起的垄断,又有垄断引起竞争秩序破坏和经济效率下降的情况,相继颁布实施了《反托拉斯法》或《禁止垄断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进一步集中的趋势,这是从资本运动的外部,以国家力量为后盾对资本集中趋势施加的阻碍。
从资本运动的内部看,资本集中既有成本也有手艺,当由于资本集中而引起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协调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小于资本集中带来的收益时,资本集中会继续下去,以至达到成本与收益相等的那一点上。
显然,马克思当时没有考虑到资本集中的成本收益比较问题。
不管从资本集中的内部还是外部考察,都存在阻碍资本集中无限演变下去的力量。
因此,马克思的关于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集中到唯一一个资本家手中,或者集中到唯一的资本家公司中,资本集中才算达到极限的预言,迄今为止没有为世界经济史的经验所验证。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的方法[1]
资本集中还必须依靠一定的方法。
通常把资本集中看成只是一个强制地进行的过程,即所谓“大鱼吃小色”。
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文法。
马克思认为,资本集中的方法或途径有二种,一种是强制的方法,另一种是平滑的方法。
所谓强制的集中方法,